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之後,我才開始叛逆期」

2022-08-08     簡單心理

原標題:「30歲之後,我才開始叛逆期」

「30 歲之後越來越想叛逆,晚不晚?」

這是一位讀者給我們的提問。事實上,我們不止一次看到類似這樣的困惑和叛逆的願望,而有意思的是,它們經常發生在一個人成年很長一段時間之後。

王雪岩是一位個案經驗超過 2W 小時的心理諮詢師,她發現,很多人青春期沒有很好解決的議題,即便在成年之後也會不斷被重新激活,等待被解決。

本期 「我有一個問題」,我們跟王雪岩諮詢師聊了聊或早或晚的「叛逆期」。

簡單心理:您在諮詢工作中,有沒有遇到過「遲來的叛逆期」?它可能會有什麼表現?

王雪岩:我前兩天跟一個網友交流中說過,在網絡咨訪中,來訪者對諮詢師的很多的憤怒,如果仔細地去觀察它,就會發現這些憤怒很像青春期青少年對父母的失望、憤怒、攻擊。諮詢師很容易被投射為那個處於父母位置的權威。

很多的來訪者,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期發展受阻的一些來訪者,他內在的一些情緒困擾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很難得到來自於養育者或者師長的理解和幫助,難以忍受的情緒困擾總是要找一個能夠幫助他去承載的對象,這個對象有可能是象徵層面處於權威位置的人,比如領導,比如某個領域的權威,或者政策的制定者,等等。

當然這只是一種表現,還會有其他表現形式。總體來說,青少年期發展受損的部分,在成年期會成為一個卡點,在他的生活中反覆呈現被卡住的狀態。

簡單心理:沒能好好度過叛逆期,還可能對一個人成年之後產生什麼影響?

王雪岩:比如跟權威的關係,我不管你說的對不對,只要你是權威,我就反對;跟領導、公婆的矛盾……

或者是不信任,跟任何人都沒有辦法親密,在兩性關係里也沒有辦法建立起彼此愉悅的關係。再比如在關係里習慣隱忍,讓自己委屈,最終可能導致關係的破裂。

也可能是一些情緒問題,長期的抑鬱焦慮,沒有辦法去幫助自己獲得更舒適的生活狀態。

還有可能是能力受阻,因為在發展中沒有被允許成為他自己,他的創造性、獨立性沒有真正發展出來,能力沒有辦法發揮出來,都是有可能的。

青春期是人生髮展的一個階段,就像嬰幼兒期一樣,嬰幼兒期有那個時期的重要發展任務,那個重要任務如果沒有被完成,我們就會在之後的人生中不斷地嘗試修復和發展,青春期也是一樣的。

這個時期遇到了問題,如果在關係中缺少理解和支持,那度過這個階段會非常困難;如果在關係中能夠很好地被理解和抱持,就會更容易去解決。

電影《伯德小姐》

簡單心理:青春期需要處理哪些議題?

王雪岩:青春期要面臨的議題太多了。首先,人生每一個階段有每個一階段的議題,比如剛出生的嬰兒,它需要學習去信任,大一點要學習去分離,去理解這個世界是怎樣的,我是怎樣的存在等等。早期這個過程中,其實完全在父母的保護之下,相對要容易。

但到青春期,一個人要開始學習獨立去處理這些議題,他沒有應對這些問題的經驗,這些問題對他都是新的,所以會給他帶來非常大的壓力。

具體來說,身體的發育或者性的衝動,會帶來問題。比如一個孩子發育得早一點,他可能身高一下比別的孩子高很多。那他跟他的夥伴之間這個不同,會帶來高度的焦慮嗎?

再比如女孩的初潮,如果同性養育者並沒有幫助她提前了解這是正常的發育過程,她可能就會恐懼這是安全的嗎?

學業上,他們的學業壓力比早期要大得多;再比如人際關係,到青少年時期,夥伴關係重要性就會超過他跟家人之間的關係。他漸漸地從父母給予他指導,慢慢轉向向夥伴去學習,我們經常看到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拉幫結夥,那我被我這個小團體接受嗎?我有我自己的團體歸屬感嗎?這些都是需要處理的議題。

電影《狗十三

簡單心理:聽上去有點像成人世界的初體驗?這些議題是會貫穿到人生的整個過程的,比如人際關係,學業和職業等等。

王雪岩:或者是說,這是他開始獨立去處理人生各種問題的一個階段。之前是在父母的保護之下,現在他需要慢慢學習一個人去面對所有的東西。

簡單心理:那叛逆是不是意味著,一個人在處理這些議題時遇到了困難?

王雪岩:「叛逆」這個詞其實我覺得就蠻權力話語的,因為叛逆是一個俯視的視角。

但實際上青春期是他人生髮展的一個正常過程,這是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叛逆」更像是一個求助信號,希望得到來自成年人的支持和幫助。

很多時候,他這種求助是以一種攻擊性的方式來表達出來的,因為當一個青少年無法忍受很多內在的困難時,就會把這些困難投射出來,希望這些困難的部分由別人來承載,從而減少他自己正在承受的壓力。

如果這個部分投射給了父母師長,父母師長就會被喚起很多自己內在的情緒:憤怒,不安,某些未解決問題的恐懼……可能也導致父母師長情緒上一些大的反應,所以就造成兩代人之間的一些情緒衝突。

電影《狗十三

但實際上一個理想的狀態是,成年人需要有能力耐受這些困難情緒,去理解他們的困難,去傾聽,幫助他們分擔一部分情緒壓力,給予他們更多探索的空間,給予更多的允許,幫助他們度過這個困難時期。

簡單心理:最近有看到一些讀者的故事,有個共性就是從小都很聽話,成年很久之後第一次叛逆,但有時這個叛逆可能會讓自己付出一些代價。比如辭掉了父母覺得很好的工作,但其實自己找的工作也不是很擅長和喜歡。你怎麼看這種叛逆的「代價」?

王雪岩:做選擇是需要相應的能力的。如果這是他人生第一次獨立的嘗試,他大概不太可能積累這麼好的能力去做更好的選擇。

其實任何的學習過程一定是有代價的。學習獨立也是一樣。這是他人生一個很重要的嘗試。如果十來歲、十一二歲去嘗試,這些代價可能有更好的一些彌補的機會,或者有父母幫他去填上很多的坑,那他可能付出的代價相對較小。但如果到 30 多歲才開始嘗試,他付出的代價要更大,能夠幫助他的人也少。

但這不是一件壞事情。因為他至少開始作為一個獨立於他人的人做一些獨立的嘗試了。雖然代價很大。

當然,也許在有這麼幾次經歷之後,如果他願意在經歷之後反覆思考,去尋找一些不同的可能,有這麼幾次下來,可能真的就可以尋找到更好的一些方式。

簡單心理:那我現在感覺,其實青春期叛逆挺好的。與其成年之後要承擔那麼多代價,不如在代價相對小的時候,叛逆個夠。

王雪岩:對的,如果父母尊重這個過程,孩子感覺到這種尊重、理解和支持,其實叛逆沒那麼多,因為他不需要。恰恰是父母的禁止越厲害,叛逆越厲害。

電影《伯德小姐

簡單心理:我發現很多家長會很難接受子女的獨立,這是為什麼呢?

王雪岩:首先是跟我們的文化有關,因為我們的文化裡邊,父母和子女之間更多是一種依從關係,而不是一種彼此獨立的關係。

另外,孩子的獨立對父母來講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對父母來講,養育這個孩子能夠獲得很多情感和心理的滿足。比如成就感,親密感,比如看見孩子不斷長大過程中的滿足感,孩子開始踏上獨立的過程了,就意味著父母很多的喪失,比如說親密的喪失。

再比如很多父母自己沒有完成獨立的過程,孩子的獨立本身就會挑戰他自己共生的需要,或者是掌控的需要。

而且孩子十幾歲慢慢走向獨立的時候,意味著父母逐漸衰老。這個過程中他會越來越需要依賴子女。

所以人生的每一步,不管對於孩子還是對於父母來講,都是挑戰,每個年齡階段都會面臨著很多新的議題。

簡單心理:那家長可以怎麼解決他的這些議題呢?好像如果認識不到這個問題,就很容易以捆綁孩子的方式去解決它。

王雪岩:理想的狀態是父母在充分的學習之後,了解這些階段中遇到的議題,不斷地也去調整自己。

最近這些年,隨著心理知識的普及,現在的年輕家長是有這個意識的。如果再年長一些的,比如說現在五六十歲的家長,他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沒有這個意識,代價可能就是兩代衝突。

電視劇《小歡喜

孩子要獨立,父母要把孩子拖回來,兩代人來回拉鋸戰,最終可能尋找到他們之間的某種可以和平共處的方式。

簡單心理:我發現我好像也是從來沒有叛逆過,印象里唯一一次是我跟我媽說你都不了解我的感受,然後我媽媽說你怎麼那麼反叛,後來就不再表達了,畢業也很少聯繫。直到最近十幾年過去了,我可能才會開始跟父母去表達一些自己的感受,但是這個過程也讓我覺得很累。這是叛逆期遲來了嗎?

王雪岩:我覺得你不是叛逆期,你是長大了,你開始尋找跟父母溝通的可能了。

當你開始把你的想法跟父母談出來,他可能是接受不了的,因為他也有很多的委屈等待被你聽到。但是當你去談出來的時候,你們的溝通就開始了。

溝通的過程可能會有衝突,可能會有很多的不滿,但是堅持下去。這個溝通一個小的技巧是,以「我」開頭: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我希望你知道我發生了什麼,我希望你怎麼樣但並不強迫你,讓對方了解「我」,但不要指責對方,常常以「你」開頭的話,會更容易被對方感受為指責。那慢慢的,當你們彼此了解更多的時候,會變得不一樣。

簡單心理:因為我長大了,所以我可以不用叛逆的方式,也能處理好跟他們的關係?

王雪岩:是的。當你們在關係裡面感覺足夠安全,比如說你現在長大了,你可能有一些內在的安全體驗,幫助你有勇氣去表達你自己。

這個溝通可能是衝突性的,也可能是你已經發展的足夠成熟,已經不需要用衝突的方式了,可以非常尊重與平等地處理事情,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叛逆。那這個時候你們的關係可能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簡單心理:所以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叛逆」可能就是我們跟父母溝通的一種方式?

王雪岩:對,有人可能採取對抗的方式,也有人可能採取壓抑的方式,也有人採取合作的方式。

也有可能是各自保存自己的一些委屈,避免衝突,那就是你們當時的方式。

每一對父母和子女都是不同的,相處方式也是不同的,他們都會尋找到自己的相處方式。

電視劇《俗女養成記

編輯的話:

採訪之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雪岩老師的一段話:

人生是個持續發展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重要任務,如果它沒有被完成,在以後的人生階段,我們就會不斷找機會重新發展,但總有機會的。七八十歲都還能有新的發展,不管你什麼時候想要改善自己,都不算晚。

從心理諮詢的視角,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它是我們嘗試發展自我的努力。所以,如果你也發現自己有點「遲到的叛逆」,恭喜你,一些改變可能就要發生了。

我有一個問題

vol.02

點擊閱讀上一期:

為什麼工作總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

合作諮詢師:王雪岩

編輯:李歪歪

責編:kuma

封面:電影《伯德小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5d435510cdc0fb15e5f77b5d73b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