央行降息的真正用意是什麼,5 年期 LPR 為何不變?

2023-08-21     零壹財經

原標題:央行降息的真正用意是什麼,5 年期 LPR 為何不變?

來源 | 零壹財經

8月21日上午,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8月LPR調整方案:1年期LPR為3.45%,較上一期下降10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為4.2%,與前一期持平。

大多機構的觀點,5年期以上LPR報價「按兵不動」,或將為接下來包括存量按揭利率調整等政策出台預留空間。

任博宏觀論道的毛小柒認為,央行沒有如期下調LPR的可能用意在於三點:第一,央行認為沒有必要,房貸利率的「全國底」已經名存實亡;第二,當前政策聚焦點不在地產行業身上,或認為下調也沒用;第三,真正用意可能在於呵護銀行息差空間和助力地方債務風險化解。

毛小柒說,對於金融部門來說,當前的政策重點是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目前來看,這一方向已經越來越清晰,即基本上可以認為,包括降息、降准等一系列貨幣政策操作以及後續相關政策工具的創設,其目的可能都是為了助力地方債務風險化解。

而為了推動商業銀行提升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動力,保持商業銀行息差在合理水平上便顯得很有必要,這一方面近期已被央行多次提及,如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等。

01

重點一:銀行息差

一、央行貨幣政策報告專欄:合理看待我國商業銀行利潤水平

2023年8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 《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23年第二季度)》,其中特別以專欄形式探討了銀行利潤和凈息差水平。

在「專欄1:合理看待我國商業銀行利潤水平」中,央行表示,商業銀行維持穩健經營、防範金融風險,需保持合理利潤和凈息差水平,這樣也有利於增強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和利潤總量逐步擴大,但凈息差和資產利潤率處下降趨勢。2023年第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達到337萬億元,近5年年均增速約10.4%。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信貸市場競爭加劇,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貸款利率下降較多,銀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2023年第一季度,商業銀行凈利潤為6679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較上年同期低6.1個百分點;凈息差為1.74%,資產利潤率為0.81%,同比分別下降0.23個和0.08個百分點,單位資產盈利能力降低,利潤增長主要依靠資產規模擴大來「以量補價」。

從國際看,2010年以來,美國、日本、德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銀行業凈息差總體也呈下降趨勢。2022年美國銀行業凈息差階段性回升,主要受美聯儲大幅加息影響;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公布的商業銀行2023年第一季度凈息差為3.31%,接近我國的兩倍,同比上升0.77個百分點。

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潤主要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以及向股東分紅,並通過資本的槓桿作用再次作用於實體經濟。相對而言,國內銀行資本補充渠道少、難點多、進展慢,存在較大資本缺口。例如,由於目前A股上市銀行的平均市凈率(P/B)為0.58,通過發行普通股等外部渠道補充核心一級資本能力較為有限。

因此,在拓展外源資本補充渠道的同時,保持內源資本補充能力尤為重要,而維持一定的利潤增長是內源補充資本的重要方式,有助於增強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和防範風險的能力,維護境內外投資者對我國宏觀經濟的信心。

2018年至2022年,六大國有銀行的累計凈利潤中,約2/3用於留存補充自身核心一級資本,確保了資本充足率指標始終滿足國際監管要求,並通過信貸投放等渠道作用於實體經濟。其餘部分主要用於向股東分紅等。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在此過程中需進一步發揮銀行服務實體經濟重要作用,暢通經濟金融良性循環。

考慮到金融周期和經濟周期往往不完全同步,銀行信貸風險暴露需要一段時間,應有一定的財力準備和風險緩衝。允許銀行通過合理方式維持自身穩健經營,可以提升其持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能力。當然,商業銀行盈利狀況也會隨著經濟周期波動,對此應理性看待,不必過度解讀。

二、窄息差,銀行如何生存?

楊再平在「商業銀行須適應窄息差生存」一文中表示,國內、國際銀行業凈息差收窄是趨勢性變化,我國銀行業唯有積極適應方能生存。

從國內、國際經驗來看,銀行業積極適應窄息差生存可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

一是鞏固主收,即鞏固以凈息差為主的業務收入;

二是適配多樣,向利息較高的非優質客戶或項目拓展;

三是定價管理,最大限度滿足多樣性有效需求;

四是風險管控,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從而增強商業銀行在窄息差空間的生存能力;

五是發展數字金融,大幅降低商業銀行獲客及運營成本,更有效地管控風險,從而提升其窄息差生存能力。

六是適度競爭。堅決杜絕惡性競爭,維持適度競爭的市場環境。

七是自律協調,重點是協調存款利率自律上限。

八是正實利率。使實際利率為正,恢復金融體系集聚金融資源的能力,達到金融深化的目的。

九是擴大中收。從長遠來看,還要擴大非息差或中間收入比重。唯有這樣,商業銀行才能在凈息差大幅收窄的情況下生存。

02

重點二:地方債務風險化解

地方債務問題一直是我國金融領域的熱點之一,它涉及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金融風險等多個方面。

從不同口徑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有兩個特點:一是水平高,二是增長速度快。防範化解地方債風險,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一項重要工作。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制定一攬子化債方案。8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召開電視會議,研究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有關工作。

會議要求,金融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的精神,統籌協調金融支持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工作,豐富防範化解債務風險的工具和手段,強化風險監測、評估和防控機制,推動重點地區風險處置,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毛小柒也認為,目前金融部門的政策重點主要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化解方面,地產行業的重要性退居其次。本次1年期LPR下調幅度低於1年期MLF利率,同時保持5年期以上LPR不變的真正用意,應是為了提高中長期貸款的性價比,呵護銀行息差空間並助力地方債務風險化解。

參考資料:

[1]《灼見|商業銀行須適應窄息差生存》,作者楊再平,刊載於《金融文化》2023年第三期.

[2]《央行的心思可能不在地產行業身上》,任博宏觀論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826a1a9633ac3e4e11e846c14703c5b.html

新基建下的蛋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