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大咖,出「奇」不易

2021-04-20   三聲

原標題:百變大咖,出「奇」不易

「我們對團隊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定要做別人沒做過的。」

作者 | 羅圖圖

如果湖南衛視真的有武林秘籍,《百變大咖秀》應該是周伯通的左右互搏術,是奇招,也有玄學。

從2012年第一次在電視熒幕登場到2014年第五季收官,作為一檔只持續了兩年的季播綜藝,《百變大咖秀》留下的影響力是至今的很多綜藝節目都難以匹敵的,它擁有如此多的高粘性粉絲,並且似乎確實具有不可替代的趣味性,以至於他們在停播的7年間不斷呼喚一檔節目的回歸。

它在創意上的超前至今依然能夠為諸多內容創造者提供啟發。「百變五俠」算得上是最早一批完全從綜藝中走出的明星,經歷了過度依靠影視明星的階段,更垂直的綜藝人在今天已經成為行業和觀眾共同關注的群體;重新定義了模仿的價值,並拓寬了它的表現形式,《百變大咖秀》在喜劇表達上的嘗試不僅見諸於後續的綜藝節目,在小咖秀、抖音等短視頻內容中也能夠找到影子。

也正因如此,當接到重啟《百變》的任務時,即使是原班人馬,整個製作團隊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7年過去了,觀眾的期待值和關注度都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擔心改變不夠,擔心他們覺得《百變》老了。」製片人安德勝說。

「老了」這個詞是決然不應該在形容《百變》時出現的。作為一檔基礎模式和邏輯都並不複雜,以秀為核心的節目,《百變》正是通過那些想像之外,出其不意的妙招一次次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

當時間來到2021年,長視頻平台推動下,綜藝內容激增,覆蓋更多垂類,在內容表達上也出現新的方法;網際網路重塑了大眾對幽默的認知,儘管喜劇類節目層出不窮,但逗笑觀眾正變得越來越不容易。觀眾們的閾值正越變約高,但《百變》依然被寄予厚望成為驚喜。

期待已久的觀眾們不會失望了。新一季節目收視份額持續領跑,蟬聯十二期節目收視第一。相關視頻在全網累計播放量達到6.3億,在抖音節目主話題首播播放量排名第一,相關視頻在快手的播放量累計達到5.79億。《人民日報》稱《百變》是綜N代的回歸標杆。

《百變》還是那個《百變》。

01 | 模仿的延展性

如果要評選本季喜歡的舞台秀,總導演王蕾可以數出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劉維和楊迪一起完成的王一博《無感》的舞台。在這場模仿秀里,擅長唱跳的劉維模仿了王一博,而楊迪則作為舞台道具里的石膏像參與了表演。

這裡出現了兩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一是模仿的方式是不是只能是對模仿對象的還原,二是模仿的對象是不是只能是現實中的人。

直到今天,「像」依然是模仿表演中的最核心要素和最重要看點,作為觀眾在《百變》中出現的模王團們大多就是憑藉這一點獲得了屬於自己的舞台。《百變》最初也以此為第一目的,通過特效化妝和專業培訓,最大可能去復刻曾經發生過的一段表演,因而呈現形式也以歌舞為主。

「到了第一季的後半段,我們開始嘗試一些非傳統的模仿表演,比如讓大張偉模仿蔡琴,賈玲模仿阿寶。」安德勝回憶道,「我們突然發現原來模仿節目是可以給大家帶來快樂的。」

這種快樂來自一種反差,通過模仿,創造了一個空間,讓被模仿的對象完成了一件他本來沒有做過,甚至可能不會做的事情,被模仿的對象也不再僅限於現實中存在的人物。

「我們一開始就想做一些非人類的模仿設計。」王蕾說,在《無感》的表演里,楊迪扮演的石膏雕像一開始甚至隱藏於道具之中,不被人發現,「到了一個節點,觀眾們發現那竟然是楊迪,會帶來更多的新鮮感和驚喜感。」

新的邏輯下,音樂不再是音樂本身,而成了可以展現更多情緒和創造更多笑點的手段之一。製作團隊逐漸在舞台呈現上放開步子,直到第三季的舞台上,大張偉和白凱南共同完成了《百變講壇》,徹底打破了中國觀眾對模仿秀的固有印象。

在本季節目裡,「新編」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形式,甚至出現了完全以語言為核心的秀,這些秀大多出自導演組之手。

接受邀請參加節目,並決定模仿于謙之後,喬杉的節目最初只是一個以搖滾樂為主題的歌舞秀,但是節目組拉來了錘娜麗莎模仿郭德綱,做他的搭檔,並為他們寫了一個完整的相聲段子。

通過錄製前的大量資料準備和與藝人的多次溝通,導演組篩選出那些有能力模仿的藝人進行邀請,也為他們找出最適合的模仿對象和表演方式。李雪琴兩次登上《百變》的舞台,第一次選擇了比較常規的歌舞表演,模仿了蔡琴。第二次的表演前,導演組和李雪琴的團隊一起討論,要不要嘗試從她最擅長的脫口秀入手,最終有了那段精彩的王建國模仿秀。

但這樣的重新創作並不是沒有根源和邊界的。「首先態度必須是認真的,認真地去學,去練,才能夠把大家帶入到那個情境里。」安德勝說。模仿杜淳的《情人》表演時,原本擅長唱跳的劉維不僅要模仿出原版在肢體語言上的僵硬感,在表情神態上也幾乎做到了一比一的細節還原。

「我們的改編也一定是合乎情理的。」《名畫奇幻夜》里,金靖模仿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和張海宇模仿的「朱元璋畫像」間有一段對話,金靖說「我來自荷蘭」,張海宇回她「你來自河南,我來自安徽,我們離得很近」。

「這些新角色的碰撞之間之所以能有莫名的喜感,就是因為我們完成了那些合情合理但又沒有被做的事情。」

02 | 世代的更新

即使已經有了前五季的成功,但過了7年,面對一批完全不同的新觀眾,製作團隊難免惴惴不安。

「我們首先明確的就是要進行年代的更迭。」安德勝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7年前,電視的主要觀眾群體還以70後和80後為主,《百變》選擇的模仿對象和表演大多服務於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比如春晚30年中出現的一些經典片段,或是具有全民影響力的影視音樂明星。

「但是7年過去的,電視觀眾的主體已經變化了,我們面對的90後和00後。」

錄完前6期之後,安德勝組織導演組一起開會,他讓90前的導演先不要說話,讓更年輕的導演們提點子。

「年輕的觀眾有更多的圈層,不像過去在音樂或者影視上有很多大眾內容,現在他們涉獵的領域太多了。」王蕾說。會前他們讓組裡的95後年輕人們去廣泛地調研,再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周圍的朋友喜歡的東西在會上展示出來。

一些二次元形象是在那幾次頭腦風暴後被加到節目中的,比如黃齡和沈凌模仿的洛天依和李宇春。但他們依然要考慮到節目的合家歡屬性,挑選的二次元形象也大多是《火影》、哆啦A夢這樣有全民影響力的。

對熱點和梗的反應必須更迅速。「雪國列車」CP啟發他們建議李雪琴嘗試模仿王建國,杜淳的《情人》舞台被和他一起參加綜藝的劉維搬到了《百變》的舞台,春節期間走紅網絡的《唐宮夜宴》也成了秀的靈感來源。

03 | 做別人沒做過的

新一季的節目裡,王蕾和導演組並沒有在節目的流程形式做大的改動,只增添了一些類似於「道歉屋」這樣的小環節。他們甚至取消了「兩兩PK」的賽制,進一步降低了節目原有的競爭感。

從第一季到第六季,「秀」都是《百變》的核心。很多人在今天復盤為什麼《百變》在2012年就能推出「百變五俠」這樣的綜藝明星,安德勝認為,這可能正是因為他們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每一個秀是不是足夠精彩,是不是能夠出圈。

「《百變》一直是靠秀為觀眾提供驚喜感的。」安德勝說,他們的關注點放在了如何在一個秀中一次,甚至兩次、三次地為觀眾製造驚喜。這是個不斷加碼的過程,最初只是反串就能在觀眾那裡得到很好的反饋,但觀眾的閾值正越變越高。

真人秀在節目中的比重越來越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製造著戲劇衝突和懸念,綜藝越來越像劇。從藝人到內容,喜劇在綜藝領域被充分開發,甚至已經衍生出脫口秀這樣更細分的垂類。得益於短視頻平台的發展,大眾對幽默的消費也變得越來越日常化。

《百變》的最大魅力在融合,模仿的基礎方法之上,不受形式與題材的限制,他們從不同的領域廣泛地汲取靈感。即使如此,瓶頸幾乎無時無刻不存在,製作團隊掏空心思去不斷提出更有趣的新點子。

作為「百變五俠」的一員,曾經在《百變》舞台留下眾多經典舞台的大張偉在這一季的節目裡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大老師很早就答應下來,還為《百變》推了其他檔期。」王蕾說,他的每一個秀都由自己參與創作,經常熬夜寫稿,天外飛仙一般的腦洞有時大到導演組都感到跟不上。

曾毅和劉維的《情人》舞台的結尾,從刀郎的《情人》到鳳凰傳奇的《最炫民族風》,導演組讓他們在不同的音樂下跳同一段音樂。這一段節目的靈感來源來自沈夢辰上傳的短視頻,與此類似的還有喬杉模仿的于謙為歌曲捧哏。

像《唐宮夜宴》這樣的經典舞台很難通過模仿超越,但卻可以通過更多元素的融合創造新的魅力。

「《唐宮夜宴》的原版在視覺上已經做到極致,我們很難在這個層面實現完全的複製。最後我們把《唐宮夜宴》放進了一個短劇中,同時又加入了一段敦煌飛天舞的表演,最後以一個有懸念的結束收尾。」王蕾說,「不斷給觀眾展現新的事物,讓你來不及反應,招架不住,就有了新的好看。」

也製作過《幻樂之城》這樣巨大體量的全原創項目,對於安德勝團隊而言,在一個個秀中不斷完成創新和突破的難度並不前者低。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從結果反推成功的原因。我們想知道一個在節目模式上非常簡單的綜藝為什麼能夠在綜藝內容越發複雜的大趨勢下吸引一批具有粘性的忠粉;想知道為什麼它能夠具有那樣的造星能力;想知道那些天馬行空的創意從何而來。因為沒有那些可被一二三總結歸納的方法論,便成了玄學。但對內容團隊而言,玄學可能往往只是一句無招勝有招。

「我們對團隊內部有一個基本要求,一定要做大家沒做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