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紹興市考察。他來到楓橋經驗陳列館,重溫「楓橋經驗」誕生演進歷程,了解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發展情況。
位於會稽山脈西麓的楓橋鎮,是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下轄的千年古鎮,在當地就有「一部諸暨史,半部在楓橋」的說法。幾千年來,這裡不僅湧現出讓當地人引以為傲的「楓橋三賢」,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還開創了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面旗幟——「楓橋經驗」,即「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1963年11月,毛澤東同志對這一基層社會治理生動實踐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
60年來,伴著楓溪江的潺潺流水,「楓橋經驗」從楓橋出發,不斷與時俱進,創造性地解決不同時期的社會矛盾和問題,體現出持續旺盛的生命力。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當地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積累的基礎上深化,創造「立足基層組織,整合力量資源,就地化解矛盾,保障民生民安」的新經驗,建立「治安聯防、矛盾聯調、問題聯治、事件聯處、平安聯創」的新機制,形成「黨政動手、依靠群眾,源頭預防、依法治理,減少矛盾、促進和諧」的新格局,體現了「楓橋經驗」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可以說,「楓橋經驗」早已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平安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法寶。
探尋已經走過了60年歷程的「楓橋經驗」,仍然歷久彌新,其成功的關鍵就是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鬥力的重要傳家寶。」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雖然面臨的形勢任務都發生變化,但「楓橋經驗」沒有過時,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不動搖,依靠發動群眾,建設平安社會,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幾十年的事實也證明,凡是「楓橋經驗」堅持和發展得好的地方,都是黨建工作和社會治理融合得好的地方,是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得好的地方。
黨建優勢為創新發展「楓橋經驗」提供了不竭動力。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而「楓橋經驗」始終將人民群眾置於中心位置,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優良傳統。正如網友留言所說:透過「楓橋經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和一切為了人民的初心。如,面對鄉村振興課題,各地突出黨建引領,堅持「三治融合」,聚焦富民強村,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讓農民成為鄉村事務管理的主體,當好振興鄉村的主人,構建鄉村治理的黨群干群責任共同體。
新時代新征程,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就需要廣大黨員幹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真抓實幹,強化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多從群眾期盼的地方入手,多從群眾的困難入手,對於群眾反映的問題要件件上心,對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要逐一落實,把實事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也只有不斷加強黨的領導,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才能努力形成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新格局。
作者:陳炬 辛晨曦 安徽省太湖縣百里鎮人民政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e4ca66ccd1ab1180cbb9eaac4e54f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