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單飛,是福是禍?

2023-08-15     光錐智能

原標題:釘釘單飛,是福是禍?

文 | 郝 鑫

編 | 劉雨琦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阿里雲和釘釘這對「佳偶」也不例外。

8月14日,阿里巴巴集團明確釘釘繼續作為集團內的獨立業務,獨立發展,加速孵化。

消息人士表示,釘釘一直是阿里旗下的一個獨立業務,組織架構調整前,是由阿里雲智能事業群分管。阿里雲宣布將從阿里集團分拆上市後,釘釘也將繼續作為獨立業務獨立發展。

從2020年開始,釘釘和阿里雲一路遵循「雲釘一體」戰略,從組織結構、業務配合、財務數據、生態建設等各個方面密切配合,阿里云為釘釘提供穩定和核心的雲資源、業務開拓和內部資源協同,而釘釘的低代碼平台和生態為阿里雲提供2B落地的重要抓手,二者相輔相成。

值得注意的是,該消息人士稱,阿里雲和釘釘將會繼續保持緊密的業務合作。

也就是說,此次獨立的重點,除了業務的剝離,更多的是組織架構和財務數據的拆分,拆分後的釘釘需要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進行更激烈的市場化競爭。

事實上,釘釘單飛,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前不久阿里巴巴「1+6+N」組織變革後,阿里雲出現在上市的第一梯隊中,撇開集團濾鏡,用更加統一客觀的標準看待阿里雲,不少業內人士分析,此次分離,是為阿里雲獨立上市做的第一道準備。

最新的財報數據中得以窺之一隅。阿里2023年Q2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雲智能集團的經調整EBITA為3.87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06%。財報中解釋道:利潤的恢復主要是由於釘釘較去年同期,使用量恢復正常所導致的主機託管和寬頻費用降低。

(圖源:阿里財報)

這意味著,經歷了三年用戶激增後的釘釘恢復了常態,對阿里雲成本和利潤的影響立竿見影。剝離了高成本且仍未盈利的業務,著實對阿里雲的財務表現有一定的正向刺激。

三年蜜月期已過,無論是阿里雲還是釘釘,都將面臨著更嚴峻的市場競爭和考核,也都能各自甩開包袱,輕裝上陣。

獨立的釘釘,能否再續三年之約?

2022年9月,釘釘總裁葉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釘釘的營收增速超過三位數,收入總額暫時不高,但毛利率很高,超過軟體行業平均水平。今年 6 月,他再次對外表示,釘釘目標三年內實現盈虧平衡。

獨立後的釘釘,是否還能完成「三年之約」?

縱觀過去幾年,釘釘在商業化上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在商業化的道路上,釘釘即便穩坐中國協同辦公第一把交椅,卻一直在用「免費」換用戶規模。超6億用戶、2300萬餘家企業組織、1500萬以上付費日活躍用戶, 用戶付費率僅占2.5%。

曾經的釘釘,為了實現規模化,在長達五年的時間內大肆實行「免費」戰略,從最開始的簡單辦公功能擴展到行業專屬定製化方案,其用戶數量也增長了十倍之多。

但「免費」也壓得釘釘喘不過氣來,高昂的運營成本和開發成本,令其不得不面對嚴峻的現實。

2022年3月,釘釘推出面向中小企業的專業版釘釘,年費為9800元。隨後,釘釘形成了三種主要商業化模式,即「三專」年費模式、平台分潤模式,以及硬體許可模式。「三專」指釘釘的三個收費版本,即專業釘、專屬釘、專有釘,這三種模式是目前釘釘收入的主要來源。收費後的釘釘意味著轉向盈利而放棄To C的月活等標準,這是釘釘商業化的第二個階段。

(釘釘目前收費標準圖)

經過這次轉變,釘釘商業化有了很大起色,但也很難跳出協同辦公商業模式的泥潭。

中國市場上,企業對軟體的付費意願普遍不足。中小商家用戶數量最大,付費意願和能力卻不強,訂閱制收費模式用戶粘性不足,往往是用戶跟著需求走,形成不了長期的付費訂閱習慣;走大客戶路線,企業內部系統架構複雜,服務和交付周期長,數字化過程困難重重,協同辦公企業幹著最累的活兒,最後的利潤空間卻薄之又薄。

釘釘的問題不是個例,而是整個協同辦公行業,乃至中國SaaS軟體的通病。據《2021中國SaaS調查報告》數據,我國辦公軟體付費率不足15%,而歐美市場辦公軟體付費率已經超過70%。

釘釘還在找自己,而阿里雲要繼續前行。

業內人士推斷:如果獨立核算,釘釘或許將能夠以客戶的形式向阿里雲採買資源服務,釘釘的支出由成本轉換為阿里雲的營收計入。但同時釘釘的營收不再核算進阿里雲,組織架構也變的更扁平,有利於迎戰智能化的產品變革。

此後的釘釘,雖然要面臨自我造血的考驗,但也迎來了更廣闊的天地。

據多個可靠信源表示,目前已有投資機構希望投資釘釘,若投資進入,將有望從其他角度改善釘釘當前的商業化困境。

將釘釘拆分出去,除了業績的影響,也有利於釘釘的估值回歸,以釘釘目前在國內的用戶量,對標Salesforce來看,釘釘應該會拿到不錯的成績。另一方面也對阿里雲後續獨立引入資本、尤其是國資更有好處。

「釘釘是to B當中的to C,在整個行業都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標的。如果引入外部投資者,肯定會被爭搶」,一位投資人談到。

此前由於「雲釘一體」戰略,釘釘也失去了和諸多IaaS雲做聯動的可能。此次,釘釘與阿里雲解除深度綁定關係,或許能投向更多雲服務商的懷抱,集各家之長,更加夯實底層能力。

規模化、PaaS化、生態化,作為協同辦公行業的老大,釘釘已經交出了上個階段的答卷。能否再續三年之約,實現盈虧平衡,成為開啟新征程的釘釘需要回答的問題。

變厚的釘釘,加速智能化快跑

「今天我們又到一個新的時間節點,我們正式從APaaS(apllication PaaS)時代進入BPaaS(business PaaS)時代,我們將釘釘的基礎能力做進一步的開放,讓服務商和夥伴能夠得到更多來自釘釘的支持。」2022年,葉軍在官宣釘釘全面PaaS化時,就定下了目標。

基於此,「雲釘一體化」的這兩年,釘釘也在自修內功,集中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做厚PaaS中台,二是做強生態。

下連雲計算基礎設施、上連企業關鍵應用,釘釘的強厚的中台能力體現在,其從一開始的企業通訊APP,功能已橫向延伸至OA、HR、財稅、OKR等辦公領域,集多功能為一體,同時在其PaaS中台上也長出了繁榮的生態。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28日,釘釘用戶數已破6億,企業組織數超過2300萬,生態夥伴總數超4000家,釘釘開放平台上架應用數量超過1100個。同時,截至2022年9月末,釘釘上低代碼應用數超過500萬,較上一年增長超過120%。按照釘釘的規劃,2024年釘釘平台總的「釘應用」(低代碼應用+SaaS應用)規模將增長至1000萬。

中台能力增厚,生態初步成熟,釘釘拉開了與飛書、企業微信等同類協同辦公軟體的距離,這可能也是釘釘獨立的底氣。

「雲釘一體」時期的大頭兵,也在智能化時代搶跑。

大模型浪潮來了之後,保持一季度一動作的頻率,釘釘成為了阿里內部疊代更新速度最快的智能化產品:

  • 4月11日,阿里通義千問大模型發布的當天,釘釘就宣布未來將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進行全面改造。
  • 僅過了一周,釘釘就火速召開2023年春季釘峰會,順勢推出基於阿里巴巴通義千問大語言模型的智能功能產品集成。用戶可通過輸入斜槓符號(/)激活包括文章創建、會議紀要總結、圖像生成、構建釘釘小程序和機器人訓練多種人工智慧功能。
  • 也是在Q2,釘釘接入通義千問的能力,向企業客戶開放測試,實現了應用落地。
  • 來到Q3,釘釘從B端轉向C端,內置AI功能的個人版釘釘開放測試,支持撰寫文章大綱、營銷文案、視頻腳本等文檔寫作功能,為每位用戶配備AI「小二」智能助手。

近期,釘釘頗為強調AI和PaaS平台的結合,如何將釘釘和生態的技術優勢與企業服務場景深度融合,是接下來的發展重心。

智能化是未來的趨勢,在產品高速疊代的時代,內部效率不能低。輕量化的釘釘,跳出了大公司層層加碼的管理系統和審核機制,以更加靈活自由的姿態切入智能化賽道,更能在市場上快速反應,及時調整方向,做出決策和升級疊代。

從銷售策略來看,智能化疊代後的釘釘與阿里雲的銷售策略差距會更大,這需要釘釘組建差異化的銷售團隊和服務團隊,針對釘釘的特性和市場情況進行動態調整。畢竟拋開IaaS層和SaaS層的產品差異外,智能化的商業路徑仍然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釘釘需要更直面企業和用戶,與企業進行深度共創智能化時代的新路徑。

另外,一則人士調動也透露出了一些新信息。有媒體報道,釘釘COO庫偉將回歸阿里雲,另有任用,彙報對象從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葉軍轉為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CEO張勇。據了解,庫偉此前是阿里集團副總裁、阿里雲原 IoT 總經理,他在2022年3月加入釘釘,負責釘釘大客戶團隊,包括產品、銷售和生態職能。

值得注意的是,庫偉曾是聯通的高管,有豐富的政企客戶經驗,但政企客戶是阿里雲的重點,卻不一定是釘釘的重心。

雲釘拆分後,釘釘或許將重塑市場和銷售體系,是否會打通大客戶和中小企業的管理體系,也是接下來值得關注的焦點。

結尾

完成上個時期的使命,釘釘和阿里雲註定要向前看。

釘釘有自身的商業化遺留問題要解決,還要緊抓這波Gen-AI的新機遇;阿里雲既要處理好釘釘獨立後對其業務的影響,又要在雲計算低增長的大環境之下,尋求利潤增長和上市。無論是誰,身上的擔子都不輕。

釘釘和阿里雲將奔赴怎樣的未來,等待時間和市場給予答案。

歡迎關注光錐智能,獲取更多前沿科技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47be5dd71b38b051c2bba82ce87ed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