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期好片扎堆,但快看不起電影了

2023-08-24     電腦報

原標題:這個暑期好片扎堆,但快看不起電影了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8月23日14時08分,2023年8月總票房破65億,《孤注一擲》、《封神第一部》、《巨齒鯊2:深淵》分列8月票房榜前三位。

從《消失的她》到《長安三萬里》、《孤注一擲》、《封神》等,今年的暑期檔可謂票房、口碑雙豐收,這也是疫情過後真正意義上的暑期檔。但是在電影票房高漲的同時,關於電影票價過高的吐槽聲也未斷過,尤其是春節檔和暑期檔成為高價的「重災區」。

近日,「一家人看場電影花了400元」的話題引髮網友關注。以前一百元能買三張電影票,如今票價上漲,一家6口需要花上400多元才能看場電影,平均下來一張電影票竟要七八十元。

看電影越來越貴,這是有數據支撐的事實。

對比歷年數據,電影票價總體呈上漲態勢,且自2021年進入40元區間後,連續三年票價有所上漲並創下歷史新高。

燈塔專業版和貓眼專業版的數據都顯示,截至8月21日,今年暑期檔電影平均票價為40.8元,觀影人次4.4億人次;而在2019年整個暑期檔,平均票價為35.4元,總計觀影人次達5億人次;2022年暑期檔的平均票價為39.07元。放眼過去十年,今年暑期檔的票價站在了歷史高位。

一線城市的票價更是貴得明顯。數據顯示,2022年,一線城市的平均票價高達50.63元,歷史首次突破50元大關,三四線城市平均票價首次突破40元大關;2023年,一線城市平均票價達到51.9元,為近年來新高,三四線城市平均票價依舊是40元左右。

以往在鄉鎮、縣城影院,最低能以不到20元的價格看一場電影,但如今打開購票平台,難以找到低於30元的票價,均價四五十已成常態。

圖源網友

相比往年明顯溢價的票價,會「勸退」很多打算走進影院的消費者。

就拿最直觀的上座率來說,2015年以來,影院的上座率已連續7年下滑;2022年已跌至5.8%。至於2023年,根據國家電影局統計數據,今年1-7月中國電影票房上座率達到8.75%,觀影人次達到8.16億,恢復至2021年同期的10%左右。不過,具體的電影票房上座率需要根據不同年份和票房情況而計算。

看電影越來越貴,很多消費者把矛頭指向影院,認為影院是價格的制定者,因此電影票價高漲,直接受益者就是影院。不過,影院也喊冤。

據了解,一部電影發行時,片方會制定結算標準價,按該價格與影院進行分成結算。影院則在片方結算價格的基礎上,綜合各項經營成本來制定最終票價。也就是說,片方制定的基準價格,才是影響票價的重要因素。

那為什麼以前還能買到的9.9元、19.9元的低價電影票,近幾年卻不見蹤影?

以前能買到低價電影票,是由於網際網路資本大舉進攻電影市場,各大票務平台開啟了票補時代,網站之間也會有低價競爭。比如在2015年春節檔,很多網站銷售的影片幾乎全部9.9元;同年春節後不久,糯米部分影院6.6元、貓眼周末10元起、淘寶電影周六半價,對於那時候的消費者而言,優惠券都用不完。

可以說,低價和折扣只是早期的促銷手段,但「大出血」的補貼始終不是長久之計,並且隨著票補規模的擴大,各大片方在電影上映時不再是依靠影片質量來收攬票房,而是通過拿錢票補來給自己「貼金」,無異於自己花錢買票房,加劇了國產電影「唯票房論」的態勢。

2018年春節檔,各大片方聯合提出,限制「票補」力度,全國影院票價不得低於19.9元。自此,票價回歸正常。

在票補消失後,影院自身的優惠活動、會員制等仍然讓觀眾可以買到打折票房。但多數時候,上漲的票價還是讓消費者「吃不消」。

對於票價的上漲,業內人士表示,除了網絡平台補貼的減少外,電影成本的上漲、部分院線加收技術服務等費用,是推高票價的重要因素。另外,部分影片最低發行價偏高、影片市場增加導致排片場次減少,同樣迫使影院提高單場票價來對沖影響。

你體感票價貴了嗎?每年花在電影票上的錢有多少呢?

編輯:cc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894e49a09db13e7c5eff85ae959e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