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爆了。
上映剛4天,《獨行月球》的票房已破10億。
而各媒體對它的票房預測,已高達55億。
觀眾們實在是等開心麻花和沈騰,等太久了。
上一次看沈騰主演的開心麻花電影,還是在上一次。
更何況,這次還是沈騰和馬麗繼《夏洛特煩惱》後再次合體主演長片電影。
觀影期待直接被拉到了極致。
然而意外的是,影片的口碑卻有些兩極分化。
喜歡的很喜歡,笑到影院打鳴那種。
不喜歡的,基本都是全程如坐針氈,如芒在背,如鯁在喉,笑不出來。
影片質量究竟如何?咱們來好好掰扯掰扯——
「獨行月球 」
2022.7.29.中國大陸
獨行月球
何謂獨行月球?
就是字面意思,獨自行走在月球。
主角的名字也是因此而來,孤獨地行走在月球上。
所以他叫獨孤月(沈騰 飾)。
這份孤獨很深刻,因為他是人類最後一根獨苗。
而這一切還要從月盾計劃說起。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未來。
為了抵禦小行星的撞擊,人類在月球上修建基地,部署了月盾計劃。
簡單概括就是把小行星炸碎,然後把月球當做盾牌,承受隕石碎片的衝擊。
不料,隕石提前來襲,眾人紛紛登上火箭回到地球。
形勢危急之下,獨孤月竟然被忘在了月球上,成為月球最後的人類。
常言道,屋漏必逢連夜雨。
就在獨孤月望球興嘆時,一塊躲過月盾的巨大隕石撞向了地球。
地球炸了,獨孤月的心態也炸了。
偌大一個宇宙,就只剩下他一個人。
哦不對,還有一個被遺忘在月球上的,身姿妖嬈,美眸星目,前凸後翹的——
名為「剛子」的袋鼠。
獨孤月生無可戀,一心求死。
而既然都決定赴死了,當然免不了一番生前最後的放縱。
於是裸奔滑沙立定跳遠,再跟抱枕版心上人來一場浪漫約會。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所作所為,已經被基地的攝像頭悉數拍下。
遠在地球的倖存者,正在一臉懵逼地觀看他的表演......
看點在哪
影片豆瓣開分7.3,目前已降至7.0。
這說明覺得好笑的應該還是占大多數。
但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有不少人打心底里覺得影片完全不好笑。
這是個很主觀的事情,沒辦法評判。
先來聊聊本片的優點(以下涉及劇透,並且建立在覺得本片好笑的前提下)。
首先就是特效,真得很有大片質感。
觀眾對國產片特效要求不高,不出戲就行。
而《獨行月球》並不是一部科幻視效大片,但仍做到了國產特效天花板的行列。
這也讓觀眾明白,國產特效並不是做不好,而是有沒有去花錢做,用心做。
特效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影片的靈魂人物,沈騰。
電影大部分時間都是獨孤月在月球上的生活,屬於一個人的獨角戲。
也就是說,很依賴主演的發揮。
好在是,騰哥的發揮還是一如既往地穩。
基本上往那一杵就讓人想笑,更不用說設計的各種喜劇橋段。
讓人驚喜的是,影片里有不少相對來說比較嚴肅的時刻。
而沈騰在這方面的表演上,也完全沒掉鏈子。
比如,在發現地球上還有倖存者之後。
在發現一切可能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之後。
沈騰都能一秒切換表演狀態,帶著觀眾入戲。
影片整體笑點淚點兼備的屬性,很大程度上靠的都是他的表演。
其次,本片並非原創,而是改編自韓國漫畫家趙石的同名漫畫。
而整體觀感看下來,改編得非常不錯。
雖然影片保留了原作中的大體框架和兩個比較重要的設定——
被落在地球的獨孤月,以及與他相愛相殺的袋鼠;
月球生活被直播給地球上的人們觀看。
但其餘部分基本全改,完全拍出了自己的風格。
比如,漫畫里的搞笑風格更趨向於中二青年的冷幽默。
像什麼手錶壞了,導致主角以為是自己獲得了超音速超能力啦;
袋鼠在神不知鬼不覺中團滅了入侵月球的外星人啦;
袋鼠和獨孤月擺出一個奇怪姿勢,再用奇怪眼神看向鏡頭啦等等。
影片中則改成了標準的開心麻花式喜劇風:諧音梗、段子、小品橋段等。
喜不喜歡因人而論,但至少改得很自然,也更加通俗易懂。
又比如,漫畫的體量其實更接近於一部迷你劇集。
在月球上不僅有獨孤月和袋鼠,而且還有另外一個倖存者。
而由他,又牽扯出了有關月球上的另外一個秘密計劃。
裡面融合了懸疑破案無厘頭科幻等各種元素,觀感上其實十分複雜燒腦。
原作中,獨孤月與另外一個人還有很多互動
但電影很聰明地砍去了所有不必要的枝節,改成了比較簡單的單線敘事。
三幕式大情節拍得明明白白,工整流暢——
第一幕,拍事情起因,以及獨孤月在月球上的搞笑生活。
第二幕,拍獨孤月研究怎麼回地球。
第三幕,拍獨孤月選擇犧牲自己,放棄回到地球。
每一幕都有各自的起承轉合,幕與幕之間的聯繫也都比較緊密。
基本就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
你當然可以說這非常套路,也非常像是以前的那些好萊塢商業片。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經典的套路依然有效。
更何況,連經典三幕式都拍得稀巴爛的電影,咱們可見過太多了。
最後,雖然不少人認為本片過於煽情了。
但就我個人看來,導演反倒是一直在削減影片的煽情性。
舉個例子。
地球上的人們用燈光給獨孤月發送消息一場。
這應該算是片中最讓人感動的時刻了。
但這可能麼?
當BGM響起,情緒烘托到位,影片卻突然以一個搞笑手法收尾。
本來會顯得特別煽情的場景,一下子就被拉回到喜劇片的範疇。
這個段落也不能用離譜來衡量,而是略帶戲謔的浪漫主義。
情感是有的,但不至於泛濫,不多不少,剛剛好。
這種方法開心麻花此前也經常用。
但像這樣在單部影片里作為一種固定模式,似乎還是第一次。
對我來說,這種方式還挺奏效的。
它背後體現的是導演對於本片喜劇核心的清晰認知。
不足之處
再來說說缺點。
科幻邏輯方面的漏洞其實沒什麼好說的。
科幻本就只是影片的一層皮,真正的核心還是喜劇。
只要不出現太多過於離譜的邏輯錯誤,其實就沒什麼好苛責的。
影片最大的缺點其實還是開心麻花的老毛病。
即,喜劇性與嚴肅性的協調失衡。
基本上只有《夏洛特煩惱》完成了比較好的平衡,其餘的都不太行。
尤其是2018年的《李茶的姑媽》。
惡俗了一個多小時,卻讓主角最後跳出來高呼正能量。
這感覺就像是在情色片前面放上了戒色吧吧規,作用幾乎為零。
《李茶的姑媽》
而對於本片來說,嚴肅的地方在於,整個故事的核心建立在獨孤月的孤獨上。
一言以蔽之,電影拍的基本上算是獨孤月在想活和想死之間反覆橫跳:
孤獨想死不孤獨想活孤獨想死不孤獨想活。
但,獨孤月孤獨的感覺並沒有被很好地體現出來。
只是作為一個邏輯關係很直給地告知了觀眾——
只剩他一個人的話,獨孤月就得去死。
而獨孤月用來對抗孤獨關鍵是希望。
簡單點說,就是三個對象給他的希望——
剛子,馬藍星,人類同胞。
正是這三方面,才讓獨孤月產生了希望,想要活下去。
而且這三方面其實是有遞進關係的,從陪伴到愛情再到大愛。
但導演將愛情作為了重中之重,而且這三方面的情感完成度都不盡如人意。
三個對象基本都只能算是工具人。
這也就導致獨孤月這個角色並沒有很好地立起來。
最後他的主動犧牲也顯得有些生硬。
拿剛子的故事線來舉例。
一人一袋鼠,前一秒還在打架,後一秒就成了好兄弟。
甚至還乖乖穿上了為它量身訂做的太空衣。
中間的相處馴服過程被直接省略,導致袋鼠的轉變過於突兀。
直到最後與剛子告別的時候,導演才借角色之口點出剛子的作用:
如果沒有你,我可能堅持不下去。
而這點,其實更應該通過情節而非台詞揭示。
或者說,要有足夠的鋪墊後,揭示才會更加感染人心。
但影片在這點上做的顯然還不夠。
後兩者也是同理。
情感是有的,但都不太夠。
對於馬藍星,獨孤月基本上是單方面的暗戀。
暗戀的原因也過於單調,就是一見鍾情。
對於地球同胞,獨孤月更是沒有什麼交集。
地球上的人類基本只是起到了一個反應鏡頭的作用。
這個時候該笑了,切到他們,這個時候該哭了,切到他們。
說白了,他們就是我們,所以隕石像病毒,所以他們最後摘下了口罩。
此外,本來比較有意思的「用假象哄騙倖存者」這一設計,最後也不了了之。
實在是有些可惜。
寫在最後
總而言之,影院能出現這麼一部爆款,還是值得鼓勵的。
提到的這些缺點,更多地也只是對於影片可以更好的惋惜與遺憾。
至少在我個人的觀影經歷里,影院裡大部分人都看得很開心。
還是那句話,如果預告讓你笑了,那麼就去看看吧。
它絕對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