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武漢雙年展:開啟藝術對話,共鑒文化交融

2024-11-01   南方都市報

武漢,這座擁有濃厚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推陳出新,注重對於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讓新時代的文化發展迎來了繁榮興盛的局面。武漢雙年展自2022年推出之後,作為國際通行的一種大型藝術展覽形式,始終秉持著國際性、開放性、時代性、創新性、持續性的特點,為這座英雄之城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2024武漢雙年展展覽分為「文脈探源」「邊界交匯」「微光探尋」「未來編碼」「生靈之境」五大板塊,作品形式包括繪畫、雕塑、綜合裝置、影像以及數字媒體等,同時涵蓋媒介的混合、材料的拓展、數位技術的運用以及人工智慧的參與,反映了當代藝術觀念與表現方式的嬗變。

「藝術盛典」嘉賓合影。武漢美術館供圖。

10月29日,2024武漢雙年展「藝術盛典」在武漢美術館(琴台館)隆重舉行,武漢市委宣傳部、省市文化和旅遊局、省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相關領導,同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界專家學者、美術館管理者及部分參展藝術家齊聚一堂,共話國際當代藝術前沿趨勢,聚焦武漢雙年展所形成的獨特魅力與未來發展的走向。

展開思想交鋒與學術對話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城市影響力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不斷提升不斷增加,中國雙年展品牌的不斷增加,總結中國各城市舉辦雙年展的經驗並對於這一舶來的模式進行反思,尤為必要。當天上午,作為2024武漢雙年展的重要學術活動之一,「雙年展的中國之路」學術座談在武漢美術館(琴台館)舉行。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2024武漢雙年展聯合總策展人張子康,2024武漢雙年展展覽總監、武漢美術館館長陳勇勁,2024武漢雙年展「邊界交匯」板塊策展人、藝術評論家安德烈亞·德爾·古爾丘(Andrea Del Guercio)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璜生,北京畫院院長、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吳洪亮,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晴,成都市美術館副館長肖飛舸,2024武漢雙年展「微光探尋」板塊策展人之一、武漢美術館青年策展人劉舒暢,國家藝術基金助理研究員韓昆哲等專家學者、策展人以主旨發言的形式展開思想交鋒與學術對話。

王璜生圍繞國際性與在地性、當代性和創新性、規模性與可持續性三組問題,以廣州三年展為例討論了現有雙年展制度將要面臨的諸多挑戰。古爾丘指出了威尼斯雙年展制度存在的問題,即沒有建立一個有效的收藏體系。張晴指出上海與光州、新加坡兩地在雙年展聯動方面進行合作,之後進一步聯合雪梨、橫濱兩地並和廣東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建立「三館互動」機制,進一步提升了城市雙年展的影響力。

吳洪亮指出,以展覽為核心展開的場域建構及傳播方式的變化則顯得越來越重要。劉舒暢提到在展覽策劃階段通過改變以往的展陳布局、打破觀眾固有習慣性思維,以期讓觀眾感受到「微光探尋」板塊中探尋生命動態和能動性的理念。

張子康對於雙年展中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問題進行了論述,他指出保證藝術家的調研時間尤為重要,而只有藝術家在調研工作結束後進行深入地思考,才會產生新的認知並形成與城市發展的有效對話。肖飛舸指出雙年展是最能夠與公眾發生廣泛連結的展覽形式,能夠形成文化焦點與國際關注,而如何調動整個城市的社會力量持續參與是目前成都雙年展遇到的瓶頸問題。韓昆哲將雙年展的策展人理解為是在「生產-傳播」過程中啟發觀眾認知並建立文化身份;由於觀眾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是一個複雜社會過程,策展思維可以延伸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創造情景、提出看法、設置價值、分享連接。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2024武漢雙年展總策展人范迪安進行了總結。

兼具國際視野和中國氣質

當天下午,2024武漢雙年展展覽總監、武漢美術館館長陳勇勁在「藝術盛典」中表示,本屆雙年展圍繞「城市流體」主題,堅持立足城市,面向當代,以國際性的視野匯聚視覺藝術的創新成果,從藝術的角度闡釋文化的流動性和城市的流體性。展覽彙集20個國家140餘位藝術家的200餘件藝術作品,既是一場世界級的當代藝術盛會,也是這座城市文化發展活力的集中展現。自10月5日開展以來,2024武漢雙年展吸引了來自各地的觀眾「遊覽」藝術世界,點燃了江城武漢的藝術熱情。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2024武漢雙年展總策展人范迪安在致辭中表示,通過持續舉辦雙年展,為廣大公眾提供欣賞藝術佳作、提高審美素養、增進文化自信的優質文化產品,彰顯出新時代武漢城市全面發展的蓬勃生機。2024武漢雙年展立足武漢的文化根脈和區位優勢,著力展現長江文化源遠流長的豐厚傳統對當代藝術創造的滋養,以國際化的視野反映國內外視覺藝術新的發展趨勢,聚焦傳承與創新、科技與藝術、本土與全球的當代藝術課題,形成了鮮明的主題和豐富的內容。

范迪安介紹,「城市流體」這個總主題可以意味城市流通、生活流變,也象徵文化流長、藝術流芳,「從促進藝術創新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從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文化需求到拓展國際藝術交流,武漢雙年展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藝術盛典」現場,藝術家傅中望與義大利藝術家阿爾弗雷德·米拉希·米洛特(Alfred Mirashi Milot)、赫利頓·西哈(Helidon Xhixha)獲得「武漢雙年展貢獻獎」榮譽。

傅中望是2022、2024武漢雙年展的參展藝術家,他將參展作品《嫁接的種子》捐贈給了武漢美術館。傅中望表示,「希望武漢雙年展一屆一屆地辦下去,也期待有更多的藝術家來到武漢,在雙年展這個舞台上充分去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現實的、生命的一些態度。」

阿爾弗雷德·米拉希·米洛特與赫利頓·西哈均為2024武漢雙年展參展藝術家,他們分別將自己的參展藝術作品《武漢的鑰匙》與《鋼柱頭》捐贈給了武漢美術館。阿爾弗雷德·米拉希·米洛特說:「我認為每一位藝術家的願望都是在武漢——中國文化的重要核心,這個擁有美麗藝術傳統的地方展示自己的作品。現在,在武漢閃耀的藝術之光又增添了一道新的光芒,那就是鑰匙,它是開放、連接、團結和友誼的象徵。」

赫利頓·西哈表示:「每件雕塑都被認為是形式與環境之間的對話,是美感與意義的融合。當我製作一個巨大的雕塑時,我的目標是創造一件不僅吸引眼球,而且能激發反思和互動的作品。」這也體現出了2024武漢雙年展以開闊的文化胸懷彙集全球藝術優秀成果,立足武漢,面向世界,展現了一幅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畫卷。

深受觀眾喜愛並影響深遠

2024武漢雙年展作為中國藝術界的重要年度盛事,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副司長何亞文調研雙年展並出席2024武漢雙年展「藝術盛典」活動,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楊菁陪同調研。武漢美術館副館長裴少菲、展覽典藏部負責人劉雄,就兩屆武漢雙年展的展陳設計、展覽運營、公眾教育、宣傳推廣等工作進行了彙報,並針對雙年展的展覽理念、學術價值、社會反響作了詳細闡述。

武漢雙年展旨在反映當代藝術的前沿探索與發展趨勢,以地域上的廣布性體現出當代藝術的全球性。面對世界各地湧現的大量雙年展,武漢雙年展策展團隊深刻把握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連續性,例如2024武漢雙年展的主題「城市流體」與2022年的主題「藝以通衢」相貫通,將武漢的文化肌理與城市性格形成更深度的聯結,以「流動」「流變」意會武漢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徵和當代文化屬性,也體現武漢雙年展在文化關注和學術特色上的連續性與發展性。

代表中國文化部參加國際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策展人姜俊認為,伴隨著美術館和雙年展的機制,當代藝術作為文化領域的尖端成為了全球都市文化多元、開放和有創造力的象徵。它在對於當代生活創造性的回應和展現上無疑有其先鋒性和啟發性。尤其在大眾缺乏對於藝術和設計認知的情況下,從上至下由政府和國立藝術和文化機構推動免費或優惠的公共美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藝術和設計被嵌入日常生活之中,無聲無息地培養了公眾的美學理解力以及從內而外對於創造性和想像力欣賞的習慣。

創造性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當代藝術正成為擴大城市影響力的重要名片。新時代以來,武漢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而2024武漢雙年展不僅聚焦武漢文化發展脈絡,也關注了科技與藝術結合的作品,為觀眾提供了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慧(AI)等技術創作的互動藝術作品,呈現科技與審美結合的創新成果,讓觀眾獲得強烈參與感。武漢以這場高水平的藝術雙年展來展現其更強烈的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新篇章。

一座城市是否擁有多樣化的美術館,市民是否擁有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生活成為衡量城市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準。通過多種社交媒體平台可以看到,武漢雙年展吸引了大量的藝術愛好者前來「打卡」,充分反映出大眾對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認知與選擇,讓雙年展從文化現象「出圈」到社會現象,成為市民休閒生活與交流互動的新模式。本屆武漢雙年展舉辦期間,還將舉辦美育課堂、公益活動等,為公眾帶來多元化、多層次、多維度的綜合視覺藝術體驗,讓市民生活與城市空間藉助藝術與美術館的影響而更具精神力量。

本文攝影:曾熙來

編輯:黃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