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俗話叫「知足常樂」。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話:「養心莫善於寡慾」,是說若希望心能夠正,慾望越少越好。他還說:「其為人也寡慾,雖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喜矣。」欲少則仁心存,欲多則仁心亡,說明了欲與仁之間的關係。
自古仕途多變動,所以古人以為身在官場的紛華中,要時刻淡化利慾之心。利慾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這當然也是正常的。問題在於要能進行自控,不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極限的時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這個圈子,不為利慾之爭而捨棄一切。
怎麼才能使自己的慾望趨淡呢?常以世事世物自喻自悅則可貫通得失。比如,看到天際的彩雲絢麗萬狀,可是一旦陽光淡去,滿天的緋紅嫣紫,瞬時消失,古人就會得出結論:「常疑好事皆虛事」;看到深山中參天的古木不遭斧鑿,蓊鬱蓬勃,究其原因是它們不為世人所知所賞,自是悠閒歲月,福澤年長,「方信閒人是福人」。中國的古代,自漢魏以降,高官名宦,無不以通禪味解禪心為風雅,可以在失勢時自我平衡,自我解脫。
常常看到有些人為了謀到一官半職,請客送禮,煞費苦心地找關係、托門路,機關用盡,而結果還往往與願相違;還有些人因未能得到重用,就牢騷滿腹,借酒澆愁,甚至做些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事情。凡此種種,真是太不值得了!他們這樣做都是因為太看重名利,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壓在了上面。其實生命的樂趣很多,何必那麼關注功名利祿這些身外之物呢?少點慾望,多點情趣,人生會更有意義。何況該是你的跑不掉,不該是你的爭也白費力。
因此,保持淡泊人生、樂趣知足的心態,才能使自己體會出人生無盡的樂趣,達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古人云:求名之心過盛必作偽,利慾之心過剩則偏執。面對名利之風漸盛的社會,面對物質壓迫精神的現狀,如果能做到視名利如糞土,視物質為贅物,不為利慾而爭,就能在簡單、樸素中體驗心靈的豐盈和充實,並將自己始終置於一種平和、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