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的眾多原因,大唐王朝早已危機四伏

2022-06-10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安史之亂爆發的眾多原因,大唐王朝早已危機四伏

唐朝的安史之亂,是華夏中古時期一場重大的地緣政治災難。

其爆發的根本因素有三條:

1、武則天時代,殘酷內鬥與清洗,導致後突厥復國,契丹之亂,大批原來邊疆羈縻的胡人南下,唐朝把這些胡人集中在幽州,招募為邊軍。這批胡人就是此後安史之亂的叛軍主力。

2、開元天寶年間的唐朝,正處在和強敵吐蕃的高強度的對抗中, 為此需要邊疆將領有專斷權力和軍事動員效率。

3、由於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瓦解,加上內地長期和平,中央軍戰鬥廢了,地方軍約等於不存在了,邊軍戰鬥力一家獨大。唐朝朝廷的中央權威,完全建立在長期統治的威懾力,和各個節度使互相制約上。

這種情況下, 從王忠嗣到哥舒翰到安祿山到高仙芝到封常清,這麼多久任、乃至一個派系連任的節度使,遲早要出事的,沒有安祿山也會有王祿山,張祿山。因此,並非安祿山一個野心家早死,就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

唐玄宗晚期做法不是單純為了效率,如果說隴右河西節度使得長期久任,直接對抗吐蕃的一線,可以理解,東北戰區安祿山的久任,更多的是唐玄宗遏制皇太子上位的權術。

唐玄宗晚年因為懈怠政事,已經放棄了早年的宰相互相制約的思路,而是一個強勢的強大行政能力的宰相,來替唐玄宗來控制朝政,負責中樞政務和壓制太子。 如果是年輕20年,能夠有效履行自己權力職責的唐玄宗,根本不可能容忍李林甫在相位上呆這麼多年,早讓他下台了。

李林甫要長期獨相,就得排除競爭者,為此在天寶年間掀起幾次大案清理競爭對手。反過來一旦競爭對手立住了, 唐玄宗就會覺得李林甫沒用了,他立刻就完蛋了。

李林甫就是知道這一點,才故意把邊疆戰區的節度使都換成胡人的,目的是打破節度使入則為相的規則。因為如果是漢人為節度使,立下大功後入朝為宰相,有強悍的行政能力,那李林甫往哪擺?

反之, 重用安祿山這種沒文化的胡人為節度使,他沒有行政能力,難以處理宰相的政務, 到京城也是擺設,就威脅不到李林甫的相位了。

李林甫一個個地打擊自己競爭對手,然後按下東邊,西邊起來,外戚楊國忠靠理財起家,證明自己可以替換李林甫的能力後,到這一步李林甫根本沒資格安排接班人了。

既然有了接替者楊國忠,唐玄宗只會讓李林甫下台,而不是長期維持楊李互相鬥爭,那種模式對一個倦政的老皇帝來說,太累了。

唐玄宗與李林甫二人的私心,讓安祿山久任范陽節度使成為必然。平盧節度使本來就是從范陽拆分出來的,兵力不強,從軍事體制上范陽平盧本來就是一體化的,所以安祿山把平盧節度使也拿到手。

但朝廷對安祿山的限制太低了,讓他兼任河東,成為三鎮節度使,勢力雖然不及晉陽的河東本部,但已經將大同的軍隊也掌控到手中,這樣,帝國1/3的野戰邊軍都被一個野心勃勃的胡將掌控,偏偏又在唐玄宗的制衡術下,與中樞的太子李亨、宰相楊國忠關係都水火不容,於是,他的謀反就成為必然了。

如果說在安史之亂前,唐朝能採取什麼直接有效措施,預防可能的叛亂。在河北中南部建立一個新節度使,冀州節度使或者河北節度使, 用本地團練兵組建一批二線部隊,則安史之亂絕不會鬧那麼大。 歷史上,這些軍隊以顏真卿兄弟為首,組織起來,但是分散缺乏整合,被各個擊破了……

當安祿山剛起兵時, 范陽、平盧、大同三鎮齊叛,太原癱瘓。 唐朝內地無戰兵, 劍南和安西北庭的兵馬緩不應急,等於只能靠河西、隴右、朔方的兵馬,去對抗安祿山叛軍。兵力對比上,唐朝優勢極小。

如果唐軍在冀州一帶能能擋住,遼東和大同側擊,也許能快速平定,但是安祿山拿下冀州,規大河以北,這就是燕趙合一,既有強兵又有糧食,還有燕山太行和黃河,絕不是那麼容易能平叛的。

當雙方戰線推演到潼關一線時,局面對唐朝已經很不利了。 安祿山不是傻子,不會一邊傻等地在潼關外邊對峙,一邊眼睜睜看著郭子儀的朔方軍和李光弼的河東太原軍,拿下他的幽州後方。一旦史思明敗了,哥舒翰在潼關又堅守不出,安祿山肯定全軍放棄洛陽,回援河北。

安祿山占據著從潼關到幽州的大道,是內線機動隨時可以回援的。 如果潼關的河西隴右軍團不出兵,根本牽制不住安祿山的主力。

這麼一來,光憑郭子儀的朔方軍, 李光弼的河東軍,就要頓兵堅城之下,在安祿山主力回師後,面臨腹背受敵的局面,而顏真卿兄弟們的河北義軍論戰力是烏合之眾,因為沒有穩固的整合,只能輔佐而不能當主力。這種情況下,唐朝即使沒有哥舒翰大跌眼鏡的潼關大敗,也很難輕鬆取勝。

唐朝要徹底解決盤踞河北有兵有糧的安祿山叛軍,還得靠兩個大兵團的協同作戰,一個軍團從井陘南下,一個軍團從河內往北推,徹底打垮安祿山的主力,然後追擊拿下幽州。或者一個兵團從河內往北,把安祿山主力給吸住形成對峙,一個兵團拿下幽州再向南夾擊才可以制勝。

所以,要徹底打垮安祿山,河西隴右軍必須主動出擊,組建第二個野戰兵團。然而主帥哥舒翰身體不行了,而那些新招募的新兵只會添亂,和老兵混編,反而影響戰力。

如果換一個靠譜的主帥,比如高仙芝不死,讓新兵只負責輔兵和後邊補給運輸任務,將精銳老兵整編後主動出擊,敢於野戰,這樣收復洛陽後,與郭子儀、李光弼兩面夾擊,才可能打敗安祿山。問題是,後面虎視眈眈的吐蕃人,是否能給唐朝這個充裕的平叛時間呢?

因此,唐玄宗李隆基、宰相李林甫的私心自用,給帝國埋下的隱患,已經註定是一場重大災難,不是簡單改變幾個歷史節點的假設,就能力挽天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