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看到一個熱帖,讓人唏噓又無奈。
題主剛辦理了離職手續,心情十分沉悶。為了節省開支,題主便搬到了好友租的房子裡,想著可以平攤租金。
在題主的計劃里,她想在新租的房子附近找一份工作,和朋友一起努力工作。
但讓題主想不到的是,一天好友突然告訴她自己不準備續租,打算搬到男友的房子裡同住。
題主聽完當場懵了。
相識20年,題主對好友的未來規劃竟然一無所知。
她不知道好友要訂婚了,也不知道她準備和男朋友同居了,一點蛛絲馬跡都不知道。
在題主眼裡,她和好友是無話不談的朋友。
儘管題主心裡清楚,好友步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自己要做的是祝福她,但心裡卻比找不到工作還難受。
帖子曝光後,勾起了眾多網友的回憶,大概每個人記憶中都有那樣一個人吧。
帖子下方,網友@阿偉笑長的評論直戳痛點:
「人生而孤獨,沒有人可以一直陪伴。」
是啊,人生有太多不可言說的事物,或許碰到某件事,或許到了某個時間點,哪怕再好的朋友也在不知不覺間奔向了與你截然不同的方向,進而漸行漸遠。
就如在《親愛的安德烈》書中,龍應台對兒子所說的: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
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2
網友@老洪一次發高燒,就順手拍了一張在醫院打吊針的圖片發到朋友圈,想尋求點安慰。
不一會就有了第一條評論「注意身體」。
網友定睛一看,留言的是一個分別多年,但曾經十分要好的朋友。
網友看到後十分興奮,飛快地在輸入框敲下字「你終於出現了阿,還以為你人間蒸發了」。
在準備發送的瞬間,網友停住了,這種輕佻的語氣好像已經不再適合彼此,於是網友刪了又重新編輯了一句「很開心,你還惦記著我這個朋友」。
但想了一想,覺得自己十分矯情,又刪了。
後來,網友呆呆地坐了好一會,只回復了兩個字「謝謝」。
發出後的瞬間,曾經那些美好的回憶湧上網友的心頭。
那些年,他們天天在一起瘋玩,逃過課,喝過酒。
那些年,他們彼此珍惜,說好了做一輩子的好朋友。
不過三年的時間,彼此沒有交惡,沒有撕逼,更沒有背叛,但就是這樣慢慢的從置頂熱聊到了朋友圈裡的偶爾問候。
蔡康永在《奇葩說》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永遠不要把友情放在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上,有些朋友就是一個階段帶給自己美好東西的人,互相享受而不要互相捆綁。」
深以為然。
大多數友情都是階段性的,哪怕來得時候洶湧澎湃,也不妨礙它黯然離場。
3
有一期《嚮往的生活》綜藝中,嘉賓問了一個困擾自己很久的問題: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那種朋友?就是小時候關係很好,但是因為你事業越來越好,他覺得你們倆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然後他自己就疏遠你的那種。」
在旁的何炅聽完,坦然地告訴對方:
「要接受這個是常態。
雖然我也有很多朋友,我也很在乎身邊的人,但我從來沒有一個奢望,要把任何一個人留一輩子。
有的人他來,他就是陪你一段的。」
不可否認,成年人的友誼,摻雜了太多的因素,任何一個因素,都足以讓一段友情慢慢地變淡,甚至消失。
知乎上關於解答「好朋友之間是如何變淡的」,點贊最多的一條評論說道:
「為什麼沒有人承認,是社會資源地位見識差距變大;你的苦悶他無法理解,他的彷徨在你而言是變相炫耀。
兩個人無話可說,只能敘舊,直到過去被反覆咀嚼,淡而無味,又礙於情面,怕被指責勢力,還要勉強維持點贊的情分。
許多年少時間闖禍的朋友,只能被拿來懷念;許多因為恩情而結緣的人,也只適合報恩。
朋友是需要交換觀點的人,而不僅僅是交換感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走的路,也許走著走著彼此的差異凸顯了出來;也許走著走著,彼此都成長為了不同的自己。
如果曾經那份友情開始漸漸遠離你,也許相忘於江湖,才是對彼此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