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島之戰,日軍大批精銳部隊,為何會在瓜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2023-10-24     文史風雲

原標題:瓜島之戰,日軍大批精銳部隊,為何會在瓜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42至1943年期間,美國和日本展開了激烈的瓜島爭奪戰。

此前一直在南太平洋海面上沉睡的瓜達爾卡納爾島,對於日本和美國兩方來說都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地方。

然而因為這場殘酷而慘烈的爭奪戰,瓜島聲名大噪,在太平洋戰爭歷史中留下了濃重一筆。

瓜島成為了日軍的災難之地,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島變成了他們的地獄。

在這裡,日本陸軍遭受了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首次重大失敗。

登陸瓜島

瓜島即瓜達爾卡納爾島,位於南太平洋索羅門群島的東南端,是索羅門群島中較大的一座島嶼。

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僅是澳大利亞通往太平洋的門戶,也靠近日本。

這使得瓜島成為了一個具有戰略價值的爭奪地。

一戰結束以來,瓜島一直歸屬於美國。

在日本,幾乎無人知曉它的名字,即便是最高統帥部的軍官也對其所知甚少。

後來通過空中偵察,他們發現瓜島上存在一塊適合建設飛機場的平地。

中途島慘敗後,日軍將他們的進攻目標轉移到了南太平洋。

他們決定實施第二步作戰方案,即攻占斐濟、薩摩亞島以及索羅門群島,將這些島嶼視為「永不沉沒的天然航母」,利用它們的戰略位置,來進行海上和空中的軍事行動。

這一戰略的核心目標是切斷敵方的海上交通運輸線,限制其後勤補給,同時擴大自己的海軍,在南太平洋的作戰範圍。

1942年7月,日本海軍陸戰隊派遣了240名士兵,以及2700名建築工人前往瓜島,建設機場。

但由於資源和技術有限,建設進展緩慢,直到8月5日,僅建成了一條800米的飛機跑道。

實際上,關於在瓜島修建機場的事情,日本海軍與陸軍之間沒有任何通報和商量。

甚至在擬定戰略計劃時,雙方的意見是分道揚鑣的。

日本陸軍堅持長期作戰的觀點,他們認為應將注意力放在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以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而與之相反,海軍指揮官曾在美國擔任駐美海軍武官多年,他認為美國的軍事實力遠超日本。如果拖延下去,對日本極為不利,因此應迅速發動戰爭,爭取儘快談判。

與其同時,美軍也早就意識到了瓜島的戰略重要性。

美軍的戰略計劃著眼於奪回太平洋地區的控制權,反擊日本的進攻。

他們看中瓜島的地理位置,認為將其納入戰略布局中,可以有效地遏制日軍的行動,並為美軍的反攻提供戰略支持。

1942年8月7日清晨,美軍艦隊接近瓜島,隨即對瓜島展開了驚人的轟炸和炮擊行動。

面對這場猛烈的攻擊,島上的日軍士兵和工程人員紛紛躲進叢林中,有些士兵甚至在睡夢中就被炮彈擊中,被炸得血肉模糊。

經過兩個小時的轟炸和炮擊,美軍在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順利登上了瓜島。

8月8日下午,美軍完全占領了日軍新建的飛機場,將其命名為「亨德森機場」。

攻占瓜島後,美國方面很快就發布虛假信息,聲稱他們只是為了摧毀島上的日軍機場,並沒有其他打算。

日軍反攻

當美軍在瓜島登陸時,日本方面還誤以為這只是對日本的試探性進攻。

美軍在瓜島登陸的舉動,讓日本天皇最高司令部陷入了疑慮。

一部分人過於自信,認為美軍是在找死。

另一部分則是困惑於瓜島的戰略價值,值得美軍採取行動嗎?

但無論如何,日本天皇最高司令部,最終還是做出了奪回瓜島的決定。

距離瓜島約600海里遠的三川中將,最先收到了緊急電報。

他迅速做出決策,命令艦隊立即增速前進,計劃在黑夜中襲擊美軍艦隊。

與此同時,日本的聯合艦隊司令官三本大將得知這一消息後,也參與到了重奪瓜島的行動中。

這樣一來,瓜島海戰迅速升級。

午夜時分,三川中將的8艘戰艦與美軍斯科特少將的艦隊狹路相逢。

一場夜戰持續約40分鐘,日軍經過嚴格的夜戰訓練,占據了上風。

為防止日軍利用兵力優勢重奪瓜島,島上的美軍迅速採取行動,開始築起防禦工事,安排防禦部署,以準備抵禦日軍的進攻。

這種有條不紊的防禦準備,使得美軍能夠有序地應對局勢,而日軍的攻勢則沒有達到他們預期的效果。

接下來,日本北海道的旭川步兵營,也被派遣前往瓜島,以參與奪回行動。

日本過於膨脹,認為此前在菲律賓戰場遭遇慘敗的美軍,會對日本陸軍的實力心存餘悸。

因此,旭川步兵營的先遣隊,幾乎沒有攜帶重型武器,只裝備了機槍、步槍和小型榴彈發射器等輕武器。

上島後的日軍充滿了自信,他們堅信美軍無法抵禦勇敢而富有戰鬥力的日本陸軍。

旭川步兵營的營長更是囂張,決定不再等待後續部隊的山地野炮支援,而是立即向島上的美國守軍發起攻擊。

顯然,囂張狂妄的日軍低估了美軍的實力。

1943年8月21日凌晨,旭川步兵營營長率領部隊,向美國駐守在島上的守軍,發動了正面進攻。

然而,由於美軍在防禦中使用了大炮、火箭筒等重型武器,日軍衝出的第一波部隊全部陣亡。

眼看進攻受挫,指揮官又下令剩餘近700人的部隊裝備刺刀,與美軍展開了激戰。

天亮時,美軍開始出動飛機和坦克進行火力支援。

21日中午,日軍慘敗,幾乎全軍覆沒,旭川步兵營的營長在燒毀了營部的軍旗後自盡身亡。

旭川步兵營的慘敗,讓日本陸軍突然覺醒,深刻認識到了麻痹輕敵的錯誤。

他們意識到在瓜島作戰中,過於自信和準備不充分,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面對這樣的局面,日本陸軍作出決定,派遣第35師再次發起攻勢,奪回瓜島。

然而35師的先頭部隊剛一登陸,就受到了美國戰鬥機的連續3天3夜的空襲。

與此同時,第二路部隊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也遭受了嚴重的損失,美軍的空襲摧毀了15艘小船,還有一些船隻被風浪吞沒。

最終,只有5艘運兵小船能夠抵達瓜島,其他的部隊無法及時支援。

攻擊開始時,日軍首先進行了一輪炮擊,隨後先頭部隊立即展開進攻。

美軍迅速做出反應,機場守衛部隊利用大炮、機槍和手榴彈,進行了有力的阻擊。

面對美軍強大的火力反擊,日軍又一次傷亡慘重。

這場戰鬥一直持續到9月14日的清晨,此時剩餘的日軍已被迫退入叢林中,不敢輕率地再次冒險出擊。

三奪瓜島

實際情況是,瓜島上駐紮著由10000餘名美軍組成的大規模守軍。

他們不僅裝備了先進的武器,還在制海和制空方面擁有優勢。

這使得美軍在瓜島的防禦體系更加強大,有能力有效抵禦日軍的多次進攻。

而無論是旭川步兵營還是35師,他們的慘敗基本都源於過於自負,完全低估了美軍的實力。

然而日本方面仍舊沒有死心。

日本陸軍第17軍對瓜島戰場的形勢,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總結了失敗教訓,最終決定,派第2、第38師增援瓜島。

10月6日的夜晚,日本陸軍第2師的500名援兵成功登上了瓜島。

10月15日,運送80門大炮和士兵的6艘高速運輸艦,抵達瓜島水域。

在到達之前,日本海軍航空兵對島上的美軍機場進行了襲擊,打擊了包括機場在內的美軍目標。

這次炮擊嚴重損壞了機場設施,導致美軍儲油罐、軍械庫以及其他設施爆炸起火。

雖然這一次襲擊使得美軍的飛機損失超過了一半,但日軍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它們的運輸艦既沒有防空武器,也沒有空中保護,是美軍飛機攻擊的最佳目標。

美軍利用剩餘的飛機,對日軍的6艘運輸艦隊發動了攻擊。

在這次攻擊中,數艘運輸艦被轟炸後引發火災,艦上的彈藥也引發爆炸,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日軍原本計劃裝運的80門大炮,最終只有38門能夠成功送上瓜島。

同時,運送的彈藥也幾乎所剩無幾。

這次攻擊削弱了日軍的登陸援軍和物資,限制了日軍的火力支援,對他們的進攻計劃造成了重大影響。

日本陸軍第2師和第38師的援兵登上瓜島後,迅速與原本駐紮在島上的部隊進行了匯合。

然而,此時日軍所擁有的各種武器和彈藥,已經不足以與美國陸戰隊相匹敵了。

10月22日,日軍12000人對美軍展開了攻擊,而這12000人中,幾乎一半都帶著傷病。

經過了連續4天的激烈戰鬥,日軍的進攻又一次以失敗告終。

在戰鬥中,日軍僅剩的9輛坦克都被美軍的炮火摧毀,同時約3500名日軍士兵陣亡。

撤離瓜島

不論是為了爭奪制海權,還是為陸軍提供護航和後勤支援,日本海軍的行動一直受到美軍的阻撓。

儘管日軍一直在努力,但他們仍然在奪回瓜島的嘗試中屢次受挫。

然而,日軍並未放棄,他們繼續向瓜島增兵,試圖進行一場決定性的陸地戰鬥。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日軍採用了高速艦隻在夜間向前線輸送兵力的方法,被美國稱為「東京快車」。

儘管「東京快車」經常選擇在夜裡向瓜島輸送物資,但它依然經常遭到美國海軍魚雷、快艇的阻擊。

1942年12月13日,日本海軍再次派出一支運輸編隊,由1艘巡洋艦和11艘驅逐艦護衛,向瓜島運送50門大炮、70000發子彈以及足夠維持一個月的食物。

然而在航行途中,這支運輸編隊又遭受了美國海軍的打擊,導致物資損失嚴重,僅有少量的子彈和食物運送上島。

這使得島上近30000名日軍,只能在物資匱乏的情況下繼續戰鬥,面臨被餓死的危險。

1942年12月25日,日本天皇最高司令部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瓜島戰局的情況,考慮接下來的行動和戰略選擇。

在美軍控制制海、制空權的情況下,通往瓜島的補給線被切斷,後勤運輸已經變得不可能。

如果繼續留在島上,就算不在戰鬥中陣亡,也會因為沒有後勤補給而被活活餓死。

元氣大傷的日軍,幾乎陷入了束手無策的困境,不得不接受失敗的結局。

然而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本陸軍還未嘗敗績。

他們寧願在戰場上為國捐軀,也不願接受失敗和撤退。

經過持續4天的會議,各方對於是否撤軍的問題依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日本陸軍認為,不論是「失敗」還是「撤軍」,都有失他們作為武士的尊嚴。

於是,天皇最高司令部將這次撤退的決策稱為「改變戰線」,並嚴格對外保密。

然而這次「改變戰線」的計劃,仍然面臨諸多複雜問題。

首先,島上陸軍的人數難以確定,再加上還有許多傷員無法行動,因此在制定撤退計劃時必須仔細考慮。

此外,撤運方法的選擇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議題,需要綜合各種因素來進行權衡。

更何況瓜島地區的美軍兵力占優,在制定撤退計劃時,如何確保儘可能多的人安全撤離,成為了一個嚴峻的挑戰。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從1月31日到2月7日之間,只有短暫的黑夜時間。

如果錯過了這段時間,撤退計劃將會變得更加艱難。

經過陸軍第8軍的司令部參謀會議,他們做出決定:「改變戰線」的任務,將由第38師的700名新兵前往瓜島。

700名新兵全被蒙在鼓裡,還以為自己和戰友們將作為奪取瓜島的先頭部隊,奔赴戰場。

然而這批剛剛入伍,尚未經歷過實戰的年輕人怎麼也想不到,他們是撤離瓜島計劃中的殿後部隊,是註定要被放棄掉的。

1943年11月15日的夜晚,700名新兵在一位少將軍官的帶領下,順利抵達了瓜島。

此時,島上被困的士兵由於長時間的飢餓和疾病,身體已經十分虛弱,只剩下一身皮包骨。

經過數周的計劃和策略,日本採取了聯合艦隊的運動來分散美軍的注意力,成功地將大約12000名飢餓憔悴的日軍,從瓜島轉移出來。

而那批剛剛登上瓜島的700名新兵,最終還是沒能離開這座「地獄之島」,成為了美軍的俘虜。

參考資料

[1] 「老鼠特快」難挽日軍瓜島慘敗[J]. 朱貫濤;劉清雲.海洋世界,2001(12)

[2] 瓜島上的生死決戰——太平洋戰場的「史達林格勒戰役」[J]. 丁順發.軍事文摘,2019(11)

[3] 瓜島血戰記[J]. 先一.知識就是力量,2004(03)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532fd9482a7b6739734a6c5392852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