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抑鬱表現,家長怎麼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2023-02-05     有意義的旅途

原標題:孩子有抑鬱表現,家長怎麼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平時開展工作中,我觀察到一個現象,許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存在問題。會有什麼問題呢?主要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上缺乏同理心。這裡倒不是說家長故意這麼做,不關心孩子,而是身份上的差異導致他們不經意間會用「大人的權威感」來進行對話,久而久之養成習慣以後就沒法改變。

比如孩子在家玩遊戲,沒有做作業。你下班完回來看到孩子正坐在電視機旁興高采烈地拿著PS5遊戲機在玩,二話不說你可能會對孩子吼叫: 「作業做完了嗎?怎麼現在還在玩遊戲,還不趕快把作業做了!」

單從這句話表達來看並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會感到特別難受。他會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明明自己都已經完成作業了,想要放鬆,為什麼還要被罵呢?心裏面會有委屈的狀態。

此時父母往往會疏忽大意,看到孩子放下遊戲機,進臥室去了並把門關上,以為對方聽懂了父母的話。實際上此時孩子並沒有對父母的話表示同意,而是憋著一股氣回到了房間看書。

長期下來,孩子對父母就會存在意見。雖然表面上並沒有什麼不和諧的地方,平時該吃飯、交流還是會在一起,但是內心會有隔閡,父母與孩子的距離會越來越遠。

這樣的場面還算好的,要是遇到傷自尊的事情,或許孩子會痛恨父母一輩子。

例如在學校犯了錯,老師把家長叫去。聽了老師的話,還沒有弄清楚前因後果,一氣之下當著老師的面打了孩子,背後的同學也看得一清二楚。這種事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一點也不小,不但會讓孩子感受到屈辱的過程,也會對於父母不理解自己感到失望痛恨。

為什麼你要在人群之中打我呢?當著同學的面,難道我就不難堪嗎?

抑鬱的表現,就是這麼來的。很多孩子的抑鬱情緒,並非一件事造成,而是生活中這樣的事情頻繁發生導致。出現問題沒有及時化解情緒,一直壓抑內心,時間長了以後會造成認知、情緒以及行為上的不適,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困擾。

那麼對於家長來講,該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疏導呢?這裡面需要注意三個環節:

1、用共情、合理的溝通模式與孩子交流。這一點不容易,想要做到很困難,很多家長很難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問題。

就拿剛才的例子來講,孩子在家玩遊戲,你看到以後有些生氣,此時你該怎麼說呢?比較好的表達方式是: 「你在玩什麼遊戲呢?好玩嗎?玩了有多長時間?來,也讓媽媽看一看。」

在評論孩子行為之前,先用詢問的方式去了解他的心理感受。

這時候孩子聽到這話,內心就不會感到恐慌了,他也許會跟你說: 「我在玩原神呢,這遊戲真好玩,大概玩了有1個多小時了吧。」然後作為家長你可以接著問: 「原神這遊戲也不錯,平時我也愛玩。哎,你作業完成怎麼樣,做好了嗎?」

這時候家長就可以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估了,他有沒有好好學習。如果好好學習,你就讓他玩,放鬆一下,不需要打擾他。要是他沒有學習,你可以督促他一下,跟他說學習重要,等下你要記得做作業哦,做完才讓你玩,不然我就要把電視關掉了。

先用共情的態度理解,然後說出自己的訴求,此時與孩子交流就沒多大問題了。

2、表示愛意,講究方法策略。有抑鬱表現,孩子的情緒是很低落的,此時他可能不太願意會和父母溝通下去。那麼這時候也可以問一下,最近遇到點什麼事情,需要父母幫忙嗎?坐在沙發上,或者臥室里去溝通也行。

此時這裡面有一個表達方式,我覺得非常好,可以借鑑一下,就是適當地表示愛意給孩子,讓其理解到你是在關心他。如:這兩天媽媽看你情緒挺難受的,似乎也有點不開心。我們在旁邊看了心裏面也很難受。來,能跟媽媽說一下嗎?最近你遇到了哪些事情。如果我能幫你的,一定做到。

可以從溝通的語氣、態度上進行入手。先讓孩子拉近距離,有了關係親密之後,再繼續深入之後的溝通話題,效果較好。

3、允許孩子做目前當下能夠做到的事。作為父母來說,此時會比較擔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狀態,生怕孩子因為情緒問題無法正常面對。但是也不能太急,在表達的時候要摒棄「我為你好,你應該聽我的」態度,而是鼓勵他做他能夠做的事。

孩子可能會這麼說: 「最近我情緒好差,書看不下去,怎麼學效率都不高,考試也總是考得很差,有點不想看了。」這時父母就不要太兇,說你為什麼不看,其它同學都在看,難道你就不能看嗎?我看你是矯情!

類似這樣的言語要儘量避免。

可以採用「鼓勵策略」去進行面對。先了解對方遇到什麼事,學習效率下降的原因,是難度過高,還是知識點掌握不好。清楚以後,告知孩子不用太急,短時間內考得差沒關係,查缺補漏就好,以後再慢慢提升。

耐心、平和的態度,會幫助孩子情緒好轉一些,至少會讓他感覺身邊有個依靠。我情緒不好,爸爸媽媽也不會對我有不好的看法,接下來我再去面對就好了。

態度上做好,再加上溝通表達方式上的改變,家長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疏導就會有成效。雖然不能說短時間內能夠徹底解決問題,但是至少能夠緩解下情緒。必要時也可以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請求他們來對孩子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dec29d5aa6a99782d153126cefef2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