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一樣的人物紀錄片,《與絲路打交道的人》記錄文化工作者的時代回答

2022-05-18     深度文娛

原標題:做不一樣的人物紀錄片,《與絲路打交道的人》記錄文化工作者的時代回答

唐代旅行家杜環的《經行記》用簡練的筆觸,逐一記載了拔汗那國、康國、獅子國、大食國等13個國家的風土人情。芒果TV自製紀錄片《與絲路打交道的人》最後一集,隨著漫畫自然的轉場,杜環走過的路慢慢延伸到了今天。2017年5月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到過這段歷史,「中國唐宋元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同步發展,中國、義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環、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都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歷史印記。」

一分鐘的時間,開場的小故事不僅把我們帶往那個光怪陸離的古絲路,也指引著將要講述的主題。《與絲路打交道的人》今日收官,在10集的內容當中,古絲路沿線相關地區不同崗位上的田野考古者、守護者、傳承者、研究者和傳播者先後出現,讓塵封已久的絲路文明重新煥發光彩,也讓新時代的絲路故事走進更多人的心中。

也做創新的「傳播者」

走近每個人的生活去記錄

有關「絲路」的紀錄片很多,《與絲路打交道的人》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共時性的記錄。雖然「絲路」是一個具有歷史感的話題,但這部紀錄片拍攝和記錄的都是當下的人和事。光明日報社駐新疆(兵團)記者站原站長、高級記者王瑟多年跟隨考古隊深入現場報道,《光明日報》對新疆文物系列性的、深度性的報道在社會上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他退休前的最後一天、發出最後一篇稿子是什麼樣子?跟隨紀錄片,我們看到了他作為一名記者「像一匹駱駝,踩下絲路上最後一個蹄印」的歷史時刻,更看到了用一生去踐行「讓文物去說話、讓歷史去發聲」的傳播者形象。

除了生動鮮活的記錄,視聽語言的演進打破了這部紀錄片傳播的圈層壁壘。

創作者利用生動的動畫劇情、平實的解說語態、適當的剪輯節奏、珍貴的資料再現等,將每一個平凡的工作生活場面融入進大的歷史變遷脈絡中,故事讓人看得淋漓盡致的同時,更讓人沉浸在與絲路當下關係的思考中。

1980版紀錄片《絲綢之路》和2005版紀錄片《新絲綢之路》中珍貴的畫面運用,讓《與絲路打交道的人》製造了一個多維的時空,不同的歷史文本真正躍然螢屏;更讓人驚喜的是,該片還嘗試創新的拍攝手法。例如第1集中讓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伊弟利斯開始了一場與自我的對話。「快五十年了,你這大半輩子給了沙漠裡,你就不知道苦嗎?」「你說苦,確實苦。只要有我這個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只要有新的發現,一切都忘了。」

創作理念的更迭促使受眾能從個體敘事中受到情緒感染,並將這種情緒轉移到宏觀的敘事主題中,產生一種較為強烈的情緒認同。有網友評論道,「正是一代一代人無悔的熱愛和默默的付出,才幫我們點亮了絲綢之路黃沙之下的璀璨歷史,讓這條神奇的路時至今日還閃爍著令人嚮往的神光。」

這部紀錄片以「田野考古、守護、傳承、研究、傳播」為主題,記錄了在絲路沿線相關地區不同崗位上的工作者。不管是老一輩文化工作者的堅守,還是新時代年輕人的投身,都映射出一個群體堅守奮鬥、辛勤耕耘的精神,以及他們不忘初心的使命感。

《與絲路打交道的人》本身就記錄了絲路精神的傳承。當年一群年輕的考古工作者,每年堅持前往沙漠之中,探尋隱秘在黃沙之下的一個個未解之謎;當西涼樂舞的守護人把攻鼓子教給當地的老百姓,將它搬上了高雅的藝術舞台;當「敦煌修三代」跟隨父輩的腳步,只為讓文物保存的更長久一些再長久一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到新絲路的建設當中,也在不斷成就著新的故事與傳奇。

紀錄片被稱為社會和人類生存的一面鏡子,這些取自絲路上的真實故事無疑更有說服力,並且這部紀錄片更關注普通個體,把「人」作為現實類紀錄片的呈現主體,觀照人的命運,記錄人的堅守,更反映人的成長,從小人物中折射大的主題框架和社會發展,從中透視歷史和時代價值。

描摹不斷奮鬥的人

打造民族群像的精神圖譜

《與絲路打交道的人》,始終講的是「人」的故事。

沒有花大量的篇幅去述說絲路悠久的歷史,也沒有把珍貴的文物翻來覆去地說,這部紀錄片「接地氣」地記錄了那群真實有趣的人和團隊,打破了人們對絲路文化工作者的刻板印象。但正是這種「四兩撥千斤」的人物紀錄片拍攝手法,重新讓絲路「活」了起來。

紀錄片應該拍什麼樣的人?怎樣去拍?這不僅是一個探討操作性技術的問題,更是一個主流媒體能力與價值觀的問題。

近年來,除了《與絲路打交道的人》,芒果TV還圍繞不同主題進行了人物專題紀錄片的創作。《黨的女兒》選擇將目光投向建黨百年間的優秀女性黨員,鼓舞著更多女性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實踐當中;《石榴花開》從少數民族切入,將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內容敘事緊緊結合在一起,刻畫脫貧浪涌里的民族群像;《青春正當時》聚焦各行各業為祖國建設奮鬥的年輕黨員群體,記錄了他們立足崗位、青春奮鬥的故事,激勵更多青年人勇敢挑戰、堅毅前行。

這些紀錄片同時融合多種表現手法,在建黨百年、絲路故事、脫貧攻堅等不同的主題線索之上,以故事化敘述、藝術性表達、全景式呈現的新語態書寫曾經或仍在奮鬥著的中國人,描摹出具有家國情懷、不斷奮進的民族群像。

將青年個體成長融入時代發展的洪流,個人選擇與歷史趨勢不斷交織,在宏大主題的關照之下,最終完成了對鮮活個體的群像描摹。即使面對那些碎片化的歷史片段,這些紀錄片也能通過相關人物的採訪不斷串聯、補充,加上材料資料、研究專家的客觀印證,將已經慢慢消失在歷史中的主線與旁支重新打撈出來,交匯成逐漸明晰的講述脈絡。

例如《黨的女兒》部分集數採用了「跨越時空」講述的方式,由一位與主人公相關的講述人進行串講,在時空界限的打破中帶領觀眾重回歷史現場,每集6分鐘時長的故事短小精悍,集中展現這些女性黨員的高光片段。當周南中學教師謝佳汝作為校友講起了向警予的故事,鏡頭轉換,新時代的少年們在周南中學的體育場上矯健奔跑的身影將觀眾拉回當下。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對歷史重要人物的呈現還是對當下普通百姓生活的描摹,不管是現實境遇的挑戰還是人生夢想的追求,芒果TV的人物紀錄片都透露出對中國人作為一個集體的精神追求,它們被置身於宏大背景下,成為時代的縮影,更是歷史細密的註腳。這些人物勇敢、堅毅、鑽研、樂觀,他們的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也一併成為激勵更多青年的精神圖譜。

芒果TV紀錄片IP氣質養成中

多元主題擁有相同情懷

把紀錄的視野拉得更遠一些,如何切中時代脈搏,發掘世界關注的時代命題?

近年來,芒果TV接連推出了《中國》《功夫學徒》《閃耀的平凡》等系列作品,面對當前複雜的國際輿論環境,通過真實客觀的紀錄片,可展現豐富多元的發展主題,從古至今,向世界講述新的中國故事。

兩季《中國》從不同領域、不同側面濃墨重彩地展現時代的滄桑巨變,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從春秋戰國到辛亥革命,一個個人物、事件和歷史細節的娓娓道來間,卻是綿延千年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兩季《功夫學徒》讓外國人走進正在發生變化的中國,去關注綠色發展、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社會民生等方面的改革與成就,不僅讓世界青年們目不暇接,也讓我們本土觀眾耳目一新。

除此之外,聚焦大國工匠、小工能匠的《雕琢歲月》,講述不同地理環境下攻堅克難的《微光者》,記錄鄉村振興、一村一果生動故事的《果味香村》等也都從各自獨特視角映射當下中國的發展樣貌。

在眾多表達中,芒果TV紀錄片逐漸形成自身的特質,兼顧了記錄深度與歷史厚度、青年視角和國際視野。正因如此,《人民日報》也點贊道「以動情、入理、走心的創作為主旋律紀錄片發展帶來啟示」。

從平台的角度而言,芒果TV秉持人文情懷,彰顯社會擔當,為創新講述中國故事打開了新思路。找准主題宣傳中的不同切面,運用多種創新途徑呈現內容,契合網絡及新媒體平台特點進行傳播,這些紀錄片不僅各自形成了獨特敘述風格,也共同搭建起芒果TV紀錄片的IP品牌特質。

記錄真實故事,反映普通人生活,把人文關懷和時代精神平鋪進最平易近人的表達中,為大眾呈現了鮮活真實的中國,從而實現與更多國際受眾、青年群體的完美對接。芒果TV紀錄片正是以這種潤物無聲的方式,巧妙地傳播和構築著大國形象。我們也期待,在「絲路」之後,還有無數故事和驚喜被挖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582a83142853bf35c98f474d365e4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