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反守為攻,誰還敢說我不如瑞幸咖啡?

2019-07-30   華盛前哨

編者註:股價大漲的背後,星巴克的實際經營情況究竟如何?

7月25日,星巴克公布三季報。隨後,公司股價跳空大漲,最終收漲8.94%,報99.11美元,市值創下120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大漲的原因在於強勁的財報表現。

根據財報,星巴克三季度營收達68億美元,同比增長7.93%;錄得凈利潤14億美元,同比增長64%,兩者均超市場預期。此外,星巴克上調了全年業績指引,預計全年銷售額同比增長7%,全球同店銷售額增長約4%。

這份大超預期的季報,與去年同期的業績表現相比,可謂揚眉吐氣。要知道,就在一年前,星巴克正面臨著業績下滑的嚴峻考驗,彼時市場幾乎一致看空,股價更是在盤旋三年之久後破位下跌。

行情來源:華盛證券

究竟是什麼,讓星巴克在一年後反守為攻?

押寶中美市場

業績的靚麗增長來源於中國市場及美國市場的強勁表現。

就具體經營數據而言,美洲部門三季度營收接近47億美元,同比增長11%,主要原因在於同店銷售額的增長(7%)及新開店面數量的增加(4%),經營利潤率達22.8%,同比增長130個基點。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華盛證券

中國/亞太地區部門營收超13億美元,同比增長9%,主要原因在於同店銷售額增長達5%以及12%的新增門店數量,經營利潤率達20.2%同比增長120個基點。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分之一的新開門店凈額在中國,而當前中國的門店數量總數已達9246家。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華盛證券

相比之下,比較弱雞的就是EMEA(歐、非及中東)部門的表現了。EMEA部分在新增9%的門店數量的前提下,營收仍減少了11%,而利潤率更是下降400基點至7.2%。對此的解釋是公司將CPG及餐飲服務業務授權給了雀巢,以及部分業務重組成本增加。

此外,星巴克總裁兼執行長凱文·詹森在三季報中表示:「星巴克將繼續專注於執行我們去年確定的三個關鍵戰略:加速在美國和中國的增長,通過與雀巢的全球咖啡聯盟擴大星巴克的品牌影響力,增加股東回報。」

凱文·詹森的發言顯示,星巴克已經將寶押在中美兩大經濟巨頭身上,即使是在中美貿易爭端越演愈烈期間也堅定執行,不得不說這需要相當驚人的遠見和執行力。

與阿里聯手「數字化」升級

2018年8月2日,星巴克宣布與阿里巴巴全面戰略合作,由阿里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全面戰略合作使得星巴克實現線上線下的「數字化」融合升級。在依託線上流量平台(支付寶、餓了嗎、淘寶等)及線下門店等基礎上,星巴克開啟外賣配送服務,目前已接入中國35個前沿城市的2100家門店,並預計在19年年底將服務擴展到50個城市的3000家門店。

資料來源:星巴克官網,華盛證券

此外,該合作將阿里巴巴與星巴克的會員體系相互連通,意味著阿里將與星巴克共享會員權益福利(累計星星、免配送費等),重新開拓了星巴克的銷售增長空間。

整體而言,「數字化」升級是星巴克開展外賣業務的基礎,同時也是同店銷售重回增長的核心推手。

新產品創新提升客戶體驗

總裁兼CEO凱文·詹森除了強調布局中美、數字化升級之外,還解釋了「增強客戶體驗,推動飲料創新「對於提高全年財務前景的重大意義。

畢竟,在日新月異的餐飲行業,新品是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及市場份額的必經之路,哪怕是可口可樂這樣曾經靠一款爆品打天下的飲料之王也不得不研發多款新品(例如無糖零度、果汁飲料等)。要知道,忠誠度有限的消費者永遠都不介意嘗試競品公司新推出的爆款。

打開星巴克中國的官網,非常醒目的是公司針對夏季推出的新品。

據悉,星巴克於今年四月在中國市場推出了8款「玩味冰調」新品。新品主打的健康及環保元素非常符合當前消費群體的喜好,推出的新品以不含咖啡因、低糖低卡路里、富含維生素C為標籤,更加能夠滿足當前消費群體多元化的需求。

資料來源:星巴克官網,華盛證券

結語

星巴克在一年的時間中,依靠押注中美、數字化升級以及推出新品的方式重新回歸高速增長。這對於每一個星巴克的長期投資者來說都是喜聞樂見的,在這裡,我們還不得不承認優秀的管理層是企業重煥生機的根源——他們在宏觀局勢悲觀的情形下採取了正確的戰略,並再次為股東帶來豐厚的回報。

回顧美股中穿越牛熊的常勝將軍,無論是蘋果、沃爾瑪、可口可樂、麥當勞還是今天的主角星巴克,都是平常消費者隨手可及的十年十倍股。這一類公司的商品或者服務都擁有某些深不可測的護城河,並且普通人也可以很好地理解他們。

當我們走進一家星巴克,我們會對優雅的裝潢設計感到愉悅,品嘗優質咖啡的同時我們還可以享受到一流的服務體驗,這些主觀的定性材料都可以作為財務數據的佐證。彼得·林奇曾經說過,那些上漲10倍的股票也許就在你的身邊,只要做好調研,業餘投資者也能戰勝職業選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本文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本文來源於新浪集團旗下港美股交易平台華盛通APP資訊專欄,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