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時尚大爆炸

2023-03-21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1997:時尚大爆炸

原創 趙靜、黃心儀 藝術設計的朋友們

2023年3月7日至7月16日,巴黎時尚博物館加列拉宮(Palais Galliera)將舉辦「1997年時尚大爆炸」(1997 FASHION BIG BANG)展覽。展覽將1997年認定為當代時尚的分水嶺,這個時間既代表了20世紀90年代時尚發展的高潮,又預示著新千年時尚潮流的開端。展覽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以成衣與高定時裝秀為線索,梳理了在1997年時尚界發生的里程碑式的創作、重要事件及代表性人物,並展現了整個時尚行業的連鎖反應。而1997年春夏高級時裝季的發布,也讓巴黎重回了時尚巔峰的地位。

重新審視身體

川久保玲(Comme des Garçons)設計,「Body MeetsDress, Dress Meets Body」系列

對身體議題的討論,是這次展覽的一條重要暗線。1996年7月,克隆羊多莉的誕生讓世界譁然,時尚界也對此做出了回應。1997年,GUCCI藝術總監湯姆·福特(Tom Ford)在他的作品中,以G弦褲直白地展露身體,表達無拘無束的享樂主義。與此同時,馬丁·馬吉拉(Martin Margiela)的「Stockman」系列和川久保玲(Comme des Garçons)的「Body MeetsDress, Dress Meets Body」系列也對完美的身體美學,提出了質疑。

川久保玲(Comme des Garçons)設計,「Body MeetsDress, Dress Meets Body」系列

1997年,馬丁·馬吉拉選擇回歸服裝本體,開始探索他「未完成」的解構主義手法,他將包裹在「斯托克曼」服裝人台上的面料剝離下來,剪裁成馬甲,接著披掛在真人模特身上,「stockman」和「semi couture」字樣依舊留在面料上,醒目地昭示它原有的功用。馬丁·馬吉拉的服裝創作過程,挑釁式地揭露了「時裝背後的一地雞毛」。時裝和現代科技塑造了人類標準化的交往身體,而這一揭露的結果,顯影出原始身體與服裝本體的回歸。

在川久保玲的服裝系列中,她採用誇張的填充物,以不對稱的手法和扭曲的幾何印花重塑服裝身體,打破傳統的服裝結構,達成了時尚對時下社會議題的關照與反思,以及作為一名日本設計師,對西方傳統身體審美的挑釁。在當時,她的設計遭到大量媒體的質疑。對此,川久保玲解釋道:「我堅持認為,看到實驗性的服裝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精神解脫,它打開了心靈。」在西方的思想傳統中,人類由身體的結構組成推衍出世界與社會的秩序與等級,川久保玲用服裝對身體結構的重塑,敏銳地呈現出現代性將傳統社會結構的碎片化、技術化、抽象化。時隔26年,本次展覽對川久保玲作品的展出,也正是站在當代的立場態度回望歷史,對其時尚價值的重新判斷,同時也是對現代身體新範式的確認。

陳列明星設計師

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設計,DIOR 1997-1998秋冬高級定製時裝,由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為美國版《Vogue》拍攝

1997年,似乎是明星設計師集體進入高級時裝界的年份,比如高緹耶(Jean Paul Gaultier)和穆勒(Thierry Mugler),新一代英國設計師接管了歷史悠久的法國時裝屋,例如紀梵希(Givenchy)的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和迪奧(Dior)的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展覽不僅展出了他們當時的作品,還給出了媒體對不同設計師的尖銳評價。時尚媒體是時尚場域重要的權力機構之一,服裝設計師們的想法被媒體再次放大、解構與詮釋。1997年的高級時裝周,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並且不再僅僅以線條和裝飾等傳統的服裝設計美學標準來評價,而是以其產生的形象和獵奇景觀作為標準,向全世界播放展示時尚動態,開啟了時尚全球化的序幕,本次展覽將其稱為「一場媒體的反擊戰」。由此,巴黎再次成為了時尚中心。

MUGLER 1997春夏高定系列

展覽本身就是一場時尚傳播儀式,通過確立物質世界中的價值等級,決定哪些對象將從日常生活中抽出,並作為歷史敘事的持有者被珍藏。本次展覽中選取的明星設計師和重要時尚事件,如芬迪(Fendi)法棍包的推出,時尚中心概念店colotte在法國的首創,流行搖滾樂隊U2的世界巡迴演唱會服裝等,圍繞著「1997」這個特殊的年份,離開了它們原本的敘事本位,通過讓位給展覽的主題敘事,獲得了它們在法國時尚歷史中的價值地位。比如在展覽第二部分選擇了高緹耶(Jean Paul Gaultier)作為重要對象,是出於他為呂克·貝松(Luc Besson)導演的《第五元素》設計戲服。這部電影在法國電影院上映的當天,就在坎城電影節開幕式上放映,並取得了國際成功,這是電影史上第一次有一部法國電影在美國票房中占據首位,也為高緹耶贏得了1998年凱撒獎的提名,在法國吸引了超過750萬觀眾。正如烏爾里希·萊曼(Ulrich Lehmann)所說:「藝術與時裝的消費經歷了共同的階段,第一階段是使用價值,然後是它們的意義,現在則是景觀。」本次展覽中,明星設計師們和時尚事件一起,陳列在名為「1997年」的櫥窗里。

時尚現代性的超越

本次展覽對於1997年時尚的描述,仍採取了較為保守的線性敘事。在展覽的後半部分,將這一時期對過去的偏好總結為哥德式的浪漫主義的出現,它滲透到奧利維耶·泰斯肯斯(Olivier Theyskens)、維羅尼克·布蘭基諾(Véronique Branquinho)和約瑟夫·蒂米斯特(Josephus Thimister)的早期系列中,他們是在比利時接受培訓的新一代設計師。斯特拉·麥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為CHLOÉ推出了她的第一個系列,突出了被任命為巴黎重要時裝公司負責人的年輕英國設計師的才華。來自阿爾勒的設計師拉克魯瓦(Lacroix)被認為是極簡主義風格後,重新出現的華麗浪潮先驅,在他的周年紀念系列中,他從那不勒斯的多色的聖誕搖籃小雕像中獲得靈感,融合了戲劇和音樂、舞蹈和歌曲的西班牙扎蘇拉,通過胸罩、襯裙、衣服上的花朵等元素,回溯19世紀末的時尚,並呈現出時尚在時間線索上發展的輪迴性。

McQueen Jungle 1997-1998秋冬系列

Jean Paul Gaultier 1997春夏系列

馬丁·馬吉拉(Martin Margiela)設計,「Stockman」系列

在時尚史學家米倫·阿爾薩盧斯(Miren Arzalluz)對本次展覽的展評中,特別指出了半個世紀前,也就是1947年克里斯蒂安·迪奧(Christian Dior)的新面貌(New Look)系列的案例,這個在當時飽受爭議的時裝系列為它之後的高級時裝界開闢了道路,在1997年美國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舉辦了一場周年紀念展覽。在這個場合,黛安娜王妃穿上了加利亞諾為迪奧設計的第一條裙子。26年後的今天,時尚設計高度結合文化多元等社會議題的當下,回顧1997年加利亞諾的設計與時尚界的發展,某種程度上顯現出時尚歷史的延續性,而這個輪迴的周期縮短了一半。在傳統觀點看來,時尚展示了審美現代性的重要特徵:現代生活的「轉瞬即逝性」或現代生活的「當下的現時感」,尤其是在巴黎 — 這個「19世紀的首都」。本次展覽中,「1997」作為一個截面,在時尚歷史的斷裂處顯現出其爆炸性的薄發,某種程度上,本次展覽由碎片式事件拼貼起來的敘事更加強化了時尚現代性的特徵,然而通過對歷史對象的特意選擇和宏觀視角的聯繫回顧,以1997年為路徑去看20世紀以來的時尚設計與文化,其中隱約形成了具有某種連續性與螺旋上升式的發展,達成了對時尚現代性的超越。

巴黎時尚博物館「1997年時尚大爆炸」展覽對1997年發生的時尚事件進行法國式的再詮釋與再構建,為未來全球化的時尚行業發展給出了法國時尚的參照標準,通過對物質材料、重要人物、美與身體的觀念探討,擴充了法國時尚的創作傳播與敘述,形成了儀式化的交流空間。博物館對藝術生產的合法性具有「加冕權」,時尚作為藝術性的設計產品,正是需要通過傳播儀式將觀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活動,獲得審美資本的積累。在新一輪的時尚話語中心爭奪過程中,巴黎時尚博物館通過對1997年時尚歷史的再建構,將審美資本轉化為文化資本,完成了對當代時尚話語中心位置的占據。

文 Article / 趙靜 Zhao Jing、黃心儀 Huang XinYi

圖 Pictures / 巴黎時尚博物館加列拉宮 PALAIS GALLIER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3c09d6916195f32a3a4fd100078d0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