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識!北大51萬人研究發現:長期吃辣,或可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2024-05-04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原標題:打破常識!北大51萬人研究發現:長期吃辣,或可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劉阿姨在結婚後就沒出去上過班,和丈夫一人主外一人主內,家裡被她操持的井井有條。

尤其是在做飯這件事上,劉阿姨花費了非常多的心力研究菜系,頓頓菜都色香味俱全。

一家人都喜歡吃口味重的川菜,所以餐桌上總少不了辣菜,多年來一直如此。

直到前段時間,劉阿姨的丈夫在體檢中被查出罹患胃癌

這讓她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擔心是不是平常吃辣吃多了才導致的丈夫患癌,之後每次做菜都不敢放辣椒。

到底辣椒會不會增加胃癌的發生率呢?結果或與你的認知相反。

一、北大研究:多吃辣能降低胃腸道癌風險

北京大學與牛津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進行過一項研究,相關結果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研究稱吃辣或能降低消化道癌變的風險

該研究共在我國10個地區招募了約51.2萬名年齡30~79歲的成年人數據,其中包括5個城市和5個農村。

分別分析了吃辣與食道癌、胃癌以及結直腸癌三種最主要消化道腫瘤發生之間的關係,共進行了10年的隨訪,在隨訪過程中新發2350例食管癌、3350例胃癌以及3061例結直腸癌。

根據受試者的吃辣頻率,分別將他們分成了從不/很少吃辣、偶爾吃辣、1~2天/周、3~5天/周以及6~7天/周

對比發現,後面4組的受試者相較於從不/很少吃辣組,罹患食管癌的風險分別下降了12~24%不等;胃癌風險分別下降了3~11%不等;結直腸癌風險分別下降了0~13%不等。

對此,研究人員認為與辣椒內含有的辣椒素相關,該物質可一定程度降低癌症的發生風險

二、愛吃辣的人,高血壓風險更高還是更低?

北京大學公共學院李立明教授團隊曾利用我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內近5.4萬名受試者的數據進行了研究,研究稱吃辣對預防高血壓有一定好處,但這一現象只在女性身上出現。

該研究共納入53916名30~79歲的成年人數據,其中44.4%罹患高血壓、12.3%每周至少吃一次辛辣食物。

在調整生活方式、睡眠時長、體重指數等混雜因素後發現,在女性中每周吃辣1~2次或>3次的受試者,相較於完全不吃辣的,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分別下降了10%、12%,吃辣越多的女性,血壓下降的也越明顯。在男性身上則沒有發現相關的聯繫。

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郭藝芳表示,辣椒可以幫助改善口味。

對於本身口味較重、鹽分攝入過多的高血壓人群而言,通過吃辣椒可一定程度減少食鹽攝入量,的確能起到一定降壓的作用。但要注意不能大量吃辣椒,否則容易引起便秘,便秘容易導致腹壓上升,對血壓控制不利。

三、吃辣的好處真不少,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

多項研究曾發表吃辣的相關好處,包括可降低胃腸道癌症風險、更長壽、高血壓風險更低、食慾更好等等。

但也要注意不能盲目吃辣,大量吃辣容易對消化道黏膜帶來不良刺激,進而引起拉肚子、胃痛等症狀出現。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徐順霖提醒,尤其是這幾類人,建議最好別吃辣椒。

痔瘡患者:辣椒具有很強的刺激性,會加重身體的便秘症狀。痔瘡患者食用後容易導致痣靜脈充血、水腫,讓病情惡化。

胃炎患者:本身罹患胃炎、胃潰瘍以及食管炎的患者也不建議吃辣,否則容易讓黏膜受到刺激水腫充血,會引起腹瀉、腹痛以及原有病情加重。

心臟不好的人:辣椒內的辣椒素會促進血液循環速度加快,容易導致心動過速,對於心臟不好的人來說十分不友好。

四、健康吃辣、解辣、防咽干,牢記5個技巧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營養科主管營養師宋新提醒,吃辣的時候想要更健康一些,要注意這幾個技巧。

防止口乾:在吃辣的時候可以適當吃一些蘋果、梨、山楂等帶酸味的水果,這些水果內的鞣酸、膳食纖維可促進消化液分泌,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

優先選擇鮮辣椒:鮮辣椒、干辣椒內的辣椒素含量較低,且有維生素C,不建議大量食用辣椒油。

搭配食材:吃辣椒的同時,要多搭配一些粗糧薯類、蔬菜等,對於緩解吃辣的燥熱、上火有幫助。

中和辣味:吃辣椒的時候要避免與高脂肪、高鹽、高糖等重口味的食物一起,否則很容易加重身體的上火症狀,烹飪的時候不要放花椒等辛辣刺激的調味,可適當加點醋中和辣椒素

解辣飲品:解辣可選擇酸奶、酸梅湯,或是用香油、牛奶、橄欖油漱口,可快速緩解口腔內的不適感。

辣椒是個很常見的蔬菜,正常情況下吃辣椒不會給健康帶來額外的風險,還能帶來不少的好處。我們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高油、高脂肪的辣味食物,這種才真正要少吃。

參考資料:

[1]《吃「辣」降低消化道癌風險,51萬國人用10年的時間證實了》.生命時報.2022-06-13

[2]《常吃「辣」的女性,高血壓風險低》.生命時報.2021-08-28

[3]《「無辣不歡」的人,好消息來了:愛吃辣的人糖尿病風險更低!》.健康時報.2024-03-2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