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位不知名詩人,寫下一首賞月詩卻成經典,令人叫好

2020-01-31   慶余

縱觀我國古典詩歌史,月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意象之一。我國古代詩人喜歡望月抒懷,將月作為情感的載體,表達自己的孤獨、思念或是離別之情。除此之外,月還有著空靈、澄澈、高潔之美。總的來說,古典詩歌中的月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意蘊。因此古往今來與月有關的詩歌作品也就數不勝數。

譬如,李白出蜀時寫下的「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杜甫思念兄弟時寫下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維隱居時寫下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春山夜月》,便是一首與月有關的經典詩篇。儘管它的作者於良史,相較於李白、杜甫、王維來說,要不知名的多。

於良史,中唐詩人。詩風與「大曆十才子」相近,以寫景居多,同時寄寓思鄉和隱逸之情。雖然今僅存詩七首,但都是令人叫好的佳作,這首《春山夜月》便是他的代表作。顧名思義,《春山夜月》寫的就是於良史在春夜山中賞月的樂趣。全詩清淡閒雅,極富神韻,又宛如一幅春山夜月圖,美到令人心醉。

《春山夜月》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台深翠微。

首聯「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即春天的山中有著許多美好的事物,讓我可以盡情的玩賞,為此我忘了歸去,以致於夜幕降臨。顯然,這裡的「多勝事」是因,「夜忘歸」是果。因果背後所流露的,就是詩人悠然自得、縱情山水的暢快心情。讀到這兩句詩,相信你也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春天的山中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勝事」?可以讓詩人「忘歸」。

頷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緊扣首聯,具體描述了「春山多勝事」。它的意思是說,雙手捧起山泉,月亮便閃爍在手中,擺弄著花兒,馥郁之氣也就溢滿衣衫。從結構上來看,「掬水月」承的是「夜」,「弄花香」承的是「春」,筆筆緊扣,自然流暢。這山中的水清夜靜與月白花香,便在詩人寥寥十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清代屈復《唐詩成法》:「二聯俗中傳誦已久,故錄之」。可見頷聯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稱道。那麼它到底好在哪裡呢?除了前面結構上的自然流暢,這兩句詩無疑還精於鍊字,一個「掬」字,一個「弄」字,既寫景又寫人,並且還生動傳神,可以說是神來之筆。此外,「掬水」、「弄花」雖然僅僅是「多勝事」中的兩種,但它卻具有以少勝多的力量,因為它最符合詩人悠然自得的賞玩心境。

頸聯「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即一旦遊玩的興致來了,就不會在乎路途是遠還是近,但要離開的時候,卻捨不得眼前的一花一草。顯然,這兩句詩寫的就是首聯中的「賞玩夜忘歸」。這兩句詩的詩意應該很好理解,畢竟我們平時看到喜歡的景色,也會有這種忘記時間,盡情遊玩的時候。字裡行間,詩人縱情山水的暢快心情躍然紙上。

尾聯「南望鳴鐘處,樓台深翠微」,則緊承頸聯的「欲去」一句,即詩人想要歸去,卻又因為「惜芳菲」而停留了下來,於是便翹首南望,聽著風送來的悠揚鐘聲,只見一處樓台,掩映在青山深處。雖然這裡詩人把目光從近處轉到了遠處,但所描繪的景色,依然是春山夜月下所特有的景色。某種程度來說,這裡的鐘聲與樓台也是「多勝事」中的一種,可見這首詩結構的嚴謹。

綜觀於良史的這首詩,它所描繪的是一幅令人神往、清幽淡遠的春山夜月圖,所流露的則是一種悠然自得、縱情山水的雅趣。全詩描摹景物歷歷如繪,讀後猶如身臨其境。「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情景交融,富有神韻,無疑是一首令人叫好的賞月佳作。當然,與月有關的名篇佳句還有很多,你最喜歡哪一句呢?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