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三次逃跑留名的元順帝,「貪生怕死」卻為元朝續命200餘年

2023-11-14     吳忠強

原標題:靠三次逃跑留名的元順帝,「貪生怕死」卻為元朝續命200餘年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曾幾何時韓信胯下受辱,雖然羞恥但是待到多年之後,風水輪流轉之時,韓信還是一代驍勇,並不會因為這點小事折辱幾分顏面,後人反倒說他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將帥之才。

這是個人之間的審時度勢,而對於一個社會、一個組織、一個國家,審時度勢的重要性,就更為重要。

就像元順帝,因為他的審時度勢,他和他的國家才能幾次跨越險境,獲得喘息之機。

元順帝

甚至後來的他臨陣脫逃,被人戳脊梁骨罵亡國之君。可是正是因為他逃跑的操作,才為他的國家換得了200多年的存續的機會。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元朝順帝的幾次逃生。

第一次審時度勢:求換安寧

說起來,這第一次的審時度勢,其實不是這位皇帝的個人舉動,他也是被迫的,因為那個時候的他,還沒有出生。

不過即便是出生了,他也沒得選。元順帝的父親是和世,是當時皇帝的侄子,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

原本呢,身為忽必烈第四世孫的和世,也算是地位穩固的。因為身為叔父的元仁宗與侄兒的和世商議好了,仁宗百年之後,這個國家將由和世之子繼位登基。

可是皇權如此誘人,如今手握大權的仁宗自然不甘心將皇位拱手讓與他人。就是這樣,反悔的仁宗,藉機將和世立為周王,發配去鎮守雲南。

大元是草原民族起家的,本來雲南這地帶與他們而言就統治地位不算穩當,加之那個時候的雲南屬於蠻荒地帶,天氣氣候不是他們這些北方人可以受得了的,兵馬都不強勁。

仁宗便覺得如此行事和世便失去了奪嫡登位的先機,兀自地放下心來。但另一頭的和世心裡也明白仁宗地打算,心裡自然也是不情不願的。

山高水長皇帝遠,加之手下的部下對他的擁戴,剃頭和尚一頭熱的和世沒經過多少盤算,就做起了起兵動亂獨立的計劃。

兵馬不強,而且和世也確實不是什麼帶兵的好手,最終他的計劃不出意外的失敗了。

和世心知留在這裡只會是五馬分屍的下場,便攜著女眷家屬,跑到了察合台汗國境內開始了流亡。也是因為如此元順帝便出生在了察合台汗國。

另一面的仁宗心滿意足,立了自己的孩子坐上了皇位。後來經歷了元英宗、泰定帝以及天順帝三位皇帝,仁宗的血脈幾近凋敝,所剩無幾,也正是這個時候,審時度勢派上了用場。

因為這個時候是和世的弟弟元文宗登基了。和世心裡明白這是歸國的最佳時機,但是多年未見,他並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如今的態度。無論如何,他都要賭上一賭。

為此,他叫上了自己的妻子和當時已經10歲的元順帝,讓他們先回到自己的國家一探究竟。

雖然只有10歲,但是多年逃亡也讓元順帝有了比一般小孩更為敏銳的洞察力。

他心裡知道,這次一去不知是福是禍,但是不去,他們一家未來的生活也不會比現在更差了,去的話如果能得到自己的叔叔的幾分垂憐,恢復皇家身份,那日子總比現在苟且著要強得多。

如此兇險之事,那裡是一個10歲孩子可以承受的!可是眼下的元順帝沒有哭鬧與回絕,受盡凌辱苦痛的小孩,知道他沒得選,甘願為了自己和家人的未來搏上一搏!

這次的審時度勢能夠成功,也有運氣的成分。因為文宗這個人自小身子就孱弱,坐上皇位沒多久,身子就有要垮的跡象。

他唯一的兒子當時才剛剛出生,朝堂之下權臣伯顏和後宮皇后就已經虎視眈眈,一心琢磨著擁幼子即位獨攬大權。

這個時候,文宗需要能夠制衡的青壯皇親。只要有人能夠即位,便是斷了權臣外戚攜幼子控權的妄想。

可巧,元順帝來到他的眼前,看準了機會,到了文宗面前哭訴著他與他的父母這許多年的苦楚,講述著自己的父親對於國家,對於弟弟的懷念。

文宗聽罷,二話不說答應迎回自己的兄長。這是小小年紀的元順帝第一次學會了運用看形式做事的道理。

從小遠離朝堂的人,憑著自己的勇敢,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也讓他開始審視這所謂審時度勢應該怎麼使用才能一本萬利。也正是這次的勇敢,為他未來的審時度勢創造了機會。

第二次揆情審勢:暗增羽翼

第二次的揆情審勢,元順帝不再是強出頭的樣子了,年紀漸長的他看見了心思詭譎的朝堂,學會了隱藏實力,也真正地開始加入了朝局,成為了局中人。

一開始的現狀一如文帝所想,和世這次是名正言順地得到了皇位。伯顏和皇后也不能做那些搶位奪宮,徒增罵名的事情。

1329年和世在漠北草原即位了。這個時候的和世大權在握,帶著自己最疼愛的小兒子,也就是和後來的寧帝,要衣錦還鄉,夢想著前往大都坐穩朝堂。

和世美夢尤盛,卻全然不知自己也同自己的父兄一樣,是個短命的皇帝。同年的八月,不過在位了184天的和世便暴斃在了行進的途中,年僅30歲。

而和世暴死之後,這些曾經的至親骨肉根本沒人在乎他的孩子們的感受,權臣們一心求著自己的大權在手。

可憐的元順帝不得寵,被當時奄奄一息的文帝下旨,流放到了高麗和廣西等地。和世暴死前恐怕也沒想到,自己的小兒子會被權臣挾制。

伯顏借著小兒子是和世最疼愛的孩子,聲稱,寧帝才是和世帶在身邊多年培養的心中的儲君人選,於是伯顏同此時的太皇太后沆瀣一氣擁立了只有5歲的寧帝。

這時候的元順帝心裡很清楚,無根無基的自己,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與他們相爭,並不是上佳之選。這個時候的他,只能收斂鋒芒,培養自己的羽翼。

寧帝到了大都,便坐上了皇帝位。這時候的寧宗,話都說不利索,國家的一切都在伯顏和皇后手中掌握著。

元順帝雖然氣憤非常,但是他也明白,除了沉下性子他別無選擇。不過這個弟弟比起叔叔父親之流,命途更是坎坷。

寧帝自小逃亡吃苦受罪,好不容易有了幾天安生日子,做了皇帝,就做了52天,這小人兒便撒手人寰,被人葬於起輦谷。

這時候剛剛掌握了大權的伯顏,突然就失去自己的傀儡,也是實在難辦。眼下既能算為正統,又能得他所用的,便只有元順帝了。

容不得伯顏多計較,他只好讓皇后下令迎回了這位命途多舛的皇子。終於,經歷了7位皇帝,我們的順帝還是坐上了屬於自己的皇位。

不過坐上了皇位的他,也並沒有第一時間剷除伯顏之流,因為這些權臣,多年盤踞在朝堂之上。

這個伯顏自從做了自己父親明宗的常侍,一共歷經了8位皇帝,現在的他,牽一髮而動全身,根本沒有辦法一下剷除,想要動手,只能緩而治之。

而他呢,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跟隨,要想坐穩朝堂,第一件事便是要培養自己的勢力。也正是如此,元順帝開始了自己徐徐圖之,收斂羽翼的膽戰心驚的生活。

這伯顏呢,一開始看著沒什麼大才能的元順帝,一心覺得這個孩子好控制,自己這攝政大臣的位置基本是坐穩了。

加之這朝堂之上多是自己的親眷或者培養的學生,也沒有什麼好忌憚的。一時間開始鬆懈了起來。

可是時間一長,伯顏也琢磨出了些許的不對勁,這個孩子表面老實,可是不知為何,自己身邊的勢力卻開始有了莫名其妙逐步被瓦解的趨勢。

伯顏見狀心下大驚,開始動起了政變的心思。伯顏想到的,就是多年前就被他動過心思的文帝的兒子燕帖古思,這個時候的他依舊和太皇太后開始合謀。

可惜順帝多年培養早就勢力大增,加之如今朝局相對穩定,伯顏想要政變根本沒有名正言順的條件。

最終多年霸權的大佞臣,還是失在了自己的狂妄之中,而順帝則憑著自己揆情審勢的本事,再一次為自己奪到了先機。

也正是這次的揆情審勢讓他真正明白了漢人常說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是個什麼道理。

多年的掩蓋鋒芒,就是為了安穩地讓自己能夠積蓄力量,這樣做等到了時機成熟,他再想做什麼,那基本便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絕妙機會。

也正是如此,再後來面對國破人亡的時候,他才會這麼決絕地選擇逃跑吧。

第三次的審時度勢:全速逃跑

說起來,有了這麼多次兇險的朝局之事,現在的這位順帝也是一個清晰明白事實格局的人了。

可是事實證明,皇權這個東西,真的是會迷人眼,即便是曾經謹小慎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聰明人,也還是會敗在這上面。

熟讀歷史,可知這個時候的順帝已經是最後一位皇帝,不過是強弩之末。可是當時身處廬山之人,哪裡可以得知。

他們要的不過是穩定住自己的權勢與地位,剛剛坐上皇位的順帝也是如是所想。所以一開始的順帝,勵精圖治,勤政善舉,不可謂不是一位好皇帝。

他任用脫脫等人做出多項改革,立志革除弊政的,也算是年輕有為的好皇帝。不過前面幾位皇帝的動亂與顛沛,已經盡失了民心,實在難以挽救。

伯顏

伯顏掌權期間,多次打壓非其同族之民族,民怨四起。

對於漢人、南人來說,如此陰晴不定的政府,今日的統治者樂善好施,他們便有幾天好日子過,那過幾日再來一個比伯顏還要激進,還要狂躁的統治者,他們這些底層人民要如何過活?

這元朝後期皇廷本就內鬥嚴重時有更迭,政局民心都是七零八落的狀態,也難怪由上至下都有生出貳心之人。

更況且天不遂人願,這時候民患未解,天災又鬧了起來。至正年間,黃河決堤,脫脫不顧眾臣反對啟用了賈魯治水。

賈魯治水聲勢浩大,指揮了15萬民夫與2萬戍軍開展治水。如此浩大的工程,一時的勞役賦稅又是勞民傷財的大工程。

又是民怨沸騰的污糟日子,如今在已經沒有掣肘的元順帝,看著自己一心圖志,多番改革的措施並不起效,一時間也是寒了心,不願意再多看朝政,多年苦寒辛苦的日子,讓他只想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享受享受。

後期的順帝荒淫無度、昏庸無能,聽信讒言,任用奸臣哈麻、搠思監,不理朝政,花天酒地,嬪妃成群,只是有記錄的嬪妃,就不下百人,更是影響了自己的風評與民心。

失盡民心的大元,本就內憂外患,在這一刻終於還是徹底走進了頹敗的境地。不堪一擊的大元,徹底走向了倒計時。

外患加劇,多方纏鬥,原本順帝派出去南下肅清江淮地區的廓帖木兒收到了多地軍閥割據的襲擊,一時間國庫空虛的大元,還要負擔著繁重的戰爭消耗。元朝的最後一點生機,也在這無止境的鏖戰中消磨殆盡。

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明軍兵臨直沽,即將攻破天子腳下。出動的守城將士也不見蹤影,已經被明軍絞殺。

此時的順帝,甚至已經讓人收拾好了太廟裡的牌位,打算帶著祖宗們一起捨棄這多年來的基業。

順帝甚至已經安排好了監國留守的大臣,二十八日,與諸位親眷大臣妃子兒女一同說清,正式宣布準備逃亡上都。

脫脫之子哈剌章多次上諫君上不可如此,不過這時候的昏君順帝倒是很清醒,沒有援軍兵敗不過時日問題,此時不準備更待何時。

因為最會審視奪勢的他明白,如今的他只有審視的機會,奪勢他早已失去了先機,能夠保下這些殘存勢力,那便是他能做的最好的舉措了。

之後的順帝未在聽信其他人的話,帶著人連夜展開了逃亡,當年八月的望日,也就是八月十五這天,順帝一行人終於逃到了上都。

如此一來,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徹底宣告結束,北元的時代由此展開。之後的北元苟延殘喘,反倒還多活了200多年,也不知道是福是禍。

不過那都是後話了,而當時那個時期的評價,大多都說順帝窩囊出逃,實在難看。可是他這一出逃也確實留住了大元的血脈,存續了元朝的繼續前行,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只不過,如若他能真的將這運籌帷幄的本事用在後來的治國理政之中,元朝真的會有此一劫嗎?

一切都不可挽回,如今這些事情想來不過是後世之人聽聽看看,吸取經驗教訓,莫要貪圖歡愉,多行不義之事,無論為君還是為人,都要講一個知章守禮,腳踏實地,才是上上之策。

審時度勢的本事,也希望我們都能學得一二,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讓自己開闢一個更美好更歡喜的世界,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2fda135bbc8562c1a60676bcf9eba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