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火山 向海而生!跟著央視《文脈春秋》探尋海口生生不息的奧秘

2024-10-26   東南沿海消息通

10月25日18:20

央視綜合頻道(CCTV-1)

播出的 《文脈春秋》走進了

「背靠火山的海上陽關」——海口

讓我們跟著央視的鏡頭

一起來了解

中原、南洋交相輝映的

海口歷史文化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觀看本期節目

它在火山之下,大海之中,是中國最年輕的省會城市,它是北部灣和南海中東部之間的咽喉要塞,是中原王朝經略海南的「海上陽關」。這裡是下南洋的中轉站,中原文化、南洋文化交相輝映,防衛和貿易成就了它的輝煌。如今,這裡是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區。這就是海南海口!

背靠火山的城市

海口石山火山群是研究植物適應性的首選之地,一些獨特的植物生長得十分緩慢,它們的根系盤根錯節,都是為了適應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火山熔岩。

海口石山火山群中總計有40座火山,平均每兩平方公里就有一座。這裡約一萬年前,它們最後一次火山噴發,火山岩台地,從此成為海口的主要自然地貌,從制高點風爐嶺向北眺望,海口主城區背靠火山,面向大海。

海口,位於海南島北端、瓊州海峽南岸,距離海峽對面的徐聞港約20公里,是海南島離大陸最近之處。發源於海南島中部的南渡江,向北歸入大海。北宋神宗時期,南渡江入海口成為商船聚泊的港口,稱「海口浦」,意為入海處的一塊浦灘之地,海口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海南別稱源於此地

1000多年前,海口因作為瓊州府駐地,而得名「府城」,位於府城忠介路這段古城牆,就是海口府城的西城牆。

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院院長 姜岩

這裡是瓊台福地,對面是瓊台書院,旁邊是道台府衙,這裡不是老城的中心,但是它是最高點。

位於府城文莊路關帝巷巷口的瓊台福地,集中了府衙、兵備道署等重要行政、軍事機構。建在高地之上,有利於防衛和防澇。古代,人們習慣稱官衙為「台」,故該地被稱為「瓊台」,瓊台福地的名字由此而來,瓊台也稱為海南的別稱。

海口的府城始建於公園972年,自宋代成為瓊州州治後,元、明、清時期一直是瓊州府所在地。如今的府城,雖然古代城池的樣子已經模糊了,但依舊是許多海口人記憶中的家園。

「七井八巷十三街」

府城鼓樓位於文莊路的南端,始建於公元1372年,古時,這裡是鎮守府城南門的軍事設施。登上鼓樓,居高臨下,可以想見當時戰鼓火炬、傳警告急的場景。明代隨著府城行政部門的增多,城區開始擴建。最終形成了「七井八巷十三街」的主體街區。

仁和坊里的這口丹霞井,應該是府城歷史最悠久的景之一了。府城地表多為火山岩,不易儲水,人們只能打井取水,挖了很多井。府城至今還遺存了不少古井。因為打水的人多,還曾經一度出現過賣水的情形。

丹霞井井深10米左右,井沿上密布著81道由繩索長期摩擦形成的溝槽,其中最深處有8厘米,這些密密麻麻的繩痕是漫長歲月的印記,也見證了古時人們汲水的艱辛。井水曾經是府城居民最重要的生活水源,有水井的地方就聚集成了街巷,如今這些縱橫交錯的街巷,就是府城千年不變的城市肌理。

井滿足了府城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繞府城而過的美舍河才是府城真正的生命線。美舍河在海口方言中意為美麗的母親河,是府城重要的交通要道。府城內居民所需要的糧食和人員往來,都經美舍河進入府城。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主任規劃師 楊亮

美舍河是海口市最長的內河,繞府城而過的美舍河,它向西連結南渡江,向北流入大海,既作為城牆的護城河,也為大片的農田提供了灌溉便利。宋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空前的繁榮,瓊州海峽是海上重要的一個孔道,扼守這個孔道的海口既是當時面向東南亞的外貿基地,也是海南島和大陸中原地區重要的一個商品集散中心。

蘇軾在此的「奇絕」人生

公元1097年,60歲的蘇軾遭遇了人生第三次貶謫,乘船過瓊州海峽到達瓊州府城。

府城東北角五公祠內的浮粟泉,被譽為「海南第一泉」,據記載是蘇軾當年在海口停留時找到的一口泉水,府城許多百姓都在此取水飲用。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被貶海南的三年,蘇軾認為是他人生中最「奇絕」的經歷。蘇軾離開海南9年後,海南歷史上出了第一個進士——蘇軾的學生符確。蘇軾等貶謫官員給海南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為海南播下了文明的種子。

2001年,五公祠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瓊劇《海剛峰》講述了海瑞心繫百姓,治貪懲腐的故事。海瑞是海口人,他多次為民請命,抵禦海盜,疏通河道,深受海口百姓的愛戴。府城的中介路就是後人為了紀念海瑞,用他的諡號命名的,這裡已經成為府城最繁華的商業街。

海口市瓊劇團瓊劇演員 吳敘勇

瓊劇《海剛峰》其實演的就是海瑞。海瑞的性格剛硬,做事正直為官清廉,剛峰就是海瑞的號。

沿著中介路往南,就到了古瓊州的最高學府,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瓊台書院。這裡是古代海南生員登科的必經之門。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張岳松曾在此講學。慕名前來求學的人絡繹不絕。

據統計,海口在宋明清三代出進士56人,舉人354人,居海南之最。從府城裡的尚書街、達士巷等街坊名稱中不難窺見中原儒家文化的浸染與昔日文教之心聲。

騎樓林立 商賈絡繹

辣湯飯是當地最受歡迎的傳統美食。一碗熱辣的肉雜湯、一碗米飯是辣湯飯的基礎配置。辣湯飯中的辣來自海口當地盛產的胡椒。胡椒祛濕的功效成為生活在潮濕環境中人們的首選食材。

海口市辣湯飯從業者 劉南剛

我們選的胡椒都是海口本地的,我們拿回來要放半年以上,這樣才炸出來的胡椒才香。像我們這一鍋湯用兩斤的胡椒,我們一天大概用6斤的胡椒,海南的天氣比較潮濕,所以要多喝點胡椒流汗,流汗就很舒服。

海口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現代化連片胡椒生產基地。濕熱的熱帶氣候讓這裡極其適宜種植胡椒,而獨特的高酸性紅土地,又讓胡椒味道更辛辣,香味更為濃烈。全國每10棵胡椒就有3棵來自這裡。

辣湯飯為出海勞作的人提供了必要的熱量,早先是水巷口一帶船工的早餐。

水巷口自明代起已經是渡海碼頭,是瓊州府與大陸之間官員往來的必經之路。明代初期,朱元璋沿海設置以衛城和所城為骨幹的海防體系,其中海南衛是最南端的「海上陽關」,也是海南全島的軍事總指揮部。公元1395年,海口所城在府城以北的沿海灘涂上築城,起到了扼守瓊州海峽的作用。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主任規劃師 楊亮

所城的選址和府城有很大差別,所城是海上重要的軍事要塞,而府城則是行政管制中心,所城起到了拱衛府城的作用,保護府城不受海上軍事力量的威脅,同時,所城也是府城重要的對外聯繫樞紐。

明萬曆《瓊州府志》對海口所城的規模有這樣的描述:所城城牆全長1,850米,高5.67米厚達5米,用於射箭和瞭望的躲牆多達653個、營寨19座,還開有4個門,分別建有敵樓。

清朝光緒年間,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下令在所城西側建造秀英炮台。秀英炮台與廣東的虎門炮台天津的大沽口炮台、上海的吳淞炮台齊名,守護著海南一方百姓的平安。

2006年,秀英炮台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東門市場是海口最早的商業街區之一,承載著老海口人的記憶。在這裡,熱帶水果、海魚貝類挨挨擠擠,最獨特的就是這些數不勝數的海鮮乾貨。在這裡絕對能滿足你煲海鮮湯的自由。

東門市場所在的十字街,自所城初建時就是城區的主體街道,至今已經延續了600多年。如果說東門市場是海口所城延續了幾百年的傳統見證,那麼所城向北更靠近大海的地方則孕育了另一個開放的時代。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主任規劃師 楊亮

到了近代,所城開埠成為了重要的通商口岸,它的功能也從軍事防禦轉為了商貿金融。這也促使了海口的城市結構進一步的向海洋發展。

在寸土寸金的貿易集散地,為了擠出更多的鋪面,家家戶戶都把自己的房子建得非常狹窄,但縱深卻很長。這些窄長的騎樓呈梳子狀分布在道路兩側,形成了獨特的長土屋建築群。據史料記載,海口所城的第一棟騎樓建於1849年。到20世紀30年代,海口已是「騎樓林立,商賈絡繹」。

騎樓是一種商住建築,從外形上看,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上,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騎樓」。這種上樓下廊的形式既遮陽又防雨,特別適合海南炎熱多雨的氣候條件,既為行人提供了方便,還便於敞開鋪面招攬客人。在騎樓長筒屋的建築格局中,商貿行雲流水般開展。

海口市騎樓老街管委會建築保護專家 韓盛

海口騎樓接納了當時東南亞地區的騎樓建築風格,逐步形成了以巴洛克風格為主的騎樓街。海口臨海多颱風,所以留有透風的洞口,減少風壓。

曾經遠渡重洋的南洋華僑,不僅帶回來財富和貿易,也帶回來了獨具特色的海口騎樓。

這些騎樓將南洋風格和歐洲巴洛克建築元素融為一體,追求曲線造型以及內外裝飾的華麗,騎樓的窗楣、廊柱、女兒牆、拱券等布滿了精緻的雕花和裝飾。

如今騎樓已經成為了海口最具代表性的一張名片,海口騎樓老街約2平方公里範圍內,街道兩旁的大小騎樓就近600座。

老爸茶是海南籍華僑從東南亞帶回來的一種飲茶方式,就使許多海南人外出謀生,在回鄉時也將這種生活習慣帶回了海南。在老爸茶店裡,很少能看到行色匆匆的人,這裡的大部分茶客對時間是沒有概念的。一人一杯茶一個包點,也許他們可以坐上一個下午。

在這裡從喝的到吃的就是各種甜,甜也成為海口人味蕾上最重要的元素。

每年8月至春節前後是甘蔗的上市季,也是古法製糖的手藝人最忙碌的時候。將新鮮甘蔗榨汁、過濾、熬煮、猛火蒸發、微火出糖.......在海口,評價糖的品質不是用「甜」,而是用「香」,其古法製糖中有一個秘訣:在糖里加入貝殼粉,可以去掉糖的酸性,增加香甜度。

據明正德《瓊台志》記載,早在唐代,海南的糖已成為貢品。成品糖沿南渡江運到海口的府城進行登記、上稅,再通過海口港出海。

除了糖,海南的檳榔、椰子、沉香,和從東南亞進口的木材香料,也源源不斷地在海口中轉交易。

下南洋的人們通常乘東北季風南下,海口見證了遠走謀生的闖海人,如今的海口,已建成亞洲規模較大的帆船基地公共碼頭,從這裡走出了多位奧運會冠軍。

海浪翻湧之間,風帆揚起新的征程,港口的燈火點亮心安之處,南渡江的泥沙不斷創造著新的陸地,熱帶的溫度催促著花果草木的生長,紅樹林與火山熔岩濕地吸引著新的物種在這裡安家,全國領先的空氣品質,也讓肺腑傾心……

在海口,全國最大的港口客運綜合樞紐——海口新海滾裝碼頭客運綜合樞紐站已經開啟,年設計通過能力為旅客3500萬人次,車輛560萬輛次。

如今,海口不僅是中國最年輕的省會城市,更是一帶一路建設支點城市,海口站在自貿港的潮頭,不斷向海而生,不斷向海而生。

來源:海口發布綜合 央視綜合頻道(CCTV-1)《文脈春秋》

編輯:洪娜

審校:王萍

審核:吳易蔚、張筱薇

監製:葉麗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