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的《福田經變》

2019-12-21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莫高窟第302窟福田經變(局部)

敦煌莫高窟現存的約45000平方米壁畫中,大部分是根據佛教經典轉化為圖像的「經變畫」。這些經變畫通常描繪出古人心中的佛國世界和凈土勝境,不過也有一些畫面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各個時代的現實生活。敦煌莫高窟第296窟和第302窟的兩幅《福田經變》就是這方面的實例。

「福田」是佛教特有的術語,包括著含義廣泛的功德思想與實踐。根據善惡有報的因果原則,佛教鼓勵人們應當廣施善行、積累福德。猶如農夫播種于田畝,是收穫的先決條件,積德行善的行為也是在自己的心田中種下善良的種子,時機成熟就會收穫好的果報。

莫高窟的兩幅《福田經變》是根據西晉沙門法立、法矩共譯的《佛說諸德福田經》所繪製。《福田經》講天帝、神眾聽佛說法時,天帝釋問佛功德與福報之事,佛陀宣講廣施七法可以種下福田、得福生天,「七法」即:一者舉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三者常施醫藥,療治眾病;四者作勞堅船,濟渡人民;五者安設橋樑,過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

福田思想對中國佛教產生過重大影響,各個時期的人們修寺立塔、建窟造像,其初衷大多與求福田、做功德有關。因此,福田(功德)思想是中國佛教的重要特點,也是中國佛教石窟造像興盛的重要原因。敦煌石窟大多是當地官員世族的「功德窟」,可以說是中國福田思想的產物。

莫高窟第296窟福田經變(局部)

北周第296窟的福田經變採用上下並列的橫卷式構圖,繪有「廣施七法」中的五件事。畫面左上角是六位赤露上身穿犢鼻褲的工人,正在修建一座兩層磚塔。塔上兩人砌磚,下面一人和泥,兩人送料,中間一人在揚手指揮。下方畫面是一座即將完工的小佛堂正在裝修,廡殿起脊房頂,磚砌台基,門前有階陛。房屋前後各有穿著袴褶的畫工在專注地作畫。屋頂上一泥工正接房下另一泥工用長杆遞上來的泥料,這是對「舉立佛圖、僧房、堂閣」的表現。右側緊鄰的畫面上部有一座果園,圍牆環繞,樹木蔥鬱,樹下三人正在乘涼。這是對「園果浴池,樹木清涼」的寫照。畫面下方是「常施醫藥,療治眾病」:有一患重病者由二人扶坐,一人正在給病人喂藥,身後有人用藥臼搗藥。南北朝時期,佛教廣泛傳播,已形成比較完備的僧管制度和寺院經濟。佛教團體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當時已設有「悲田院」、「養病院」等事業機構。敦煌壁畫中的《福田經變》為此提供了形象的佐證。

莫高窟第296窟福田經變(局部)

再往右側的畫面表現的是「近道作井,渴乏得飲和安設橋樑,過渡羸弱」。畫面上部,路旁有一輛卸轅的駱駝車,人畜都在水井邊休息,水井東邊畫了飲騾馬和給駱駝喂藥的情節。畫面下部,兩個頭戴帕巾的北周商人,並騎押著滿載的馱隊正在過橋;橋的另一面迎來一個高鼻深目的西方商人,牽著兩峰載重駱駝,領著商隊。這一段畫面簡要生動地描繪出一千三四百年前絲綢之路上的商貿交流情況。

繪製福田經變的畫師既忠實轉譯了佛經原意,又直接地表現出北周至隋代時期(公元六世紀)社會生活的生動形象。這種寫實的表現手法與唐代以後開始流行的凈土題材有著顯著的區別。

來源:敦煌研究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Nb1LW8BMH2_cNUgL3j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