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你所有失去的,本來就不屬於你
命里有時終須有,
命里無時莫強求。
作者:洞見MK
林語堂說:「弘一法師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前半生,他是世家公子,享盡人間繁華;
後半生,他卻遁入空門,常伴青燈古佛。
命運把他推上巔峰,又將他拋於谷底,讓他得到人人艷羨的一切,又讓他失去所有。
在這樣的大起大落中,他漸漸領悟到:
人這一生,就是悲欣交集的過程。
不是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圓滿。
人世間的大多數事物,我們只能暫時擁有。
明白了這一點,你也能放下執念,釋懷過往,和自己達成真正的和解。
1
不適合你的關係,強留不住
正所謂:「人間枝頭,各自乘流。」
每個人都會因為不同的際遇,奔赴各自的人生渡口。
李叔同也不例外。
1898年10月,變法風潮失敗,李叔同被迫舉家遷往上海。
在那裡,他結識了人生中最好的朋友——許幻園。
兩人常常聚在一起,吟風詠月、喝酒賦詩。
在李叔同困難的時候,許幻園還專門留出自家一個院子給他居住。
可在現實面前,再深的情誼,也終會出現裂隙。
1914年,一場政變引發了金融震盪,許幻園萬貫家財,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自此之後,兩人在志向上出現了分歧。
許幻園不甘平庸,不願就此淪為草芥,決定進京謀生;
李叔同則安於淡泊,留在原地,繼續任職教員。
在一個大雪天,許幻園在李叔同家門外喊道:「我破產了,就此別過。」
此後,兩人再未見過面。
正所謂:「與君同舟渡,達岸各自歸。」
世間的感情,大多如此。
人們會因志趣相同而走在一起,最終也會因為追求各異而相忘於江湖。
魯迅和胡適曾在一起工作,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新文化運動初期,他們成了彼此欣賞、親密無間的戰友。
工作上,兩人經常書信往來,討論時事,力挺對方的新作。
平日裡,魯迅還會邀請胡適到家中閒聊,品嘗自己夫人親手做的飯菜。
但由於對時局看法不一,兩人開始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魯迅觀點激進,主張用暴力變革推動社會發展;胡適偏向保守,認為還是要走改良的道路。
後來,胡適為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見了廢帝溥儀。
魯迅得知後大怒,毫不留情地斥責他「出賣靈魂」,並多次公開嘲諷對方。
兩人最終漸行漸遠,不再往來。
電影《山河故人》中寫道:「有些人註定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要分開。」
年輕時,我們也曾經幻想遇見便是永遠。
後來才明白,一段長久的感情除了有乍見之歡,更需要觀念相合,步調一致。
可能是因為他抱負不凡,想去遠方闖蕩;你卻與世無爭,享受當下的舒適。
可能是因為他憤世嫉俗,尋求極致的靈魂;你卻溫和包容,追求平和的思想。
正所謂:「志向各異,行不同路。」
人與人一旦變得不再契合,關係就註定會慢慢疏離。
面對離開,微笑著揮手道別,就是對彼此最大的尊重。
2
不屬於你的東西,強求不來
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一個富商家庭,師從名士,文采斐然。
同那時眾多的文人一樣,他從小便立志要通過科舉取仕。
然而,他的考試之路卻一波三折。
18歲時,他參加了儒學考試,名落孫山。
19歲時,他二次考試,依舊無果。
後來,因為家中變故,他帶著母親和家眷移居上海,但這並沒有影響到他的決心。
23歲時,他再一次鼓足勇氣,參加了浙江省的鄉試,還是不中。
面對三次落敗,起初李叔同也耿耿於懷,心生不平。
人人都說自己的文章好,可怎麼偏偏就沒有高中的命呢?
但漸漸地,他認清了現實:科舉已經不可能成為自己的出路。
與其死死抓著那個空洞的功名不放,不如放手,干點踏踏實實的事去。
時逢新思潮興起,他便加入了先進青年的隊伍,開始寫話劇、編歌曲,為新文化的興起獻力。
後來,他的藝術才華日益顯現,在整個上海都小有名氣。
有一句話說得好:「世界上最大的牢籠,就是內心的執念。」
自由和快樂,只屬於那些無欲無求的人。
倘若你得不到又放不下,只會徒增痛苦,備受煎熬。
提到這裡,讓我想到了另一個故事。
《白鹿原》中的鹿子霖,家業豐厚,在當地頗具威望。
可他卻不滿於此,一直對白嘉軒的族長之位虎視眈眈。
心懷嫉妒的他,四處遊走賄賂鄉人,最終也當上了白鹿原的鄉約。
但他上任之後,卻隱匿帳目,中飽私囊,逼著鄉親們交苛捐雜稅。
在他的步步欺壓下,鄉親們發起了反抗。
最終,鹿子霖鋃鐺入獄。
他怎麼也想不到,當初的不惜代價獲得的一切,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周易》有言:「世間萬事萬物,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有些東西,都是命中注定的。
踮起腳尖來去夠,反而會扭傷自己。
當你學會放手,抬頭向前看,才能解開心結,找到新的出路。
人生苦短,不妨看開一些。
不屬於你的權財,不必過分執著;不是你的功名,也不必刻意爭搶。
以平常心看待大起大落,以歡喜心珍惜一切所得。
當你開始接納現實,用心體會當下的人生,每一個日子都會比從前過得更加踏實。
3
不匹配你的生活,勉強不來
《楚門的世界》里說:「我總是有這樣的感覺,好像一生都身不由己。」
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許多人都會屈服於現實,過上庸常的生活。
哪怕如落葉一般隨波逐流,也沒有勇氣重整自我。
但李叔同,卻大膽地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前半生,他嘗盡了紅塵間的百般滋味。
他渴慕愛情,卻始終無法擁有一段專一長久的愛戀;
他追尋理想加入變法浪潮,卻在失敗後被迫逃亡;
他洗盡鉛華,站上講台,兢兢業業地傳道解惑,卻仍舊要應對各種複雜的人情往來……
多年以來,他將自己的使命全數承擔,卻依舊繞不過生活的悲苦。
重重困苦,讓他不禁反覆思量: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
一次,他與好友夏丏尊在湖心亭吃茶,夏丏尊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
這句玩笑話,李叔同聽進了心裡。
他開始到西湖旁的虎跑寺拜訪,實行輕斷食,向大師探尋佛理。
漸漸地,他變得內斂起來,愛上了離群索居,常常獨處一隅,任由靈魂自在地悠遊。
沒過多久,他便決定徹底皈依,削髮為僧。
從此,藝術界少了一個藝術家李叔同,佛學界多了一位高僧弘一法師。
寒冬臘月,他忍住嚴寒,打坐誦經;
清冷深夜,他靜思己過,參禪悟道。
沒有了錦衣玉食,他也不再四處奔忙,這樣清苦克制的生活,反而使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適。
世人皆以為他是一時起意,只有弘一法師自己才知道,這便是最好的結局。
曾仕強說:「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你要找到自己要走的路,不要老去看別人的喜悲。」
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生活模板。
有人喜歡山珍海味,也有人偏愛粗茶淡飯;有人追求功名利祿,也有人甘於平平淡淡。
不要勉強自己,去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
你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規劃出一條獨一無二的人生軌跡。
人生很短,倏忽即逝。
願我們都能找到心中所向,然後堅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增廣賢文》中寫道:「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這世間的一切,不是你的終究會離開,該是你的早晚會屬於你。
遇見了就拿起,失去了就放手。
或得或失,都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凡事只要竭盡全力,爭取過、努力過,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
點個贊吧 ,當你放下了執念,也就迎來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