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毫詮釋盛大,《中國想像力》用榜樣力量詮釋想像力量的「正無窮」

2022-05-04     深度文娛

原標題:以微毫詮釋盛大,《中國想像力》用榜樣力量詮釋想像力量的「正無窮」

「世人為你非凡的想像力感嘆,讓無解的謎題有了頭緒,讓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現實。」

這是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劉慈欣,被授予布蘭迪斯大學文學榮譽博士時獲得的一段評價。他用一部《三體》打開了中國科幻小說的大門,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然而,如劉慈欣這樣將中國文學、中華文化帶向世界的先鋒人物千百年來比比皆是,從古代四大發明到現代科學技術,從古老建築遺址到世界文化遺產,我們穿梭於藝術與科學交融的世界,不由得深思——中國想像力是如何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而我們,又該如何在繁雜的生活中守住初心?

時值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100年來,一代代青年櫛風沐雨,砥礪奮進。CCTV-9紀錄片頻道播出的《中國想像力》便以此為契機,邀請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中國新生代實力創作人,從行業精英的人生故事中挖掘出引人向上的力量,向世界、向國人展示當今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盛況。

《中國想像力》對「想像力」在時代青年身上的呈現,也吸引了觀眾的熱烈討論,許多網友感嘆「世間最廣闊的不是宇宙空間,而是想像空間」,該紀錄片「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創新力量」,引發了觀眾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於正向價值的積極思考。

從個體想像力出發

細膩筆觸展現榜樣力量

中國從不是缺乏想像力的民族,我們自古就有天馬行空、瑰麗無邊的文明,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中國人務實下的那份鮮為人知的浪漫。這份想像的力量,讓國人擁有著一種可以回到過去、穿越未來的能力,也讓五千年文化突破時空的桎梏,始終熠熠生輝。

最新一集《中國想像力》中,被網友譽為「北斗女神」的徐穎耐心地向大眾講述著「北斗」作為「大國重器」的重大意義。在她看來,北斗系統的建設完成以及廣泛應用,只是大航天時代的一個序章,「人們在用想像力和技術力挑戰著廣袤無垠的宇宙的空間。」

每集圍繞一位先鋒人物的故事與感悟,紀錄片《中國想像力》展現了一群極富想像力、創作力、未來力的人在各自的領域熱烈生長。從科幻作家、建築家,到京劇表演藝術家、時尚攝影師,再到科學家、癌症科普作家,這些青年先鋒的群像成為紀錄片解構宏大敘事主題的細微切口,他們不僅各自在時代的浪潮中掀起狂瀾,探索、融合、擁抱多元,以八種思想、八種創作密碼、八種武器構建起熱血時代,更站在中國的大地上尋找未來,用變革和創新,把東方文化的極致幻想帶給世界,引領未來。

然而,紀錄片《中國想像力》對「個體想像」的理解和把握不止於此。在一段段反映出人物的鮮明性格和生活狀態,以及不為大眾所知的背後故事中,《中國想像力》致力於展現出的是真實立體的現實縮影與積極向上的榜樣力量。

導演王潮歌的作品中,幾千年歷史磅礴展開,是她打造的返璞歸真奇幻之旅;時空交錯間意象交換,是一場真正的以東方山水勾勒的水墨國畫。如何用想像力詮釋中國文化,體現中國哲學和中國美學,始終在推動著她不斷探索前進。而在對王潮歌的諸多誇讚評價中,有一條評論是:「她的每一次作品都是新的。」也是在這種標準下,王潮歌幾乎永遠無法同自己和解,既然「人的一生都是從生到死」,那就「跟我一樣,拿這一百多斤,拼了!」

因為敢想,所以不給自己設限;因為熱愛,所以憑實力鑄就精彩。從「想像力」出發,《中國想像力》聚焦嘉賓們獨特的觀點和思想,以有溫度的力量詮釋科學,用刁鑽的視角刻畫藝術,直至拂塵見金,讓真實的奮鬥歷程激勵新一代年輕人,鼓舞青年群體勇於挖掘自己內心所想所求,並勇敢地嘗試與探索,拼盡全力,把想像變成現實。

以融合表達創新節目語態

挖掘時代精神

作為當代京劇第一女老生,王珮瑜在二十歲之前幾乎拿遍所有京劇大獎,年少成名的無限風光讓她對京劇的傳承,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想讓京劇被更多人看到。因為不甘心重複一個「藝術家生涯」的輪迴,王珮瑜於是丟下鐵飯碗,張開雙臂擁抱市場。

《中國想像力》首集聚焦被譽為梨園「小冬皇」的王珮瑜。從面臨滿身質疑,到如今已經能夠坦然面對各種聲音,她直言,「三年前對我提出批評和質疑的人,今天有可能已經被我圈粉了;或許三年前批評我的人,現在已經成為我的合作夥伴了,都是有可能的。」與此同時,節目畫面里,台下的觀眾為京劇演員獻上一束束鮮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劇場、走近京劇。伴隨此起彼伏的熱烈掌聲,王珮瑜由衷感慨「每一次演出我發現有新面孔、新觀眾、新的歡呼,對我來講就是一份驚喜。我想梅蘭芳先生活到今天,他也會擁抱網際網路。」

《中國想像力》以「人物採訪+場景畫面+資料素材」的融合表達方式,講述不同領域的年輕一代佼佼者的成長故事,向大眾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長足飛躍。片中並未集中於單一的人物採訪,而是通過大量「在場」畫面的呈現,將每位先鋒的所言與所為相結合,讓觀眾從個人講述背後的實踐中汲取精神力量。

跟隨紀錄片的嘉賓,我們置身於穹頂之下仰望星空,于山川河流之間又見幻城,跨越時間與國粹兩兩相望,在鋼筋泥土中體會城市的心情,於畫筆之下看見藝術的形狀,在複雜的數據中計算中國北斗的重量,於與時間賽跑時感受生命的溫度,在按下快門間遇見中國山河的模樣。

可以看到,《中國想像力》立足八位先鋒個體的同時,也讓個體與時代相互輝映,窺見想像力背後的深刻思考與精神內核。而這些獨立個體想像力的蓬髮,恰恰就是國人文化自信的最佳佐證,與當今時代的主旋律精神一脈相承。

以人物故事為羽,以創新方式為翼,《中國想像力》不僅從這些行業精英的人生故事中挖掘出引人向上的力量,更探究個體的精神獨立性與文化多樣性的積極意義。正如馬岩松一直試圖探索源自東方美學在全球未來城市中的另一種可能性,他為未來城市描繪新的理想,將城市的密度與功能和山水意境結合起來。用他的想像力,建造著以人的精神和文化價值觀為核心的未來城市。他說:「城市太冰冷,我希望建築給人空隙,解脫和自由。」當文學藝術與科技共同發力,想像與創新的力量也呼之欲出。

用影像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氣派盡顯中國風範

「給時光以生命,給歲月以文明」。《中國想像力》在引導觀眾關注「想像力」、重視想像力的同時,更為大家展示屬於中國的想像力,彰顯中國科技、文藝的影響力與前衛性,為觀眾展示中國在國際的文化藝術舞台上的光芒。

建黨百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文藝戰線取得了豐碩成果,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而源源不斷的想像力,正是推動著時代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

那麼,到底什麼是想像力?

既是劉慈欣口中「人類所具有的最神奇、最了不起的一項能力」,也如紀錄片所言,「是一切將發生之事的寓言,是以微毫詮釋盛大的正無窮,是厘定文明的最長標尺,是能帶我們去任何地方的超能力。」在八個看似獨立卻又是個整體的故事裡,《中國想像力》讓觀眾得以對「想像力」產生不同的理解,而這種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寫中國人民奮鬥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也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增強觀眾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中國想像力》還向世界、向國人展示當今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盛況,也向世界證明,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於文化的積澱、傳承與創新、發展,更來自於當今時代文化繁盛的蓬勃生機。比如,紀錄片中的王潮歌作為當今文化產業領軍人物,實景演出創始人,不僅將「印象」系列的實景演出帶向世界,更用自己的想像力,不斷喚醒著無數時代的記憶。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中國想像力》的成功播出,讓我們看到一條人文紀錄片高質量創作的可行路徑——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價值追求結合起來,通過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方能彰顯中國風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519fc8ad5d3292497f378eb0df11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