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舟的「速度與激情」

2022-10-09     貴州都市報

原標題:一條龍舟的「速度與激情」

台江施洞龍舟比賽。(台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台江施洞龍舟。(台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台江獨木龍舟節。(台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栩栩如生的台江施洞龍舟。(台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水清岸綠的清水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巍娥 王遠柏

貴州作為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十年來,扛起了「兩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責任擔當,對水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付出了巨大努力。而清水江上的一條獨木龍舟,則「親眼」見證了兩岸這些年的生態變遷。

我是一條獨木龍舟,專門在清水江上演「速度與激情」。

我們「龍族」祖祖輩輩生活在清水江,已有千年。

我既是清水江生態保護的見證者,也是當地綠色發展的參與者。

清水江,江如其名。江水清澈,不僅是黔東南州的「母親河」,也是貴州八大水系之一的沅江水系主源,更是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

我可是清水江上的「生態寶貝」。無論是製造工藝,還是身上穿的衣服、頭上戴的裝飾,都處處體現著「環保」理念。

聽先輩講,清朝乾隆年間,貴州巡撫愛必達曾在《黔南識略·黎平府》中記載清水江流域森林茂盛之景象:「郡內自清江以下,至茅坪二百里,兩岸翼雲承日,無隙土,無漏陰,棟樑杗桷之材,靡不備具。」

只可惜好景不長。昔日為謀生計,村民不得不上山砍樹,造成沿岸水土流失嚴重。1998年,國家實施「天保」工程,清水江流域林業實現角色轉換,從經濟獲利走向生態保護。

如今,我所在的黔東南州,林地面積、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量、森林覆蓋率等指標,連續多年穩居全省第一。全省10個林業重點縣,有8個在我們黔東南。

森林是保護了,但是承載我的江水,又出了問題,也曾一度受到污染。

我聽說,與貴州結下半個多世紀深厚情誼的全國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葉辛曾回憶,30多年前,他曾和紀錄片《多彩的貴州》劇組走訪清水江,「我們看見了從化工廠淌出白花花的污水,污染了清水江好幾十里江面。」

前不久,葉辛在上海《新民晚報》發表文章《清水江啊巴拉河》中講述:「今年春天,我再一次來到了清水江畔,江水澄碧如洗,沿著江邊公路,從黎平那頭過來,直驅台江,又從台江來到凱里的下司碼頭,不僅由衷地感覺到清水江更美了,苗鄉侗村更美了,古鎮也更美更有韻味了。」

我知道,這一切都得益於貴州正在參與實施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守好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不僅讓我的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更讓兩岸群眾告別窮日子,過上好日子,邁向美日子。

特別是清水江的水質,值得我炫耀一下。黔東南州地表水環境質量在全國排位連年提升,今年上半年,還排到全國第二名。

說實話,我們「龍族」之所以喜歡清水江,主要是因為它的水乾淨啊,要是在比賽中不小心嗆到一口,也不用擔心吃壞身體。可以這麼說,水質乾淨是龍舟比賽得以延續千年的重要保障。道理顯而易見:哪條「龍」願意在污水裡馳騁呢?

當然,我除了在這裡吃得好、住得好之外,我還是這裡炙手可熱的「明星寶貝」。

這裡每年都給我過生日,一年一度的龍舟節就是我的生日,而且成了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今年夏天,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他的個人推特帳號上發布了一段有我們參與的貴州苗族傳統龍舟節視頻,不少網友紛紛讚嘆:百舟競渡,千帆競發,氣勢如虹!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獨木龍舟,我的形狀也與其他地方的龍舟不一樣:台江施洞龍舟是由一根長約21米的「母龍」和兩邊各一根長約16米的「子龍」以及一節長2.6米的龍頭捆綁組合而成。「母龍」和「子龍」是用整棵樹挖成槽形,因此又叫獨木龍舟。

為了保護生態,據我的製造者說,現在製作我的時候,龍身已改用杉樹或泡桐樹,龍頭改用水柳木,更經濟實惠。

大家知道,優良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這些年,清水江也變成了我的「聚寶盆」,賦予了我更加澎湃的綠色動能。

清水江兩岸的生態文明建設,也成為貴州勇擔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任的生動寫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ed4e417c2a4929cb4c1952380a3ad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