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歲一團圓,城陽六大傳統年集攻略送上!

2020-01-03     最城陽

「最城陽」,提供最好的城陽資訊,歡迎關注

室外北風勁吹

屋內暖意融融

一碗臘八粥,好個臘八節

今天開始

年味一天濃過一天

臘月,農曆的十二月

也是年末的意思

上古時代

冬季祭祖的日子叫「大臘」

臘月初八漸漸定為「臘日」

它祈求著豐收、寓意著吉祥

過了臘八就是年

置辦年貨就要提上議程

雖然現在各種電商平台要啥有啥

但是趕大集辦年貨的儀式感

還是無可替代的

那麼重點來了!

咱城陽過年去哪裡買年貨呢?

答案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那就是——

城陽各地的大集

城陽大集

萬曆初年,即墨縣令許鋌奏請開放海禁,城陽已設集市,金家口港(京口)成為由女姑口至城陽集的通商口岸,城陽大集成為當時即墨縣13處鄉集之一,每逢農曆三、八為集日,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在城陽,逢農曆三、八趕城陽大集成為一種習俗,傳承四百多年長盛不衰,趕集之日,本地的生產工具、鹽、各種小吃、水果、土產品應有盡有。是日,城陽集煙霧繚繞、人聲鼎沸,唱戲聲、說書聲、賣藝聲、器樂聲交融沸天。

從明萬曆初年即已形成,經四百多年傳承,解放後50至70年代持續集市貿易,發展到今天與城陽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合併,蔬菜、水產家電、服裝、日用百貨五大市場和山東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成為全國五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之一,屬青島市重點「菜籃子工程」,是一座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


流亭大集

流亭的市集最早記載始於明朝,據史料記載,在明朝,流亭大集已屬鄉間十二市集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了解,流亭大集逢農曆的一、六為集,每年共72場市集。清末民國時期,已繁榮一方,據《膠澳志》記載:流亭根據區域分布,歷史的演變和集市的變遷,轄區內共有四個大集,農曆逢一、六為流亭大集,農曆逢二、七為雙埠大集,農曆逢四、九為仙家寨大集,而農曆逢五、十為李家女姑大集。

臘月里,大家都開始喜氣洋洋地逛年集,採購和籌備心儀年貨。位於嶧陽路附近的流亭大集在明朝就已屬鄉間十二市集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流亭大集以及流亭街道的其他三個大集,春節前每集的人流量更是達到了10萬多人次。大集上不僅能買到各色常見的商品,還能買到草篦子、卡花模等手工日用品。另外,在大集上還能經常欣賞到柳腔戲曲專場演出,逛個大集物質、精神雙豐收。

時至年關,流亭大集集集爆滿,各類攤位多達3000餘個,特別是臘月里臨近春節的這幾個年集,方圓幾里人山人海。煙酒糖茶,紅彤彤的福字、春聯、中國結,鮮花等,處處充滿著喜慶祥和,「年味」十足,每集人數都多達萬人以上,春節前每集的人流量更是達到了10萬多人次。據介紹,這些傳統的市集駐地凝聚了人氣和商氣,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繁榮發展。流亭大集已成為流亭轄區內四大貿易中心,也是人們了解當地傳統文化習俗的好去處。


夏莊大集

據《夏莊鎮志》記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莊域內有華陰集,後立源頭集。建國初期,仍設華陰、源頭兩集。1958年修建嶗山水庫,華陰集不復存在,1961年設立夏莊集。1966年受極左思潮影響,「割資本主義尾巴」,禁止集市貿易,源頭、夏莊兩集被撤銷。1972年恢復夏莊集,1978年恢復源頭集。2000年4月,東古鎮設集,2002年,李家曹村設集,但規模較小。

清末及民國時期,集市以自由交易為主,交易的主要商品有糧食、蔬菜、水果、肉禽蛋、水產品、木材條貨、手工藝品、日用雜品等,品種稀少。各集因地理位置、交通、物產等不同形成各自的市場特點。華陰集地處山區與平原的結合地帶,山貨較多,特別是劈柴木炭、水果藥材等上市量較大,平原地帶的糧農多來該集與山民進行物資交流。源頭集以水果為主,特別是夏秋季節形成水果批發市場,源頭村郭姓在法海寺廟西設有「汽車行」,青島市區的水果販子來此收購水果,店家負責代為收購併兼營食宿,運輸生意興隆,一季收購果品多達40餘汽車。建國初期,集市設有糧食市、牲畜市、生豬市、海產肉禽蛋市、蔬菜水果市、木材條貨市、日用雜品市等,自由議價交易,50年代市場比較繁榮。農業合作化後,糧食實行統購統銷,工商部門對糧食、油料、棉花等主要農產品從嚴管理,糧油市場縮小。1959年~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農產品歉收,集市貿易蕭條,市場物價昂貴,1963年市場交易及物價才有所好轉。1978年後,集市日趨繁榮,工商部門與集市所在村加強集市建設與管理。1994年,逢集日蒞市人數達5000~6000人,2000年達萬餘人,商品數量與品種不斷增加,攤位達1500個,年交易額達1億餘元。東古鎮集、李曹村集以及自發形成的黃埠、丹山、馬家台、少山、後古鎮等小型全日市場,對促進經濟發展,方便人民生活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惜福鎮大集

惜福鎮集位於惜福鎮社區,歷史悠久,來此趕集買賣的人也多,一到大集特別是年集,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也不為過,天上飄起了雪花,也未能阻擋人們趕集購物的熱情,市場上叫賣和討價還價的聲音。最受歡迎的要數當地的各類海貨,各種魚類、貝類、海蜇、蚧蜊、海蠣子、海參等應有盡有,干海產品也是種類齊全,看起來很誘人,因為靠海,人們對於海貨的熱情也更高一些;另外,各種新鮮蔬類水果也是物美價廉;各種新鮮肉類,也都是檢驗過的,讓人放心,有現做脂渣的,有一位師傅每年到了年跟,都來惜福鎮集,他做的脂渣,都是用最新鮮的豬肉現做,現賣,嘗一口,很有小時候的味道,因為他做的脂渣,新鮮衛生,吸引了很多顧客來,其銷售也是供不應求。在春聯市場,一幅幅火紅鮮艷的春聯,吸引了來往的顧客,一些顧客會駐足上一段時間,精心挑選一幅稱心的對聯,這也是購年貨的必備,還有那些充滿傳統味道、製作精美的家譜也吸引了一些上了年紀的顧客。整個市場上,各種年貨齊全,吸引了來自周邊的顧客和商販,近些年來,當地通過改造農貿市場,擴大集市面積,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廣,成為島城一處逛年集買年貨的好去處。


棘洪灘大集

據《棘洪灘鎮志》記載,明永樂年間,棘洪灘山會伴隨棘洪灘大集而形成,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七和三月十七為「山會」,而以農曆二月十七山會規模最盛大。山會之日,方圓幾十里的商賈攤販、鄉民百姓大清早從四鄉八疃或趕著牲畜,或推車挑擔,或結伴步行雲集而來。山會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農曆逢二、七是棘洪灘大集,而農曆二月十七和三月十七為棘洪灘山會,故棘洪灘山會和大集重合為一天,為擴大山會規模,山會地點也選在了棘洪灘集市上。1993年,人民政府把棘洪灘山會的載體和平台---棘洪灘集貿市場列為嶗山區改造的四大農貿市場之一,經投資700多萬元的連年改造,拓展場地150畝,硬化場地3萬多平方米,擴大攤位2000個。2000年,棘洪灘鎮政府投資1500萬元,拓展嶴東路商業街和204國道金城商貿街,為山會舉辦進一步拓展了區域。2012年10月,投資2750萬元實施棘洪灘山會南遷,使山會場地更加廣闊。如今的山會不但仍具濃郁的備耕色彩,而且隨著機械、花卉、五金、家電、交電、化工、燃料等商品的增加,更充滿了時代氣息,成為地域門類紛呈、功能齊全的商業物資集散交易之地。


上馬大集

據記載,上馬集古時稱馬戈莊集。始設於清康熙年間,距今已300多年。集市貿易原來只有針頭線腦、鍋碗瓢盆、糧米油鹽、各種蔬菜瓜果等。隨著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市場貿易日益繁榮興旺,先後建成了海鮮批發市場、舊貨交易市場、商貿城、上馬膠州灣海鮮美食港等,已經成為膠州灣小海鮮重要的集散和交易的中心。

特別是近幾年,上馬街道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大集的影響力更大,入市的貨品以新鮮、多樣、質量好而遠近聞名。一些傳統的手工產品,在大集上也非常有吸引力,比如傳統的腌魚、剪紙、面卡子等,吸引了遠近顧客。

在這裡,既可以採購到各類小海鮮,還可以採購到各類干海產品,其他農產品和工業產品也是應有盡有。現在,已經有很多遊客慕名到上馬大集採購自己喜愛的產品。


城陽六大傳統年集,小編都給大家整理好啦!

那麼,哪個才是城陽最好的大集?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Unkam8BMH2_cNUgKI2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