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成為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之後,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愈發受到重視,獨特又神秘的東方美學成為潮流,古老文脈悄然煥發新生。
近年來,非遺保護工作提升到了國家層面高度——2025年前要全面復興傳統文化,並號召各界要紮實做好非遺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講好中國故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結合起來。
緊扣時代脈搏,在中國完整建立非遺保護體系、將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定為重大國策後,越來越多的國產影視劇開始有意識地將承載著中華美學精神的非遺元素植入創作,將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源生地所承載的風土人情融入劇情內容。影視與非遺的聯手起航,正如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拉斯韋爾所言,傳播須具有「文化享受、豐富精神世界、社會遺產傳承」的功能。
隨著國產影視劇「非遺熱」持續升溫,「雙贏」局面緩緩開啟:影視劇的文化內涵得到提升,題材類型不斷拓展。非遺的受眾人群也更為擴大,經濟效應相應提升,賦予從業者堅守的動力。如何在非遺和觀眾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樑,打造觀眾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的窗口——這是影視行業的創作者們選擇非遺題材為創作方向的初心,也是作品的價值所在。
解碼非遺傳統技藝
展現中華文化之美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浩如煙海,截至目前,共認定了155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3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龐大的非遺寶庫,凝結著流傳千年的古老智慧,為影視內容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作為一門綜合類的視聽藝術,影視可以具象地展現非遺的技藝之美,並將對技藝的解碼融入敘事,向觀眾娓娓道來其間的複雜與精妙,在無形之中實現了有力的科普。
時下熱播的電視劇《正好遇見你》,就是一部聚焦非遺題材的作品。片中虛構了一檔大型文化類節目——《傳承》,以節目組的日常故事串聯起對花絲鑲嵌、緙絲、滬式旗袍、玉雕、陶瓷、古典舞、敦煌舞、京劇、木版水印、鐘錶修復、漆器、戲服製作等十幾種非遺技藝的深度挖掘,融合了綜藝、紀錄片等節目形態,削弱了科普知識的嚴肅氛圍。
在《正好遇見你》當中,林氏家族的幾代女子為了緙絲的傳承與發展,可謂是傾盡了一生。有道是「一寸緙絲一寸金」「織中之聖」,作為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緙絲技藝複雜,即便是熟練的工人,每天也只能完成一兩寸素地緙絲,如果圖案繁複、花色細膩,一天大概僅能織幾厘米。片中對工藝予以詳細說明,不僅服務於敘事,也是對美的溯源。
電視劇《傳家》則將曾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海派旗袍」定為女性角色的主要衣飾。片中的年代背景,設置為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旗袍也是在這一期間完成了從傳統的滿族式旗袍到現代時裝的蛻變,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的具體符號。值得一提的是,20年代,30年代,40年代,每段時期的旗袍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徵。觀眾們可以在欣賞旗袍之美的同時,了解到旗袍在不同年代展現出的獨特風格。
講述動人匠心故事
細節入手刻畫角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工匠心手相傳的智慧結晶。在技藝傳承的過程當中,工匠精神也潛移默化地流傳至今。所謂工匠精神,講求的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製作理念。在新時代,這種精神特質和處事觀念,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呼籲與讚揚。以非遺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對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傳承予以賦能,通過講述動人的匠心故事,從細節入手,致敬非遺傳承人。
近期火熱收官的《後浪》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的傳承為主旨,掀起了一波中醫傳承熱潮。作為一部中醫群像劇,豐富且高品質的匠心故事是重中之重。為此,編劇團隊耗時7年完成了劇本改編,不僅展現了中醫傳承的艱難過程,也讓更多年輕觀眾看到,中醫傳承不僅是「傳技術」,更是「傳精神」「傳思想」。
醫術精湛的老中醫任新正,經常帶領學生朗讀《大醫精誠》這篇文章。「精」,就是追求醫術的精湛,精益求精;「誠」,即是修身,德才兼備。他一直反覆要求學生朗讀和背誦裡面的內容,強調學習中醫最講究人品,對於病人要「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修煉本事要「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在前期籌備當中,一眾主創主演實地學習中醫理念,感受文化精髓,一起學習中醫典籍、針灸手法等,只為更完美地在作品中呈現中醫的魅力。
同樣在近期播出的非遺題材劇《一代匠師》則關注到福建仙作木雕工藝的幾百年傳承和發展,以20世紀上半葉為視點,深度詮釋工匠精神。片中的「六合堂」從明朝起傳承數百年,一代代匠師用心血寫就了《六合珍譜》。新一代傳人廖晞這樣動情昭告心跡:「我希望普天下所有匠人,能夠不分國家,不分民族,不分流派,能夠相互鑽研,相互學習,共同雕出可以流傳百世的雕件。」在激盪的時代風雲當中,堅守和傳承,是何等艱巨,何等可貴!
聚焦老北京文化,以醬菜製作工藝為切入點的《芝麻胡同》講述了北京沁芳居醬菜鋪老闆嚴振聲和其家庭,面對時代激變,一家人風雨同舟的暖心故事。古法醬菜始於明代中葉,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製作複雜,工藝考究,通過口耳相授的方式世代傳承。片中的一道道嚴謹工序,映出「擇一事、終一生」的匠心堅守,也展現出了歲月沉澱的質樸之美。
弘揚動人家國情懷
砥礪堅定文化自信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靜水流深,不僅留存技藝,更是勇擔歷史責任、堅守傳統文化之道,彰顯著濃濃的家國情懷。圍繞國粹京劇展開的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便用濃郁的筆墨書寫了亂世中的清心:故事背景設置在民國時期,具備強烈的戲劇感,在劇中人身上,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顯得格外厚重。
京劇名伶商細蕊對戲曲極為痴迷,對戲曲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對每件戲服也都有著苛刻的要求,以致每次都拿著放大鏡找是否有瑕疵,他甚至可以穿著三寸金蓮在冰面上穩步行走,走得相當之穩,令人目瞪口呆,感嘆連連。他還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積極參加籌集救國款項的義演,不向強權低頭,與不公對抗,振興京劇國粹的信念也隨之更加堅定。
非遺凝聚著中華民族非凡的創造力,是歷史發展的見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比如摸排「非遺」保護現狀、建立「非遺」檔案、培養傳承人、依託非遺項目「創富增收」等,旨在留住歷史的「根與魂」。其中,增強「全民意識」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影視作品便是收效可觀的宣傳載體。
熱播劇《去有風的地方》,讓觀眾對充滿民族特色和匠人精神的白族扎染、白族刺繡和木雕心嚮往之,劇中角色對非遺的關注更是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點贊。除了展現非遺工藝,探討非遺傳承的困境,片中還講述了時下非遺引發的電商經濟和旅遊打卡熱潮。今年年初,《紐約時報》發布文章推薦2023年優秀國際劇目,《去有風的地方》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電視劇。非遺成為了影視創作的「流量密碼」,影視作品也助力小眾非遺為大眾知曉。
當「非遺+影視」成為影視創作的新風尚,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觀眾對歷史、美學與生活的深度感知。在創作中怎樣用好影視化的手段傳播非遺?如何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擴大非遺的受眾群體?如何把傳承與創新融合得恰到好處?怎樣生動詮釋非遺承載的文化內涵?……影視從業者們面對諸多創作難題,已然交出了一部部高品質的作品作為答卷,並持續嘗試著更多與非遺相關的創作——非遺與影視的雙贏局面,已然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