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慧文:國際化教育因新課標受擠壓?民辦學校把素養當成「專利品」就錯大了!

2022-06-15     外灘教育

原標題:盧慧文:國際化教育因新課標受擠壓?民辦學校把素養當成「專利品」就錯大了!

看點 新版課程標準出台後,出現了一些擔憂之聲:如果公辦學校的素養教育做強了,民辦國際化學校還有生存空間麼?為此,外灘君特邀上海市政協常委、協和教育中心總校長盧慧文梳理、分析這一問題。盧校長抽絲剝繭,認為目前針對民辦學校出台的系列政策,核心是規範,而非取締;另外,國際化學校也不應將素養當做「專利品」,要說因此生存空間受影響,實乃言過其實……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柯察金 編丨May

繼「雙減」後,今年秋季即將施行的 新版課程標準,再次成為坊間學界熱議的重要話題之一。

不過,其中有一類看法挺有意思,那就是把新課標的出台與民辦國際化學校的「命運」聯繫起來,並產生類似 「新課標擠壓國際化教育」之擔憂。

邏輯嘛,不難明白:新版課程標準令人歡欣鼓舞,在很多方面都凸顯著素養教育;而反觀民辦國際化學校,受到的監管與規範愈發嚴格。

「一起一落」之下,國際化教育的「賣點」何存、前途何在?

為了好好剝開這顆「洋蔥」,外灘君拜訪了 上海市政協常委盧慧文——她既是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又兼任正籌建中的協和雙語培明學校校長,躬身「公、民」兩辦,真正算是把教育當做一項整體事業來關心。

盧慧文校長

聽過盧校長的分享後,很多條理一下子變清楚了: 所謂的擔憂乍一看有邏輯,但實則經不起推敲……

治理民辦學校:

規範,而非取締

對國際化學校有所關注的朋友應該能注意到,近來「民轉公」的消息恰如夏日的雨,一陣接一陣。

上海、北京、湖南、江蘇、四川、海南等全國多地,陸續出台 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占比控制在5%以內的相關政策。可以說,民辦教育正面臨空前未有的「大洗牌」,這是其一。

其二是,現有的民辦國際化學校在教材與課程方面,也在進一步接受統一規範。

早在2019年12月,《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就明確提出,義務教育學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

時間來到現在,據悉已有多所老牌國際化學校在 使用國家統一規定教材,同時每周需開闢課時給國家政、史、地課程。有觀點認為,這些課程與國際化升學方向關聯不大,實屬負擔。

種種政策之下,國際化教育前景如何?換句話說: 國家到底還鼓不鼓勵民辦教育的發展?

1.資本化擴張走向終結

對此,盧慧文校長強調:「首先要看你怎麼理解『鼓勵』, 如果從數量來說,國家肯定是做了限制,這個槓桿是比較硬的,大家看得應該也很清楚。」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全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占比逐年提升。從2005年的4.47%提高到2020年的10.8%,尤其2017至2019年,年增幅超過7%,辦學市場可謂一片紅海。

然而,民辦教育迅猛增長的背後,是頗受爭議的資本化運作與擴張。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楊東平教授便曾公開發表意見,認為民辦教育「已形成一種規模化的商業模式,特別是 通過與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結合來實現盈利。」

把教育辦成生意,是國家所堅決不能認可和接受的——民促法實施條例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實現對民辦教育辦學屬性的約束與監管

盧慧文表示,如果民辦學校的目的仍然是掐尖搶生源、是做多做大,那國家政策的信號可謂非常明顯——不鼓勵!

「為什麼要保留5%的民辦學校,這5%的學校在整個教育生態中的使命和定位是什麼,很值得探討。

如果民辦學校的目標是著眼於課程創新、教學方法創新與學生髮展創新,那麼還是大有可為,我認為政策也是會鼓勵的

2.國標課程不用怕,關鍵是怎麼開

至於國際化學校開闢政史地等國家課程的問題,盧校長也主張大家不要以定勢思維看問題。

「可能很多家長,甚至一些老師,都簡單地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代入進去了,覺得國家課程是跟國際化學校的特色相悖,但其實並非如此。」

在盧校長看來,政史地所包含的內容,同樣有著很深的人文學科積澱,科目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不要怕開這個課程,關鍵是你怎麼開。」—— 大家真正應該關注的,是怎麼教的問題

而任何一所成熟的國際化學校,都完全有這樣一種機會:從更正面、更綜合、更實踐的角度,把這些學科教好。

以協和雙語學校為例,「我們有一個叫『模擬政協、走進人大』的實踐性課程,形式跟模擬聯合國很相近,孩子們會形成小組,對他們感興趣的社會話題進行調查,並形成他們的提案,做公眾演講。 一些優秀提案,甚至會受邀到區政協常委會上做陳述,並收到有益的反饋。」

盧校長還提醒大家——何況會考是一門「通過型」的考試, 國際化學校的孩子根本沒有分數的壓力,沒有說一定要拿滿分,反而能夠以一種從容的心態學習到國標課程中的精髓,「學校也能夠用一種孩子們更接受的、更接地氣的方式來教學。」

簡而言之, 民辦國際化教育迄今遇到的所謂限制,核心是規範而非取締。如果一定要說「終結」,那麼資本化盲目擴張辦學的時代,確實一去不復返了。

評價方式不同,

註定了賽道的不同

不得不說,新課標讓人感到氣象一新,不少聲音認為這是在「試水國際化」。但為了表達得更準確,盧慧文則認為,倒不如說是「 面向未來」。

可以發現,新版課程標準中,以人為本、綜合素養、注重實踐等特點非常顯著。

「任何國家修訂自己的課程標準,都是瞄準未來人才培養。各個國家和國際課程組織,都針對21世紀中期人才所面對的挑戰,作出了一定的調整,且大家的共通性非常強。」

不過,既然公辦學校離素養教育更近了,那麼民辦國際化學校的「賣點」可不就瞬間黯淡了麼?

這麼想,恐怕是搞錯了公、民兩辦分屬不同賽道的真正原因——是素養教育麼?還真不是,如盧校長所說,「素養教育原本就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更重要的因素,或許還是評價方式、選拔方式的不同

盧校長坦言,教育有兩種功能,其一育人,其二選拔。

在育人方面,其實大家現在的理念十分接近,都希望孩子知識與技能並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你去問任何一個家長或校長,得出的結論不會有太大差別。」

但在選拔方式和評價方式上,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里,區別還是很大的。

對於公辦學校而言,絕大部分的孩子最終都要經歷兩大考,高分錄取、低分淘汰。雖然我們欣喜地看到新課標所體現的一系列積極信號,但也要意識到, 評價方式的改革仍在路上

盧校長用了一套 「長、短板」理論,做了比較生動的說明:

國際化的升學通道,簡單說是 申請制,「就是說你的長板和亮點要拿出來,在整個過程中,不斷地打磨長板;至於短板的部分,只要不成為升學的障礙就好了,並不是每一分必爭。」

而中高考的選拔模式,則是 盯著孩子的「短板」看。哪一門學科最弱,就拚命把時間花在那上面;而作為結果導向式的選拔,無疑是每一分都很寶貴。

盧校長經常跟家長說:「你別總指望用A打法來獲得一個B結果——如果孩子明明是要參加統考,可過程中你又希望他發展得很全面、很愉快,這個邏輯本身就不自洽了;

同樣的,如果你的孩子是走申請制,你也別整天盯著他的短板、打擊他的自信,沒有必要不是麼?」

評價方式不一樣,也會導致學校投入的資源與教學的方式都大為不同。

以英語學科為例,新課標對於孩子應用能力的要求確實明顯提高了(至於課時比重如何變化,暫無定論,最後要看各地實際的實施方案),然而,國際化學校在英語教學方面,仍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倒不是指師資等硬體上的差距,因為不少公辦學校在這方面可能實力非常雄厚——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評價方式不同, 這決定了國際化學校不是在「教英語」,而是將英語作為一種載體,納入到孩子整個的學習過程中、用英語來思維。

這個差距,就不是靠中高考路線一周幾節的英文課可以追上的了。比如在協和雙語學校,英語有三個層次:

其一,作為一個目標語被學習;

其二,作為一個語言載體,被運用在各種課程當中;

其三,英語也是校園文化塑造與多元文化悅納的一部分。

聽了盧校長的分析,外灘君聯想起 新加坡公、私立教育的情況,倒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與啟發:

新加坡的教育在世界範圍都比較出名,政府學校同樣辦得大有可圈可點之處,總體上算是「隔壁班的尖子生」。

公辦的政府學校,無論硬體還是軟體,下限水平都很高,且尤其注重孩子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素養教育方面走在前頭。

不過縱然如此,新加坡的公立教育「擠壓」私立了麼? 並沒有,兩者間可說是涇渭分明——政府學校雖然辦得不錯,但在選拔方式上仍是分流和淘汰,「雞娃」、「影子學校」在新加坡同屬司空見慣。

這再次印證了:教育評價方式不同,註定了賽道的不同,所謂「擠壓」,言過其實。

在個性化教育,特別是個性化的選擇空間方面,民辦國際化學校仍具備無可取代的優勢。

學校好不好,

跟「陣營」沒關係

和盧校長交談期間,她一直反覆強調的一點是: 別給學校貼標籤,不能將公辦民辦簡單地對立起來看

公辦學校中,也有非常好的學校;民辦學校中,也有非常一般的學校。只能說,公辦、民辦在機制上各有特點。

「拿師資來說,公辦相對更穩定,教研體制的支撐更好一點;民辦的老師通常更有活力,能夠基於學生訴求不斷發展自己的新技能……總之, 不能說你在哪個『陣營』里,你就天然地更好。

回過頭來看,盧校長一開始聽到「公辦學校發展素養教育,擠壓國際化學校特色」,本身就覺得挺奇怪的—— 「難道作為國際化學校,是希望公辦教育都很弱、都不面向未來,才會有發展空間麼?」這樣的想法,有點令人哭笑不得。

在盧慧文看來,新課標的出台實則令教育者深受鼓舞:

「一方面,新課標與我們長久以來的實踐高度吻合,這說明國家對我們的方向是認可的;

另一方面,當國家有這樣的意識轉變後,整個教研系統會運作起來,我們以後的師訓資源會更多,從前是自己苦苦鑽研,未來則會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幫助到我們的老師和學生。」

在同樣的方向中前進, 一些優秀的國際化學校,機制更靈活一些,探索的時間更長一些,團隊更成熟一些,這些才是它們能夠深受家長信賴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所謂的「你也搞素養教育,我的特色就沒了」,學校好不好,不是這麼分的!

如果是一貫以「噱頭」為賣點的民辦學校,把「素養教育」錯當成專利品,當然會感到緊迫——不過, 這樣的學校經受檢驗和淘汰,對整體的教育環境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公辦學校也是一樣,不是說新課標出台了,馬上就「升級」了。

盧校坦言:「我們也期待著有一批公辦學校,尤其是在小初年齡段做得更好,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家門口的優質教育機會——但要說所有學校一下子教育質量就提高了,還是不現實的。」

她建議家長在擇校時,仍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萬事沒有絕對的道理。

任何一個革新到來的時候,都會在某種程度上拉開差距,各學校之間的區別也會更加明顯,「總會有一些學校要先行一步,也會有一些學校,只是停留在理念和口號的層面上。當然,這一點同樣不局限於公辦民辦。」

說到底,每個家庭的接受程度也都不一樣,「我覺得也沒必要一定分個什麼對錯,國家層面的倡導具體落實到每個家庭,大家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會注重過程,有的還是強調結果——但在不同的選擇與格局下,最後孩子們也是會拉開一定差距。」

總體而言,盧校長認為新課標的落地,對學校往內涵方向發展是有推動力的,但具體是不是每一所學校都會變好,還很難說。

她提出,就公辦學校的發展而言,辦學自主性須進一步提升, 「要把炮彈送到聽得到槍聲的前線指揮官手上去」,實現更好的資源投入與更靈活的機制。在這方面,公辦學校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結語

盧慧文一直覺得,教育應該是一個生態。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有大樹、有鮮花、有小草、有石頭……

在現行的政策中,民辦學校作為5%的「小部隊」,一定要明確自己在教育生態中的位置,承擔好創新驅動的職責,滿足部分家庭的多元化訴求,而不是同公辦學校爭奪生源、掐尖搶跑。

而一所成熟的學校,也絕不該以「素養教育」這種應有之義作為賣點,得從內涵出發,不斷創新、努力發展自身長板。

「我覺得如果把這些理念理順,公辦與民辦學校一定能形成和諧共存的生態。 好的生態系統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攜手共進,這是所有的教育者需要達成的的一點共識。」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6ec2f54e01a5e35a2b8a07f46fbd1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