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歐美銀行風險背後,你需要知道的深層邏輯

2023-04-02     單仁行

原標題:關於歐美銀行風險背後,你需要知道的深層邏輯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最近這一個月,金融圈過的不太平。

國內不斷有銀行業大佬被調查,金融業開始了一輪穩定、反腐的主旋律,歐美的銀行業更是陷入了一次信任危機。

先是矽谷銀行的倒閉,讓已經暗流涌動的銀行業危機出了圈,隨後瑞信銀行被收購又讓金融危機的論調甚囂塵上。

未來會如何發展,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在這個時間點,我想有必要跟大家復盤一下這半個多月的幾個重要事件,提煉一些我們企業可以借鑑的經驗教訓。

02

首先是矽谷銀行的破產,這個美國歷史上第二大的銀行破產案,掀開銀行風波的第一個高潮。

矽谷銀行究竟走錯了哪幾步棋呢?

在我看來,明面上,錯在美聯儲進入到加息周期之後,沒有立刻利用衍生品工具對沖自身的利率風險。

矽谷銀行難道不知道自己50%以上的資產都是長期債券嗎?

他不知道長期債券受利率風險的影響很大嗎?

他都知道,但為什麼不提前做準備呢?

事實上,這個問題誰也不知道。

金融圈裡匪夷所思的事情太多了,比如08年整個華爾街都在瘋狂炒作次級債。

那時候只要有人去房地產市場上調研一下,就能發現風險所在。

但結果就是沒有人發現,或者說大家都在揣著明白裝糊塗,就賭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不會在自己這裡結束。

我覺得矽谷銀行的高管這次也是在賭博,賭美聯儲不會這麼激進的瘋狂加息,賭自己的客戶能跟自己所謂的「同舟共濟」。

但是很明顯,兩方面他們賭錯了。

要說美聯儲加息是給市場「降溫」,大家抖一抖是情理之中。

但一降溫就把自己凍死的,那必定是有病根在身上的。

矽谷銀行的病根,是客戶結構太過單一。

有多單一呢?

要知道中國存款保險上限是50萬,就足以覆蓋99.63%的儲戶。

那美國呢?

25萬美元存款保險,只能覆蓋矽谷銀行30%的儲戶。

這個數據意味著什麼呢?

矽谷銀行不做私人生意,他的客戶基本上都是矽谷的那些科技公司。

客戶單一帶來的壞處就是當自己的客群出現了問題,自己很有可能來不及反應就直接暴斃。

我覺得做企業有兩點很重要,一是要有根,二是要有壓艙石。

廣泛的客戶基礎和應用場景是做企業的根基;靠得住的大客戶關係,是企業的壓艙石。

一般來說,企業想經得住風吹雨打,這兩樣,你至少得有一樣。

但很遺憾,矽谷銀行既不做私人生意,也沒有靠譜的大企業托底。

服務於一幫成長性強,但風險更大的科技公司,註定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年景好的時候,增長會很快,但一遇到風雨,就現了原形。

03

那麼,瑞信銀行又是怎麼暴雷的呢?

大背景,是矽谷銀行的倒閉讓市場對銀行的經營風險十分恐慌。

恐慌到什麼程度呢?銀行只要打個噴嚏,投資者和儲戶恨不得直接把管給拔了。

這個時候,銀行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

是不能露怯。

甭管底子已經虛成什麼樣了,表面上也得裝出十分強壯的樣子,這叫給自己信心,也是給別人信心。

但很遺憾,在美聯儲瘋狂加息的寒冬里,瑞信再也裝不下去了。

之所以裝不下去,還是因為自身過去一直虧損,加上醜聞頻出。

比如貸款給韓國人「比爾黃」炒作中概股,結果中概股在21年跌的很慘,打爆了比爾黃的倉位的同時,讓瑞信虧了55億美元。

再比如投資100億美元購買供應鏈金融企業Greensill的基金,但疫情到來直接把Greensill干趴下了,瑞信又虧了30億。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在過去十年,瑞信先後捲入過腐敗案,洗錢,泄露用戶數據的醜聞之中。

這些騷操作,過分透支了自己的身體,讓這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在美聯儲加息的寒風中轟然倒塌。

但這還沒完。

在3月14日,瑞信發布的年報中自爆財務存在重大風險。

同一天,瑞信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拒絕注資支援,3月15日瑞信股價創歷史新低。

以金融立國的瑞士,不能容忍全國第二大銀行倒閉,於是連夜出台法律搶救瑞信。

一是繞過股東投票,讓瑞銀集團以32億美元的「白菜價」收購瑞信。

二是註銷了瑞信172億美元的AT1債券。

三是政府擔保90億瑞郎,瑞士央行提供1000億貸款為瑞銀提供流動性。

三重手段之下,這場風波才沒有真正被點爆。

所以,瑞信暴雷這件事本身並不複雜,在市場恐慌面前,你非但沒躲著,反而告訴人家自己已經病入膏肓,導致投資者砸盤,儲戶風口提現,最後不得已賣身他人。

但真正有意思的,是這件事背後體現出的東西。

04

現代商業,或者說市場經濟的根本是什麼。

答案可能有很多,但在我看來,有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法治。

現代商業之所以相較於封建社會有了極大的發展,根本就是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大家做事都按規矩來。

公司的事情要聽股東的,債權的優先級比股權高,這都是過去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律常識。

但這次瑞士政府為了救瑞信,顛覆了這些常識。

先是出台法律,繞過股東投票,讓瑞銀用白菜價收購瑞信,導致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不到一年虧損了8成。

再是直接註銷掉170億美元的AT1債券。

AT1債券,說簡單點,是銀行發行的一種高風險債券。

風險在哪呢?在於合同上寫了,特殊時期,這個債可能被轉股,或者註銷。

有的朋友會說,既然寫了,那被註銷有什麼好說的?

要知道,債權優於股權,基本上是寫在所有現代國家的民法典當中。

AT1債券風險再高,那也是債。

瑞士政府直接註銷全部的AT1債券,把債權人先踢下車,卻是顛覆了所有人的認知。

以至於此事一出,各大機構全在連夜清查自家投了多少AT1。

這就代表著一種「不信任」。

過去,在很多人眼裡,瑞士銀行就是安全的象徵。

但這次瑞信危機,重新定義了瑞士銀行是怎麼「遵紀守法」的:現行法律不能滿足我的要求,我就連夜出台新法律代替它。

雖然解了一時燃眉之急,卻導致國際資本對於歐美銀行的不信任。

以至於在3月22日美聯儲宣布加息25個基點之後,美元非但沒有按照傳統慣例升值,反而是跌了。

這背後都體現了一點,資本在用腳投票。

05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這次銀行業風波的經驗和教訓。

銀行也是企業,只要作為一家企業,就要認識到風險控制的重要性。

我在最近跟很多我們牛商匯的會長們講到了,三年疫情中,我們一點要學會如何穩健經營。

在《狂飆》里,高啟強說「風浪越大,魚越貴」,這話聽上去沒錯,但他沒說魚為什麼貴的原因。

因為風浪越大,越容易翻船。

在超低利率時期,各大銀行們為了賺錢都玩花了。

要麼像矽谷銀行搞「短貸長投」,要麼像瑞信這樣高風險投資,全然不顧「穩健經營」的重要性。

事前缺乏謹慎,事後缺乏遠見,等到風浪真的來了,才知道自己這一葉小舟是多麼的無力。

這一點,對於我們所有企業來說都是如此。

經營中要注重財務穩健,步子不能邁得太大,特別是學會「水庫式經營」。

發現風險之後,要及時止損,而不是用賭博的態度和市場對賭。

當然,作為一個中國企業,在這件事中,我希望你看到更大的信心。

在這次風波中,歐美銀行股一瀉千里,但是很反常的,港股和大A沒有跟著跌,反而走出了不錯的上漲行情。

股市的漲跌代表了資金的流向,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美利堅的美元霸權開始鬆動。

只要我們堅定自己的路線,走正確的道路,未來一定是光明的。

經營企業如此,治國亦是如此,所謂「人間正道」,更是如此。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3f6d21f9354f7b555f6886316f1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