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是我國較為穩定的時代,隨著南北朝混戰的結束,整個國家進入平穩發展時期,百姓終於過上平淡幸福的生活,不用擔心隨時到來的戰亂,而我國的農耕事業也得到巨大的發展,正如李紳在詩中寫道「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是普通人對於豐收的期待。
我國古代是傳統的農耕王朝,糧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上至官僚下至百姓幾乎都有自己耕種的田地,正是這樣全民耕種的氛圍才保證了封建王朝的延續,讓華夏文明得以傳承。而隋唐時期囤糧的觀念更是十分盛行,朝廷在各地都有大量的糧倉。河南就發現一座隋唐時期的糧倉,倉內的糧食經過千年仍未腐爛,還能發芽。
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他一手結束了數百年的南北朝混戰亂局,完成了統一大業。而後隋煬帝楊廣便上位,許多人只知道楊廣是著名的暴君,卻不知他對國家也有許多貢獻,其中較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在國內各地建設糧倉。
彼時中國的農耕已經進入較為發達的時代,在世界上都處於領先地位,國內的糧食產量更是一年比一年高,為了儲存每年餘下的糧食,楊廣在全國建設了多個大型糧倉,其中最大的當屬洛陽的含嘉倉。含嘉倉占地面積四十三萬平方米,處於隋王朝京城的東部,內含大量的糧草,被稱之為天下第一糧倉。
建成之後含嘉倉一直正常使用,即便來到唐朝時期依然是糧食重地,朝代變更,但是中原王朝始終將含嘉倉視為重中之重。直到南宋時期,宋王朝已經無力再占據北方的大片土地,被迫遷往南方,雖然整個王朝對於糧食依然有著極大的需求,但他們甚至無法保證自身的安全,位於洛陽的含嘉倉只得選擇放棄,就這樣含嘉倉走下了歷史的舞台,結束了自己數百年的使命。
含嘉倉就這樣一直被掩埋在地下,已有千年之久。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展開了大範圍的考古行動,根據對史料的研究發現了洛陽的這座大型糧倉,對於我國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因此國家多次派遣相關專家前往探查,希望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經過長時間研究探查後,終於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發現了含嘉倉的入口,得知此事的專家十分興奮,立馬向國家申請了大批的考古隊前往此地,在專家的指引下工程隊開始了施工項目,最後在裡面發現多達287座糧倉,這樣的發現足夠驚人。
而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160號倉庫中發現的情況,這裡竟然還有一部分糧食完好無損,只是看上去有些發黃,但是無論手感還是味道都和新鮮糧食相差不大,更讓人咋舌的是這些糧食取出來第二天後就發芽了,經過一段時間培養後成功結果。
而植物生長需要特定的環境,長期封閉在地下顯然並不符合常理,這些糧食的反常也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大家都對這個現象表示好奇。為了解答這個疑惑,國內很多專家都前往含嘉倉一探究竟,希望弄明白裡面蘊含的秘密,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後大家終於得出了結論,導致這樣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是這個糧倉選址十分優秀。楊廣在這裡建造糧倉必然是多方探討的結果,這裡的地勢比周圍都要高上許多,而且土地十分乾燥,這也造成含嘉倉地下幾乎沒有濕氣,漫長歲月下來糧倉裡面的糧食基本處於乾燥儲存,也就避免了由於潮濕導致的腐朽。
另一個原因在於倉庫的牆板極為講究。雖然洛陽周邊有一些河水,但是這些牆板足足有四層,每一層都採用的不易進水的材料,同時提前將周圍土壤的水分烘乾,保證其乾燥性。除此之外各層模板之間還夾雜著一些雜物,避免濕氣的進入。正是由於這兩個原因才造成了含嘉倉內糧食能保存千年之久。
得知真相之後,許多人都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設計。雖然古人的智慧值得肯定,但現代科技的發達是遠超古代的,人們幸福的生活更是古人難以想像的,而今的幸福生活是因為總有一群人心懷志向,辛勤付出,在不用擔心糧食儲存問題的現代,我們仍需記住「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參考資料:
《憫農》
《朱子家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14b10128485e0b3ab7c2a8f35a84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