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崇尚儒家「禮樂仁義」的道德思想,把五色與「仁、德、善」相結合、定為正色,是尊卑、等級的象徵。
大紅、寶石藍、葡萄紫、草綠是明代服飾中最為流行的顏色。
明代服飾上承周漢,下取唐宋,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特色,是華夏衣冠的典範,對後世及周邊國家的服飾和審美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明代服飾總體特點是:講究色彩搭配,風格華貴端莊,色彩層次感強。
-大紅-
明代以火德王天下,色尚赤,紅色作為正色具有崇高地位。
紅色是熱烈、衝動、強有力的色彩,在可見光譜中頻率最低,波長較長,衍射能力好。
在視覺感官上,紅色的空間穿透能力強,較為醒目,顏色似鮮血,會形成視覺上的迫近感。
紅色在皇室貴族中的廣泛使用,昭示著封建統治階級王權至上的特徵。
明朝皇室貴族服飾顏色明艷華貴,以大紅色、金色、黃色、鴉青等高飽和度色彩為主。
自明代以來,大紅色作為生命、熱烈、高貴、喜慶的象徵,也被稱為中國紅,真正滲透到了中華文化的脈絡里。
-草綠-
綠色在各朝代皆是平民常用的顏色,隨著紡紗和染色技術的發展,明代服飾中的綠色飽和度和明度更高,顯得清新亮麗。
在明朝,達官貴人也喜歡使用青色、綠色、紅色,黑色、金色作為主要的輔助色彩。
高飽和度的綠色作為明代的流行色,也最能體現這一時期勞動人民對於生活的熱愛,以及頑強的生命力。
-寶石藍-
明代中後期,統治階級力量不斷被削弱,人們的思想逐漸解放,染色技術和染料得到空前發展,服裝顏色更加艷麗、明快,在色彩上不斷出現僭越。
民間開始不斷出現使用高純度的鮮艷色彩的情況,其中高飽和度的藍色格外受歡迎。
在明代畫家仇英的作品《南都繁會圖卷》中,大紅色和寶石藍最為顯眼,二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此畫也體現了明代中後期服飾色彩多樣化的特徵。
-葡萄紫-
民間服飾顏色以平淡素雅為主,平民服色常用紫色、綠色和淺桃紅色等顏色。
紫色是各種色彩中最冷色調與最暖色調的結合,在服裝搭配中有中和的效果,因此平民服色中常以紫色為主色,其中葡萄紫最為流行。
強烈的色彩對比度凸顯出濃郁的「女性意識」,以及突破傳統、表達自我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