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24條」出台 有這些新提法、新增長點

2024-09-27   第一財經

[ 目前,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 ]

9月25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下稱「意見」),是22年來我國就業領域內級別最高、最重要的文件,也是新時代以來,首次從中央層面出台的促就業指導性文件。

意見提出以不發生規模性失業風險為底線,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部署了強化宏觀調控就業優先導向、拓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成才渠道、完善覆蓋全民的就業公共服務制度、保障平等就業權利等二十四條舉措。

同時,意見中出現了提升區域協調發展就業承載力、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規模、提升創業質量、創造老年就業崗位等一些在就業上的新提法;還劃定了催生新就業增長點的行業,如數字經濟、綠色產業、康養就業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李長安對第一財經表示,意見將近年來很多促進高質量就業的政策集合起來,體現出政策集成的效果,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政策體系。

提升區域協調發展就業承載力

此次意見的總體要求是,經過努力,實現城鎮就業穩定增長,失業水平有效控制,勞動參與率基本穩定等目標,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努力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日前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把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製作為重要的改革任務之一,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就業工作的新定位,首先是著力強化就業優先導向,積極推動就業政策與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協同發力,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

李長安表示,提升區域協調發展就業的承載能力、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的招生規模等都是出現在就業文件中的新提法。

意見還劃定了一批就業擴容的領域和行業,如拓展數字經濟就業新空間,增加綠色就業新機會,開闢康養就業新領域,發展銀髮經濟,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休閒、食品等產業深度融合,催生新的就業增長點。

「意見的另一個亮點是提出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提升創業質量。這是創業質量首次出現在中央文件中。」李長安表示,要高度重視創業質量,因為在新登記註冊主體不斷增加的同時,被註銷企業主體數量也有幾百萬家且平均壽命比較短。

李忠表示,激發就業創業活力,一方面需完善就業公共服務制度,健全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使就業服務更加可及、更加均等、更加專業。另一方面,完善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健全創業培訓、創業孵化、創業活動支持體系,優化政策支持、場地提供、資源對接一攬子舉措,提升創業質量。

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目前,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1個百分點。8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

受產業轉型升級、技術快速發展與應用、人口代際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突出,表現為「就業難」與「招工難」並存。

李長安表示,意見專門以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為著力點,要求提高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並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

意見提出,提高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學研判人力資源發展趨勢,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規模,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意見提出促進市場化就業,鼓勵青年投身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到位於縣鄉中小微企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明確提出支持留學回國人員同等享受就業創業政策和服務。

支持靈活就業健康發展也是意見的一個重點內容,包括建設區域性行業性零工市場、功能化便捷化零工驛站。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擴大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對平台勞動規則的知情權、參與權,暢通勞動者維權渠道。

人社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已在七省市7家頭部平台企業,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累計參保900餘萬人。人社部在擴大試點範圍的同時還要積極暢通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加職工養老保險渠道,研究完善相關辦法,提升參保和待遇享受的便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