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持續股價暴漲,活在「華為光環」下的賽力斯,藏著多少隱憂?

2023-11-15   汽車情報

之所以成功入選華為深度合作夥伴,賽力斯或許並非綜合實力最強,但大機率是最「聽話」的那個。

在兩年前的上海車展,賽力斯與華為正式迎來「官宣」,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繼全棧自研、全棧可控之後,賽力斯又探索出一條造車新勢力的全新生存之道。此後,繼曇花一現的賽力斯華為智選SF5,承載更多「華為基因」的AITO問界得以一炮而紅,而這種全新模式的合作關係,自誕生之初便被賦予十足的期待。

為何華為選擇的是賽力斯?同樣是在2021年的上汽集團年度股東大會上,董事長陳虹明確表示:「上汽很難接受單一一家供應商為上汽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如此一來,它就成了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言語之中,既道出了眾多傳統車企與華為「深度合作」的顧慮和擔憂,又從側面體現出賽力斯擁抱華為所做出的妥協與犧牲。

也許正如董事長張興海所言:「如果這個時候寶馬來跟我談合資造車的事,我都不幹,我會堅定不移地跟華為跨界合作」。借力華為,賽力斯從產品布局、技術疊代、股價上漲方面嘗到不少「甜頭」,但銷量動盪、虧損加劇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為這家「千億市值」車企的未來增添了一片看不見的陰霾。

虧損持續,問界M7扛起「全村希望」

作為一家企業的「晴雨表」,10月底賽力斯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數據,將這家「網紅車企」的生存現狀展露無遺。

數據顯示,在今年第三季度中,賽力斯營業收入為56.48億元,同比下滑47.25%;歸母凈利潤為-9.5億元,同比去年基本持平。而在今年前三季度中,賽力斯總營收為166.8億元,同比下滑27.86%;歸母凈利潤為-22.94億元,虧損幅度同比收窄14.23%,距離盈利、甚至是收支平衡,仍有著一段距離。

誠然,縱覽當下的造車新勢力,除了理想汽車憑藉著L系列的盈利熱銷,率先跳出「虧損圈」以外,包括蔚來、小鵬等品牌,仍處於入不敷出的局面。不過,在銷量層面,前三季度的蔚來、小鵬均達成了10萬輛左右的成績;而在充/換電站的長期布局層面,二者也要比賽力斯要費錢。況且,結合賽力斯前三季度累計銷量13.68萬輛(包括但不限於新能源車)計算,其單車平均虧損達1.68萬元,相較於上半年單車虧損為1.46萬輛,同樣有著擴大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上半年的銷量低迷,賽力斯股價最低跌至不足30元,幾乎要被資本市場逐步遺忘;但9月份新款問界M7的發布及熱銷,又令賽力斯股價持續狂飆至最高99.97元,整體市值超過了1400億元。那句充滿魔力的「遙遙領先」,成功助推賽力斯重回主流市場,更令新款問界M7扛起了「全村的希望」。

截止至本月初,新款問界M7上市50天的累計大定突破8萬輛,得到了強烈反響;而10月份交付破萬的成績,也刷新了自己的銷量榜單。不過,正如「三菱退出中國」、「一汽豐田減產」等事件的共性一樣,車企可以一時不賺錢,但持續的虧損,最終會將其拉進漩渦之中。

因此,單款車型的暢銷,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賽力斯的命運,無論是保證新款問界M7的產能、釋放問界M5的潛力,還是穩固即將上市的問界M9的地位,賽力斯如何依靠自身能力「回血」,儘快由虧轉盈,仍是其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繞不開的難題。

依賴嚴重,成也華為敗也華為

在汽車行業步入全新時代後,「軟體定義汽車」已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而總結賽力斯近兩年的成績,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華為在品牌、渠道、營銷層面的加持。只不過,過度捆綁華為,也為賽力斯埋下了隱疾。

今年上半年,AITO問界月銷量基本均維持在5000輛以下,雖說不能否認車市環境下行造成的普遍影響,但華為「重申不造車(有效期5年)」,以及強調不能使用「華為/HUAWEI」出現在AITO問界品牌宣傳上的公告,無疑為這段快速升溫的蜜月期潑上了一盆「冷水」。即便問界車主情有獨鍾,甚至主動粘貼華為LOGO,但仍不能否認華為在刻意與賽力斯保持距離。

華為對待「造車」一事的謹慎態度,不僅是出於維護品牌形象的需要,還有基於市場擴張的考慮。就拿本月9日正式亮相併預售的智界S7來說,便是華為與奇瑞「聯姻」的最新成果,只不過隨著一顆「新星」的降臨,賽力斯股價也猶如過山車般開始下滑,截止至發稿前,已由最高近百元跌至80元左右。

「一方面大張旗鼓地發布新車,另一方面又扮演著供應商的角色,以前汽車市場從未有過」。在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看來,華為在與賽力斯的合作中占據著主動權,此前華為只有賽力斯,但隨著奇瑞等夥伴的加入,華為的資源勢必會分散;同時,賽力斯缺乏核心技術、品牌力較弱,發展完全寄托在華為身上,而過度依賴華為的賽力斯,也可能令自己深陷不利局面。

關於這一點,賽力斯或許也早有預料。早在今年3月份,賽力斯正式發布全新新能源品牌「藍電」,其首款車型藍電E5的最大賣點,被網友總結為「半價問界」。然而,脫離了華為的技術和品牌光環後,藍電E5的誕生猶如石沉大海,單月銷量最高不破千的成績,很難支撐起賽力斯「獨立行走」的野心。

結語:「目前四個版本的售價都是虧損的,未來銷量上來之後成本會逐步降低,實現扭虧為盈」。在前不久的智界S7發布會上,華為終端BG CEO余承東針對新車預售價曾這樣表示。

如此來看,當下賽力斯的持續虧損,或許可以歸咎於「銷量尚未上來」,但將核心優勢,再確切一點說是發展前景交到其他品牌手中,無疑是壓上了整個企業的未來。自古以來,成功沒有捷徑,天上也不會掉餡餅,賽力斯的「快速發展」之路,只能說是且行且珍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