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動畫《中國奇譚》成為開年爆款。
雖然才播出四集,但網友們已經討論了一波又一波,這部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上美影」)和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出品的動畫短片正在成為年輕人新的社交密碼。
截至目前,短短十多天,該動畫豆瓣評分9.4分,在B站播放量破9800萬,各種周邊更是賣斷貨;人民文娛評《中國奇譚》「這才是進化的國漫,不變的中國浪漫」。
超出預期,在一眾主創的意料之外。看著一句句「童年的那個上海美影又回來了!」的呼聲,總導演陳廖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慨:「不是簡單地高興,是心裡的石頭落地了」。
記憶中的上美影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的高光時刻了。作為曾經中國動畫的「王者」,上美影見證了中國動畫最輝煌的時刻,也經歷了時代洪流下中國動畫的困境。它的興衰浮沉,也是一部關於中國動畫的啟示錄。
「國漫崛起」的口號再次響起。從《大魚海棠》,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再到《中國奇譚》以及即將上映的《深海》,走過100年的中國動畫正在越來越多地被看見。
2022年,中國動漫產業總產值突破2212億元,有近千家內容鏈條公司活躍在一線,中國動畫已經成為全民動畫。在這條曲折的崛起道路上,不斷向年輕人生活靠近、試圖將「點連成線」的中國動畫正迎來「自我覺醒」的時代。
4集豆瓣評分9.4 「心裡也知道是冒險的」
忙碌,成為《中國奇譚》總製片人李早和總導演陳廖宇最近的常態。
在4集斬獲9.4分的熱潮里,一場接一場的採訪和一條條評論背後,是市場對《中國奇譚》的讚賞和回饋,但這也是對後續待播劇集的一場考驗。
壓力當然會有。有著11位導演、8個風格迥異故事的《中國奇譚》,早在立項階段,就在故事、敘事方式、技術、表現形式上做了區分,但能否每部都合觀眾胃口,現在還要畫個問號。
圖片來源:豆瓣截圖
「每個片子都各有特色,有些風格會很強烈,有些風格或許平淡些,還有的片子用心之處或許不容易被發現,雖然不具有可比性,但每一部只要做到極致,我認為最終觀眾都能接收到,會給出反饋。」陳廖宇坦言。
在李早和陳廖宇的總結中,中國傳統神話和當代共鳴,成為《中國奇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妖怪的夏天》中,除了秒回語文課本和童年記憶的畫面,最讓眾多網友淚目的,恰恰是當代「打工人」的日常。
陳廖宇認為,做動畫片很容易忽略的問題是,回歸到生活和真情實感。動畫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好的作品是既能給觀眾美好的想像,又能從內在上打動觀眾,脫離了與觀眾連接的動畫則是炫技。」
《小妖怪的夏天》中,2023開年火遍全網的「小豬妖」 圖片來源:B站截圖
第一次嘗試如此多元的動畫短片集,陳廖宇並不避諱談及內心的忐忑,「心裡也知道這樣新的內容拿給觀眾時肯定是有風險的」。
「創作者有時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做某種有經驗的內容更保險,但實際上,有時『新探索』沒有得到好處,不是錯在『新』,而是錯在沒有做到足夠好足夠極致。」陳廖宇告訴每經記者,例如《鵝鵝鵝》特別獨特,很多觀眾會覺得即使沒有看懂也「不明覺厲」。
第二集《鵝鵝鵝》圖片來源:B站截圖
觀眾的反饋讓陳廖宇驗證了自己堅持的創作多元化這一想法。在國產動畫摸索30多年,作為創作者的他始終認為,有責任為觀眾提供更多選擇。「你不能問創作者想看什麼,即使當下流行某種風格,觀眾也一定是接受多元的。」
網友直呼經費爆炸 「不要因太花錢就不突破」
第三集《林林》播出時,用三維形式表現中國水墨畫面,讓網友們直呼「經費爆炸」。市場好奇《中國奇譚》的投入,也好奇出圈之下能帶來多少真金白銀。
「《中國奇譚》不是商業化項目。」採訪中,陳廖宇和B站副總裁、《中國奇譚》總製片人張聖晏反覆提及。
《中國奇譚》第三集《林林》圖片來源:B站截圖
兩年前,面對即將到來的「中國動畫100周年(2022年)」,上美影給自己出了一道與「奇譚」有關的「半命題」式作文。在主創們的一次次討論中,《中國奇譚》開始一步步清晰。
李早回憶,這個「半命題」其實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我們希望能夠創作出一個作品,無論是內核還是美術表現上,都是百花齊放、豐富多彩的」。
選人是陳廖宇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在固定的創作主題下,面對內容和風格的多元化需求,尋找導演時陳廖宇首先考慮的是多元化,「根據作品需求逆推,選擇組合各種動畫手段都有代表性的導演」。
三四十歲是陳廖宇心裡導演年齡的那個「度」。他坦言,這個年齡的導演一定程度上已完成創作積累,正處於創作慾望、激情最旺盛的時期,他們的創作最容易帶來新東西、展現生命力。
「當然,超過這個年齡段不是說不好,是有的導演已經形成非常成熟的風格了,也做出很好的片子了,他帶給我們生命力、驚喜的感覺,可能會相對少一些。」陳廖宇解釋。
非普通商業化的定位,的確為《中國奇譚》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在陳廖宇看來,平衡肯定會有,但短片的責任就是要做得更極致,去突破一些東西。
「會反覆告誡導演,不要一上來就想是不是太花錢,就自我否認,而是要盡力去實現你的理想化。」陳廖宇認為,當錢不夠或技術無法解決時,要用藝術和創意去彌補,而不是暴露給觀眾。
相比以往商業項目中要解決讓觀眾去理解故事的問題,B站則在這部動畫中避免了這個操作。「我們覺得沒必要把故事結構掰得特別細,儘可能是按照導演本人的意圖,保持整體氣氛。」張聖晏表示,同時,上美影和B站也很開放地尋求把短片變成長片的可能性,但不會盲目地為了商業化而商業化。
上美影沉浮欲歸來 「更貼近年輕人」
聊《中國奇譚》和中國動畫就繞不開「上美影」。
得到觀眾認可後,陳廖宇心裡的那塊石頭終於落地了,那是一種僅用「高興」二字無法形容的感慨。
上美影作為「領頭羊」,曾給中國動畫帶來一個個高光時刻。在長達60多年的時間裡,上美影創作出《葫蘆娃》《黑貓警長》《大鬧天宮》等作品,向世界展示了「民族的、藝術的」中國動畫,也敢為人先地開啟了中外合拍動畫的嘗試。
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第一部摺紙片《聰明的鴨子》、第一部寬銀幕長片《哪吒鬧海》、第一部嘗試商業化運作的動畫電影《寶蓮燈》……這一系列開國產動畫先河的作品,讓「上美影」在每個觀眾和導演心中都留下不一樣的分量。
上美影曾創作出的無數經典動畫形象 圖片來源:上美影官方微博
回憶起創作第一天的導演會議,陳廖宇告訴每經記者:「當時我就強調,我們和別人不一樣的是我們頭上頂著『上美影』,這三個字意味著的期待,不言而喻。」
國漫粉們太渴望童年記憶中的那個上美影了。在時代急速變革的浪潮下,曾經輝煌的上美影歷經沉浮,近十多年來,在國外動漫的激烈競爭和國漫產業的加速成長下,上美影被一波波的「後浪」趕超。
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片庫量豐富、智慧財產權眾多的美術電影製片基地,上美影一直積極探索,將IP與當下年輕人習慣的文化娛樂形態相融合,更貼近年輕人。
近年來,「跨界」成為上美影的標籤之一。據每經記者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上美影進行了超20次跨界聯動,涉及遊戲、服裝、美妝等多領域。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上美影以雪孩子、大耳朵圖圖、孫悟空、哪吒、葫蘆娃等經典動畫角色集結的方式助力冬奧會,試圖讓角色散發新活力。
大耳朵圖圖、孫悟空、哪吒、葫蘆娃等助力北京冬奧會 圖片來源:上美影官方微博
「上美影一直在思考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李早向每經記者坦言,即經典IP如何在當下語境中再創作,以及新IP創作方向如何走,希望做更多的探索。
在她看來,上美影IP運營肯定會隨時代發展不斷演變,IP新內容演繹和新商業化開發,將在堅持中國文化傳承的基礎上,更貼近當下表達,貼近年輕人。例如虛實結合、線下沉浸體驗等,讓這些經典IP走進生活,更長久地陪伴大家。
完美世界《夢幻新誅仙》手游與《大鬧天宮》情懷聯動 圖片來源:上美影官方微博
「崛起」口號再響起 「中國動畫正在自我覺醒」
《中國奇譚》的爆火,讓「國漫崛起」的聲音再次響起。
每隔一段時間,這個口號就會出現。從《大魚海棠》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再到《霧山五行》《中國奇譚》,這些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每部都承載著國漫的希望。
但這些耀眼的「點」還沒能連成線,在眾多觀眾的感受中,「仰臥起坐式的一上一下」似乎更貼合當下的國創動畫市場。
「我看到很多評論也這樣說,其實大可不必苛責小的波動和起伏,在大趨勢上,國創動畫仍在往上走,我有非常堅定的信心。」在《小妖怪的夏天》導演於水眼中,中國動畫早就開始崛起了,《熊出沒》系列大電影開了個好頭。在這之前,中國動畫走得很艱難。
100年前,四位姓萬的年輕人第一次接觸到了動畫這種藝術,在上海閘北的小弄堂里,受手翻書和皮影戲的啟發,中國第一部獨創動畫片《大鬧畫室》誕生了;2022年,中國動漫產業總產值突破2212億元,中國動畫成為全民動畫。
2022年中國動畫迎來100周年圖片來源:B站截圖
百年沉浮,在經歷時代變遷、人才斷流困境和產業變遷後,國漫迷和中國動畫都期待能迎來下一個輝煌的「上美影」時代。
在張聖晏的觀察中,當下國創動畫創作生態中,很多動畫短視頻都有很好的創意表達,但有一部分從短片到長片的轉變中,缺少工業化生產。同時,一個作品能變成IP,它還得具備商業化元素,目前整個國創動畫市場,商業化仍有待成熟。
同樣,陳廖宇並不否認國漫近20多年來在產業環境、人才培養上的階段性積累,但他也看到,當下中國動畫更多是IP改編,原創動畫相對較少,「很多人選擇更穩妥的市場化道路無可厚非,但原創力量的薄弱說明我們還不夠自信強大。」
「中國動畫現在走到了自我意識覺醒的階段。」陳廖宇表示,它開始問「我是誰」、「中國文化到底是什麼」,不同的創作者有不同的回答,這也是近兩年基於傳統文化內容的動畫爆發的原因。這是好事,它不是簡單的對錯。經歷這個階段後,中國動畫將更加成熟,業內會更好地運用中國文化,不讓它成為創作負擔,將更自由地去創作。
回憶起《中國奇譚》的創作,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上美影老前輩們指導時反覆說的話:「你們要步子更放開,膽子更大點,東西做得更極致。」這或許正是中國動畫走向下一個「黃金時代」的啟示。
記者|溫夢華編輯 |張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