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寫新時代「魚米之鄉」壯美篇章
(速新聞記者 張雲)鱗次櫛比的新農房、水清岸綠的河湖、蓬勃發展的特色產業……走在宿遷廣袤的新農村,一幅幅壯美的畫面呈現在眼前。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農業是宿遷70餘萬人從事的產業,農村是全市近180萬名農民的家園。近年來,宿遷堅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特別是2022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力克服疫情衝擊、經濟下行、高溫乾旱等不利因素影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上持續下功夫,全市鄉村振興工作呈現出產業層次高、特色風貌優、發展勢頭好、創業激情足的良好態勢。
糧食保供基礎不斷夯實
「數」說:全省9.4%的耕地生產全省11%的糧食
無論社會現代化程度有多高,14億多人口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始終是頭等大事。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糧食價格繼續高位震盪、國內農產品仍存在結構性緊缺的背景下,穩糧食就是穩大局,穩農業就是穩發展。
作為全省農業大市,經過多年發展,宿遷鄉村產業優勢突出,戰略地位更為凸顯。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目前宿遷糧食、果蔬、生豬產量均占全省10%左右,花木、河蟹、工廠化生產的食用菌規模均居全國前三強,以全省9.4%的耕地生產了全省11%的糧食,每年外調100萬噸商品糧,為全省乃至全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農業已經成為宿遷現代化建設中的「基本盤」和「壓艙石」。作為糧食主產區,2022年,全市上下牢記「國之大者」,繼續扛起產糧大市的使命擔當,以更加明確的路徑、更加有力的舉措,全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據統計,去年全市新建高標準農田47.8萬畝,累計達到442萬畝,占比超72%。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畝均單產453.4公斤、總產410.6萬噸,雙創歷史新高;果蔬、肉禽、水產品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76.8%,居全省第二;生豬出欄量270萬頭,居全省第四。
產業群鏈能級加快提升
「數」說:「三群四鏈」綜合產值突破800億元
產業興則鄉村興,實現農業強市,必須立足現代農業做文章,不斷拓展其廣度和深度。為此,宿遷千方百計抓項目、強產業,按照集聚增效、加工增值的導向,全面加強農業招商和項目引建,引領推動「三群四鏈」(生態河蟹、園藝型花木、工廠化生產的食用菌三大產業集群和優質稻米、綠色果蔬、規模肉禽、豬肉食品四條精深加工產業鏈)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去年以來,扭住農業招商這一關鍵抓手,宿遷搶抓中央廚房、預製菜等新型食品加工業發展風口,招引了一批專注稻米、果蔬、肉禽、生豬精深加工的大項目,並全力培育「鏈主型」農業龍頭企業。
據統計,去年全市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62個、增長21.6%;農業重大項目投資54.9億元,新竣工億元以上農業重大項目18個,同比增長63.6%;創成省級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園2個,納入市級園區創建5個,市級以上園區綜合產值突破360億元。農業主導產業群鏈綜合產值達到850億元,再上新台階。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 「土特產」三個字,宿遷各地、各部門立足資源稟賦,突出地域特色,發展優勢產業,圍繞民宿經濟、農旅經濟發力,深度開發農業新功能、農村新價值,不斷提升農業發展綜合效益。同時不斷放大「宿有千香」品牌效應,擦亮宿遷農產品金字招牌。去年全市農產品電商銷售額超193億元、同比增長15.6%。「宿有千香」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年銷售額超8億元、同比增長60%。
和美鄉村建設成效明顯
「數」說:美麗宜居村莊建成率達到98.3%
實踐證明,農村不是凋敝落後的代名詞,完全可以同城鎮一樣,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承載地。
近年來,宿遷錨定「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任務,順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紮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努力讓農民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化生活。
去年,宿遷加大「建」的力度,接續攻堅農村住房條件改善,加快9個小城市建設,著力打造區域發展中心;提升「居」的品質,堅持片區化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提升工程,不斷提高人居環境宜居度、幸福感;豐富「治」的內涵,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統籌推進城鄉文明共建,全力維護鄉村和諧穩定,全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數據顯示,去年全市全年實施小城市建設項目180個,完成農房改善2.4萬戶、累計突破20萬戶,美麗宜居村莊建成率達到98.3%。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集成示範效應凸顯,累計竣工重大項目250個、完成投資416.1億元,高分獲評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廊道建設上升為全省戰略。全市「四好農村路」覆蓋率100%、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0%,養老服務中心實現鄉鎮全覆蓋。全市村級黨組織書記專業化管理、「清單制」推廣運用均實現全覆蓋。縣級以上文明鄉鎮、文明村占比分別達96.3%、73.8%,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
共同富裕基礎更加堅實
「數」說:去年農民收入增速6.9%,位居全省第三
農業強市不僅表現為農業強、鄉村宜居宜業,更體現在農民富裕富足上。近年來,宿遷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建設農業強市根本落腳點,努力讓廣大農民有穩定的收入,過上高品質的生活。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宿遷低收入人口仍有20餘萬人,占全省比重超過六分之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擔子依然較重。2022年,宿遷深入實施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同比分別增長6.9%、18.5%,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為促進農民致富增收,去年宿遷突出產業富民,抓好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主攻就業增收,打響「樂業宿遷」春風行動品牌,加大重點工程「以工代賑」力度,多渠道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同時以「頭雁競飛」振興村集體經濟行動為引領,深入實施資產倍增、能力提升、管理提優、暖心富民四項工程,推動村集體經濟與農民收入同步增長。
去年,宿遷還深入組織實施富民強村幫促行動,聚焦重點群體、重點村居、重點片區,精準落實政策舉措,有效確保了動態監測預警執行到位、分層分類幫促政策落實到位。
數據顯示,2022年,宿遷對62.3萬名低收入人口開展動態監測幫促,編制實施三大幫促片區重點工程項目148個、完成投資58.5億元,脫貧鞏固率保持100%。
深化農村改革蹄疾步穩
「數」說:承擔省以上涉農改革事項29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關鍵靠改革」。具體到宿遷,「春到上塘」大包干拉開了江蘇乃至全國農村改革的序幕;進入新時代,宿遷堅持科技賦能、強化創新驅動,一系列農業創新資源加速富集,農業農村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農業權證化改革、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改革相繼破題,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上升為省級戰略,在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中榮獲進位第一等次……2022年,全市上下持續深化「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持續完善農業科技支撐體系,縱深推進農業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逐步走深走實。
據統計,去年,宿遷承擔省以上涉農改革事項29項,創新開發「一村一品貸」「畜禽貸」「農機雲貸」產品,累計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42.2億元。鄉村公共空間治理2.0版全域推進、有效推廣,獲省推薦申報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業設施確權登記和抵押貸款,累計發放貸款1.07億元。創新宅基地地票、房票「雙票制」,制發地票、房票338張,改革經驗獲農業農村部肯定。
建設農業強市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農業強國」進行了全面系統闡釋,為全市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全市上下將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奮勇爭先,全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宿遷新實踐築牢堅實基礎。
圖片來源於宿遷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