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好的工作,再苦再累也是一種滋養
作者:洞見·許朝暮
永遠不要在工作中消耗自己。
01
有人把工作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消耗型,就像周而復始地推巨石上山。
一種則是滋養型,如同精心打造一件藝術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你的潛能。
紅塵即道場,工作是修行,但並非所有的工作,都能使人有所長進。
有的工作看似輕鬆簡單,卻在不斷透支你的未來;
有的工作看似又苦又累,卻能讓你真正實現蛻變。
02
看過一個動畫短片,一群小人坐在電腦前敲擊鍵盤。
輸入完規定的內容後,他們就可以進入下一間辦公室。
可推開門,依舊是一台電腦、一張桌子,還有千篇一律的工作。
這群陷入循環的小人,像極了現實中奔波勞碌,卻又一事無成的人。
有多少人,正在無聲無息間被工作消耗,既沒有離開,也沒有改變?
1. 情緒消耗
電視劇《沒有工作的一年》中,何雨在一家公司做銷售。
她幾乎全年無休,卯足了勁工作,做夢都盼著升職加薪。
可她偏偏攤上了一個喜歡刻薄的領導。
見她業績突出,就經常找茬;但凡她犯點小錯,就貶低她的外貌和學歷。
還有一群勾心鬥角的同事,嫉妒她能力強,訂單多。
要麼拉幫結派,故意排擠她;要麼設計陷害,讓她背黑鍋。
一樁樁糟心事,把她推入了負面情緒的漩渦。
她漸漸無心工作,像泄了氣的皮球般日漸萎靡,最後只好選擇了辭職。
有時候,人之所以感覺累,不是因為工作本身,而是情緒上的消耗太多。
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提出過一個「情緒勞動」的理論:
除了體力和腦力勞動之外,人還要在工作中進行情緒勞動。
受領導的指責、被不靠譜的同事拖後腿、跟討厭的客戶打交道……
無休無止的情緒勞動,如同一個黑洞,不斷蠶食著我們的能量。
一旦情緒被耗完,做再簡單的事情,你也會力不從心,疲憊不堪。
2. 價值消耗
自媒體作者張良計,初入職場時跟過一個項目。
他們原本計劃半個月完成,最後卻拖延了兩個多月。
這期間,哪怕只是稍微改動一下行距,都要經過領導的層層審批。
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也非得等到開會時,再統一提出、討論和處理。
結果可想而知,幾分鐘就能解決的小問題,卻在冗餘的流程中,被無限期拖延。
很多細節也總是對不上,他們不得不在同一處地方反覆修改。
大家天天加班到深夜,卻怎麼也趕不上進度,絲毫沒有獲得成就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歸根結底,就是陷入了價值消耗。
就像《見識》一書中談到的「偽工作者」:
每天應付事務性工作的人,看似乾了很多事情,實則沒有真正成長。
不必要的會議、不明確的流程、不間斷的郵件等,消耗了他們大量的精力。
徘徊在低價值的瑣事中,你越是忙碌,反而越會感到空虛。
正如轉個不停的陀螺,就算耗盡氣力,也走不出原地。
3. 技能消耗
生物學上有個「跳蚤定律」:
將跳蚤隨意向地上一拋,它能從地面跳起1米多高。
如果給它扣個蓋子,持續降低蓋子的高度,它所能跳躍的高度也會越來越低。
即使最後拿掉蓋子,它也頂多跳到蓋子處,再也蹦不回原來的高度。
人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一旦你被限制在框架里,沒有新突破,不涉新領域,只會在自我重複中陷入瓶頸。
例如有些公司對功能開發的需求不高,程式設計師只要掌握一門PHP語言,足以應付大部分工作。
但長此以往,他們敲代碼的能力會日漸消退。
隨著小程序、AI的出現,他們只會被職場無情淘汰。
還有些公司對宣傳工作也不太重視,設計師單憑一套模板,就能做出符合要求的海報。
可做得久了,他們的審美水平會逐漸下降,搜腸刮肚也想不出新創意,會用的軟體也只有PS。
一份天花板很低的工作,會磨光你的才華。
哪怕你想進步,想提升,在貧瘠的土壤中,也結不出豐碩的果實。
03
日本生活美學大師松浦彌太郎,做過出版社助理、書店店員。
積累足夠的經驗與資源後,他打入出版市場,成了一名書商。
回顧多年職場生涯,他說:
「不管是什麼工作,重要的不是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而是內容。」
有些工作看似辛苦,卻能由內而外地打磨你,滋養你。
第一,認知升級。
《用一年時間重生》的作者娜里跑,把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稱為「鐵屋子」。
每天寫寫材料、整理文件,幾乎不用動腦子,見識和思維也變得日益局限。
但她好歹也是名校畢業,不甘心一輩子在瑣事中打轉。
於是,她選擇走出這間屋子,轉行做符合時代趨勢的社群運營。
社群中不乏大V、牛人,她學習到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態度。
線下活動中,她積累了與不同群體打交道的經驗。
定期的分享,也倒逼她輸入了各種心理學書、個人成長故事,延伸了思維的寬度。
這些經歷,幫助她打破了認知的藩籬,找到了事業的方向。
一年後,她當上職業規劃師,並組建了自己的團隊。
長期接觸同樣的信息、做重複的事情,會將每個人封閉在各自的思維繭房中。
而可以打開認知的工作,就是讓你看見廣闊天地的一扇窗戶。
隨著眼界的拓展、頭腦的進化,你的事業和生活也會步步進階。
第二,能力鍛鍊。
作家馮唐曾被問道,建議年輕人做什麼樣的工作?
他說:「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不要只顧追求高工資,要去追求你能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他從埃默里大學畢業後,進入了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
當時,麥肯錫的規模很小,全公司只有二十幾個人。
分工不明確,他什麼活兒都得干,包括制定戰略、調整流程、培訓員工。
領域也沒劃分,他既要負責製藥、醫療業務,又要接觸石油、計費系統等行業。
每天忙得連軸轉的他,起初也抱怨連連,還想過甩手不幹。
可全方位的磨礪,讓他比同齡人成長得更快。
他一個人能頂一個隊伍,管理、運營、培訓、銷售樣樣精通。
僅6年時間,他就成了麥肯錫的全球董事合伙人。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
寶劍需用磨刀石,才能保持鋒利;人也需經受挑戰,才能快速成長。
若是長期在職場上順風順水,我們就會變得懈怠,走向平庸。
而真正能滋養人的工作,往往會增設一道道關卡。
直面它們,跨越它們,你的能力便會突飛猛進。
第三,意志錘鍊。
心理學家達科沃斯研究發現:
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並非智商、情商、人脈或天賦,而是堅韌不拔的意志力。
碰了壁就退縮,受了挫就放棄的人,永遠只能當職場中的炮灰。
不小心犯了錯時,也許你會被領導當眾痛罵,遭同事背後嘲笑。
如果你不去積極解決問題,整日怨天尤人,只會讓別人覺得你無能。
遇見難纏的客戶時,也許你把一個方案修改十幾遍,對方依然不滿意。
倘若你控制不住負面情緒,任由自己崩潰、發脾氣,只會砸出更大的爛攤子。
董宇輝說過:這個世界並不會一直善待你,你的脆弱有時候會成為致命的缺點。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漫漫人生中,不斷強化自己,將一顆心修煉成不鏽鋼的。
一個人的意志力,決定了他能走多遠。
好的工作,應該是提升心力、鍛造意志的試煉場。
適度的擠壓、捶打和磋磨,會一點點塑造出鋼鐵般的心。
你的內心有多堅不可摧,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Ted演講者斯科特,就職於一家500強企業時,狀態非常糟糕。
他用不上專業技能,還常被領導大罵「不會做事」,一坐到工位上就莫名焦躁。
後來跳槽到一家氛圍比較自由的公司,他才重新燃起了對工作的熱情與創造力。
永遠不要在工作中消耗自己。
找到能夠增值自我、滋養自我的工作,你會在精雕細琢中,成就無限的可能。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