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和素材源於網絡,文章原創,歡迎關注!
劍,在我國古代是帝王權勢與尊嚴的象徵,又是武士技藝與氣節的見證,同樣也是將軍征戰沙場必須佩戴的祥瑞護身。於國於民它都象徵著正德、正身、正義,更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特有文化符合。
中華文化五千年,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群雄爭霸間,一部無時無刻都在演繹著的瀟瀟戰爭史蔓延了近千年,但轉瞬即逝就湮沒在了歷史的大潮里。可是,劍文化也從此形成並逐步走向成熟,其中除了軒轅夏禹劍等十大寶劍之外,在此時期還出現了兩把無與倫比的中華歷史名劍,其中一個叫做越王勾踐劍,而另一個就是與之相對的,並且也是本文的「主人公」。
位於新野縣西南幾十公里的團山鎮施坡村(隸屬湖北省襄陽縣),有一座類似臥龍崗的蔡坡崗,說山不像山,說崗又勉強,雖然海拔60來米,但少有人造訪。就這麼一個荒蠻之地,在上世紀70年代卻發生了一個叫人們密切關注的事情,故事是這樣的。
1972年12月26日,一位陸姓村民正在田間挖修田壟,突然之間鋤頭之下登的一聲鏗鏘作響,仔細一看它的鋤頭竟然挖到了排列整齊的青灰色磚塊。有些不明覺厲只好停了下來,因為在他的記憶里,從小到大這裡完全是長滿了雜草的蠻荒之地,不可能會有誰家在此建造屋舍,但是眼荒地裡面卻為何挖出這麼多磚頭來呢?
南方人個性直扭,善於追根溯源,他繼續挖挖看,一挖不打緊,不止挖出了個地下寶藏,還挖出了讓他靈魂出竅的詭異事。
只見一個鐺啷下去,殘破不堪的碎磚終於裂開了縫,一條狹窄的黑洞瞬間呈現,鋤頭之下的怪事再次使他震驚,陸某隻好稍安勿躁,一不做二不休,湊近看看這洞裡到底有什麼,在陽光的照射下,忽明忽暗的洞裡似有無數條黑蛇揮舞,看清楚後,陸姓村民一陣心驚肉跳,拔腿就跑。看那陣勢像是永遠都不會再來看第二眼。
但是沒過多久,陸某就帶頭三三兩兩夥同村民結伴而來,帶著照明工具和農具一併趕赴事發地,這回在人多膽壯的情況下終於弄清了。
一條條爬動的「蛇」原來是洞口古樹的根須延伸進去,導致虛驚一場。蛇是假的,但是大家驚魂未定之後又出現了重大發現,在手電筒的幫助下,黑洞之下隱隱聳立著一座磚砌的地下「宮殿」盡收眼底,大家面面相覷,這不就是電視裡面才有的古墓嗎?真是重大發現,大家的激情再次提到頂點。不過隨後又聯想到;文物專家和《縣誌》對此知情嗎?或者說它有沒有已經被盜呢?這樣問似乎有點奇怪。
好了,施坡村發現古墓的消息不脛而走,但好在村民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基層部門得以暫時看管,等待當地文物專家的到來。可是深藏地下幾十米的古墓就在眼前,卻時時等不來考古專家們。
原來那時候的考古,並不像如今這麼發達,有彙報古墓的消息,文物部門都會及時出動,另外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考古工作者使用的經費是一大問題,沒錢沒設備,更沒有挖掘經費。
難道發現這麼一個歷史價值不菲的古墓,就扔在那裡不管了嗎?任其破壞毀滅?很有可能會這樣,現在聽起來不可思議,但以經濟建設為發展核心的時代,出現這種情況也不可避免。
不過事情並沒有悲觀的發展下去,為了不讓盜墓賊得手,來自武漢大學考古專業的師生聽聞後自發組織起來,準備進入古墓進行勘探保護,事不宜遲,決定後為了避免夜長夢多,考古專家團隊立刻前往古墓進行發掘。
很多時候考古專家要和盜墓賊搶時間,為了文物不被破壞或兜售出去,只要聽到盜墓或古墓被發現的消息,無論墓葬有沒有被破壞,專家們都會第一時間前去勘察,必要時還要做保護性挖掘。。
興致勃勃的專家們藉助機械和野外設備下到古墓,一邊往下挖掘,一邊勘查。剛剛開始,令專家團隊心痛的消息就出現了,挖掘人員的設備剛鏟開墓中的夯土層,一個赫然出現的盜洞就聳立在了所有人的眼前。
盜洞?
說起盜洞,很多人都不陌生,雖然盜墓屬於行為犯罪,但墓室里的文物,卻也常常吸引著那些亡命之徒和的鋌而走險的罪犯,他們以不顧身陷囹圄的代價和惹來動土不吉利的兆頭盜掘古人財物。多數時候還要以身試險,畢竟古人比較嚴謹,為了不被後人叨擾,墓主人都會安置一些機關或暗格。可是再怎麼嚴密的古墓,只要被盜賊盯上,總會受到破壞,甚至被洗劫一空都有可能。
在我國幾乎每次考古發掘都有盜墓的魅影,所以考古為何總是慢於盜墓,考古專家為何總拾盜墓者牙慧?中國古墓「十墓九空」的境地值得思考
現場的考古專家看到這樣的盜洞深知不妙,但是對於為熟知我國考古的專家們來說,發現盜洞也並不可怕,因為他們堅信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雖然古墓有可能已經被嚴重盜掘,可是,這裡說要「可是」了。盜墓賊畢竟是盜墓賊,他們不可能像專家一樣對文物有準確的鑑定能力,所以即便在很多被盜古墓中,專家還是發掘了許多盜墓賊都看不上的文物,他們有的表面附滿銅銹,看上去劣跡斑斑,但其實最後都成了真正的國寶級文物。
眼前的盜洞圓而有樣,並且延續地下20多米深,以經驗判斷,這很可能又是一夥專業性強的盜墓賊,而且專家從盜洞裡發現了木方和木板。看到這些,專家們樂觀的估計現在全落空了,由於心中無底,專家們只剩一種收拾殘局的心態了,干一步說一步。
鑽探與挖掘任務還在繼續。經過長達半年挖掘與清理之後,一位工作人員從盜墓賊破壞過的墓室里掘到一塊硬物,掃去噬土,一把漆木劍鞘的輪廓漸漸出現,大家一種久旱逢甘霖的愉悅感慢慢湧上來,打開漆木盒子果然沒有令大家失望,一把造型威武帶著利刃的寶劍,熠熠生輝,大氣安然的躺著劍鞘里,只要有一點點亮處,它都會閃著光芒。大夥頓時喜上眉梢,緊接著在發現神劍的地方又挖到了造型各異的青銅武器;刀、劍、矛、戈、箭等,以及其他能顯示墓主人春秋戰國時期大將軍身份的陪葬器皿,看著眼前出土的珍貴文物,一種春秋大墓的形制和墓葬風格浮出水面。
等回到研究室,專家們查閱史書,最終破解了寶劍上面的鳥篆銘文和花紋設計。劍柄呈現出圓筒狀,劍身上鑄刻有二行共10個字的銘文:
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考古專家又根據該劍上的銘文確定,在這個隱藏了2000年的地下武器寶藏庫中,發掘出土的寶劍;鑄造者或者第一位設計者和擁有者竟然是春秋時期鼎鼎大名的吳國國君夫差,也即是中國上古歷史上的一代偉人吳王夫差。後來這把劍也被人稱為「吳王夫差劍」,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大家閒時可以去武漢博物館一睹它的真容。
劍雖然是「吳王夫差劍」,但是墓主人並不是吳王夫差,專家估計該劍是夫差贈予某位大將軍,然後隨葬於此。那麼讀者諸君是否知道夫差將寶劍贈予給了誰?也即墓主人的身份是?知曉答案的智者就在你們中間,請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足跡與智慧,關注作者,下篇繼續講述《古墓筆記之吳王夫差劍》,明天不見不散!
參考文獻:
《戰國策》《古代中國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