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起二戰中的裝甲部隊,大家總是容易想起蘇聯的鋼鐵洪流,或是德國的坦克動物園,也可能會想到美國那浩如煙海的M4中型坦克,亦或是想到英國的那些奇形怪狀的坦克。但是義大利,卻長期地被忽略了。確實,義大利在二戰中的表現,只能用戰鬥力低下來形容,但這不代表他們就沒有自己的裝甲部隊了,儘管這些裝甲部隊在戰場上最大的用途是被擊毀。今天我們就重新翻開塵封的歷史,看看義大利的裝甲部隊,都曾經裝備過哪些輕型坦克。
一、義大利的坦克需求
1917年10月24日,德奧聯軍向盤踞在奧匈帝國境內的義大利軍隊發動了進攻。可憐的義大利人之前連作戰形式呆板的奧匈帝國都打著費勁,何況是強大的德國人?於是抵抗了沒三天,100萬義大利軍隊就被打的土崩瓦解,讓25萬德奧聯軍攆的和兔子一樣。這一下義大利軍隊被殲滅的只有3萬人左右,但是被抓的俘虜卻有足足26萬,還被德奧聯軍占去了1.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說,這一場被稱為卡波雷托戰役讓義大利是元氣大傷,前11次伊松佐河戰役的勝利全都泡了湯。
此時義大利猛然意識到,要是沒有新東西,自己那是萬萬贏不過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聯軍的。於是乎,義大利就把目光放在了一戰中的新式武器——坦克的身上,並在1918年著手進行法國FT-17輕型坦克的仿製工作。這一仿製工作是由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負責的,作為義大利的軍火龍頭,交給他們也是理所當然。
對於FT-17輕型坦克的仿製工作,菲亞特公司在1918年秋季就完成了。按說義大利軍方是要求在1919年5月份交付坦克,並且下了1400輛的訂單。但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所以訂單也就削減到了100輛。
菲亞特公司仿製的FT-17被義大利軍方稱之為「Carro d'assalto Fiat 3000, Mod. 21」,意思是突擊坦克菲亞特3000,「 Mod. 21」的意思是1921年投入使用。如果從外觀來看,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的和FT-17輕型坦克基本不大,但是炮塔很容易分辨二者——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的炮塔是一個獨特的八角形炮塔,通常這被用來區分二者。
另外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的車體長度要比FT-17短一些,但是寬度則要大一些。兩側的履帶也做了重新設計,另外還在履帶兩側加上了裙甲和排泥槽用以保護坦克的行動裝置。
它的出彩之處在於它的時速,相比於當時FT-17的時速只有每小時10公里,採用了菲亞特四缸汽油發動機的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能跑出每小時18公里的時速,算得上是當時的「坦克最速」。而武器配置上,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一開始只配備了6.5毫米的機槍,這點火力未免讓人失望到了極點。作為彌補,在1929年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換裝了一門37毫米,身管倍徑為40倍徑的坦克炮。
這門火炮放在當時屬於標準的小口徑坦克炮,威力也和其它國家的同類型產品沒有區別。這種改進型在1930年正式入役,被稱之為「Carro d'assalto Fiat 3000, Mod. 30」。二戰開始後就1921年型就被改稱為:「L5/21」,1930年型被命名為「 L5/30」,L是輕型的意思。
二、義大利的超輕型坦克
當然了,光有輕型坦克還不夠,在當年的間戰時期,除了輕型坦克之外,超輕型坦克也備受關注的存在。而自詡為地中海強國的義大利,自然是不甘落後於人的,也開始著手研發起自己的超輕型坦克。當然了,按說這一點屬於吃飽了撐的,因為超輕型坦克的價值實在是不大,但是義大利的將領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所以也就鑽進這個坑裡來了。而他們拿出來的東西,也頗為匪夷所思,選擇了引進英國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用來仿製,最後出來的就是CV-29超輕型坦克。
這種仿製出來的CV-29超輕型坦克,體積不大,重量也很低,配備了一挺M1914水冷重機槍,整車戰鬥全重只有1.9噸,時速卻有40公里,可以說非常適合在義大利那複雜的山地地形行動。不過義大利也很快發現了這玩意的問題,裝甲太過薄弱,敞篷設計也保護不了車組。
而且仿製的英國發動機也不夠好,滿足不了浪漫的義大利軍隊飆車的慾望。於是乎,這個CV-29超輕型坦克也就被浪漫的義大利人,以不能滿足軍隊需求的理由給退貨了。
不過義大利人也不是說就此放棄了,於是乎又在CV-29超輕型坦克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設計,希望得到一款能讓他們滿意的超輕型坦克設計,這麼一來誕生的就是義大利的CV-33超輕型坦克。CV-33輕型坦克的車體長度只有3.2米,寬度1.4米,高度只有1.28米,座艙也改為全封閉座艙,以更好地保護車組成員。另外,義大利人也把發動機換成了國產的菲亞特的直列水冷4缸汽油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提供的馬力有限,僅有43匹馬力,但因為這種超輕型坦克體積很小,重量也輕巧,所以它的時速仍舊可以達到每小時43公里。
至於武器上,CV-33超輕型坦克就有點寒酸了,依舊是只有機槍。原本是打算配備一挺6.5毫米機槍,不過後來換成了雙聯裝的8毫米機槍。而在裝甲上,CV-33超輕型坦克原本是打算採用焊接工藝的,奈何菲亞特公司手潮,焊接出來的坦克質量不過關,為了加強質量,菲亞特公司只能轉過頭去使用鉚接工藝了。這種工藝出來的坦克非常的不牢靠,基本上是一打就散的結構。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坦克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這也讓這種超輕型坦克的生存能力看似有了一點保障。
三、實戰中的義大利輕型坦克
需要指出的是,義大利裝甲部隊的發展其偏重的還是小體積和機動性強的坦克,這和義大利陸軍的作戰環境主要在山地有關。在間戰時期,義大利陸軍認為自己的主要作戰方向都是在義大利北部,而這裡恰好又是山地居多,所以說義大利陸軍的坦克就變得小巧起來,這主要是為了能在複雜狹窄的山路上運動。
再加上義大利本身是個半島國家,海權強於陸權,因此相比於義大利海軍能獲得足夠的經費,義大利陸軍的經費就有些不足,其部隊建設也就偏好於輕步兵。而為了掩護輕步兵在山地環境能夠有效作戰,義大利裝甲部隊的作戰重心也就全在掩護步兵上了。
同樣是因為經費問題,所以義大利的裝甲部隊也就有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味道。老舊的L5/21和L5/30輕型坦克都還在服役的話,這種CV-33超輕型坦克也就一樣還在服役了,在改名為L3/33超輕型坦克後,與自己的改進型L3/35超輕型坦克一起投入了對衣索比亞的入侵。
不過真到了戰場上的表現,這輛超輕型坦克就和自己的老前輩L5/21和L/30輕型坦克一起上了戰場。起初衣索比亞人是完全不知道,這些坦克是個啥玩意。只有有限的輕武器的衣索比亞軍隊被打的暈頭轉向的,根本不能有效應付這些坦克,所以說義大利人也算是占據了上風。
但是等到衣索比亞軍隊冷靜下來的時候,他們就明白如何應對這些會動的鐵盒子了。對付L5輕型坦克,衣索比亞軍隊普遍缺乏辦法,只能將其引誘到狹窄位置,然後採用炸藥包炸毀。但如果是面對L3超輕型坦克,那辦法可就多了。
其中一個主要的辦法,就是將其引誘到一個無法轉向的位置,然後利用其是固定戰鬥室,機槍射界有限的弱點,從L3超輕型坦克的側後方發起攻擊。一般來說,衣索比亞人會選擇給它澆上汽油,然後一把大火把裡面的車組成員能變成義大利烤肉。面對這樣的局面,義大利士兵沒有辦法,只能乖乖地從裡面出來舉手投降。
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義大利裝甲部隊在早期的表現其實非常有限,並不擅長於進行作戰,而且其步兵有脫節的現象,否則他們也不會被只有輕武器的士兵打成這樣。當然了,這也不排除是義大利士兵們一看大事不妙,所以丟下坦克自己撒腿就跑。
尤其是在他們看到那些衣索比亞人把他們的L3超輕型坦克掀翻的時候(L3超輕型坦克太輕了,要掀翻不是不可能),就更是容易被嚇得落荒而逃了。而到了後來的西班牙內戰時期,幫助弗朗哥將軍作戰的義大利軍隊更是被裝備了蘇制T-26中型坦克的軍隊打的狼狽不堪。毫不客氣的說,開發於一戰時期的L5輕型坦克和L3超輕型坦克均已經不適合在戰場上服役了。
結語
但很不幸的是,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的義大利陸軍一時就沒有考慮更換它們。於是這些老坦克就被心大的義大利人視為主力裝備,在法國戰役後送到了北非去和英軍交戰。結果不出所料,這些老舊的坦克根本不是英軍的瑪蒂爾達Ⅱ型步兵坦克的對手,紛紛被英軍裝甲兵們打成了廢鐵,或是繳獲為了戰利品。此時義大利陸軍才算是恍然大悟,意識到原有的坦克已經不適合在戰場上作戰了。於是,義大利人開始著手開發新的輕型坦克,以應對未來更為殘酷的,一場「歐洲人和歐洲人之間的戰爭」。當然了,這就是有關於義大利裝甲部隊的另一個故事了。
參考文獻:《世界坦克指南》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CUeQHUBeElxlkkaYa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