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開始擺爛?

2022-04-16     九州心理

原標題:年輕人為何開始擺爛?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努力不一定有結果,不努力一定很舒服。」

現代人尤其年輕人的厲害之處就在於,總能把自己的生活態度形成某種哲學。

過科困難,認了,不複習了。如果掛科的成績單向我張開翅膀,我就給它熱情的擁抱。

怎麼上班也是買不起房,怎麼努力也是升不了職,那拼啥,就這樣了。

記得二十出頭時,一位上班放縱、下班消遣的男同學和我們說:你們叫來個百萬富翁我也不服他,他有我能掙,他肯定沒有我敢花。

對待生活的態度千千種,擺爛就是一種。它指當事情無法向好的方向發展時,就放任爛的結果發生。

你拿什麼樣的人最沒有辦法,當屬擺爛狀態中的人。你對一個人有辦法,是你這裡掌握著ta看重的東西。

當一個人一切都不看重,這也是ta從別人眼中甚至從社會賦予ta的價值體系中贖身的方式。

我不進入賽道,裁判、教練、觀眾這一切超我、看客就都不復存在。

當今的孩子,成長生涯更多是在被學業壓力的重重包圍下長大的,他們無法在充分的空間裡發展自己的兒童期和青春期。

很多孩子似乎成長中都經歷著一種對環境的無奈。

如果養育者這個具體的超我,仍然給孩子太多的評判和控制,彌散著一種阻止ta成為ta自己的氣息。那完成某種擺脫,就可能成為他面對人生時的優先動力。

擺爛實現了一種擺脫。我主動放棄,就讓他者和環境沒有要求我、批改我、定義我的機會。

有一個男性朋友,他從畢業開始,只能自己創業,去為他人工作的方式從未被他真正考慮。

幾年後,因為創業的項目所處行業走下坡路最後關停。他抱著不創業毋寧呆的原則,漸漸進入到一種事業擺爛的狀態,持續多年沒有再工作。

小時候父親對他嚴苛地懲罰,讓他極為憤怒和屈辱。母親偉大地付出,但人格特質上會對於水果怎麼拿著這樣的細節也給出一個指導。

長大後,如果一個事情不能讓他全面掌控,他就全面撤退。

擺爛有時就是某個階段掌控感崩潰後的心靈回撤。

擺爛的態度,可以讓人在壓力面前,重新回到一個「無壓力」的狀態里。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擺爛可以幫我們回到弗洛伊德所言的「快樂原則」的歲月,以當下滿足為真諦,以解除本能壓力為核心。

在這個狀態里,可以持續重溫一種孩童般的、很多東西被消融的感覺。

這種對快樂原則的渴望也許一部分來自,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了某種虛弱和依賴,剝奪了孩子成長中體驗「恰到好處的挫折」的機會。使ta無法以強韌的自我走向「現實原則」。

當我們不願耐受努力帶給心靈的張力,放棄渴求就是最有效的解除壓力的方法。

「努力不一定有結果,不努力一定很舒服。」暗示了「努力」是不舒服的。

什麼樣的努力最不舒服?

孩子成長過程包含了兩個大方面的努力。

一是在母嬰階段,人生之後可能再也沒有比嬰兒想吃奶、想要媽媽的努力更大的努力了。二是在學齡階段,中國式努力學習 。

如果在嬰幼兒時期,孩子努力發出情感信號想要媽媽時,這個「結果」總是很難被獲得。

如果在學齡期,我們無法允許孩子用自然地努力去面對學業,而是用大而化之的態度要求孩子都以既定的、刻板的方式去「努力」。

無論孩子有所建樹的志趣在哪裡,都必須經歷一場為內卷的洗禮和父母的不甘心而過度付出的歷程。

讓孩子驀然回首,如何品味這一路的努力,如何定義努力的邊際效應。

所以,最痛苦的努力,莫過於習得性無助,以及努力中包含了太多為他人意志的過度努力。

也許擺爛,是對自戀最後的維護。

它幫助我們從一種自我不協調的狀態進入到自我協調的狀態。不管外人看來覺得你多喪、多替你著急,你在內在安頓了自己。

本質上說,擺爛是一種生存策略。擺爛的過程緩釋了如果直面困境的強烈焦慮,為心靈釋放了更多空間,以容納人生的長度。

擺爛可以成為一種熱議地調侃,也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渴望擺爛的部分。

人心有多少慾望上進,就有多少慾望墮落。

秀擺爛的人只是把這種墮落公然於眾,我們聽後也許心中會莫名體驗到一種輕鬆,一種生活的幽默。

我們不止對攀登有快感,也對下墜同樣有快感。

這讓我想到有些時候父母高知,自身始終努力向上,孩子卻像與父母軸對稱一樣,好似不求進取、慵懶放任。

或許父母極致的努力,讓自己無法看到想要「墮落」的那個部分,它只能以投射的方式,通過放到別人身上來品鑑這一部分。

甚至我大膽地聯想,擺爛文化主要在年輕人這一代盛行。是因為這又是傳說中垮掉的一代?還是這本來就是兩輩人之間一場跨越時空的集體投射。

60後70後是沒有資格擺爛的一代,他們靠拼搏靠努力小心翼翼地積累著,以擔負責任的姿態支撐和應對著生活。

也許,他們既不願看到下一代垮掉,也不願看到下一代還那般戰戰兢兢、唯奮鬥是尊。

他們悄悄埋藏了自己渴望而不敢擁有的輕鬆、拉垮、墮落的願望在孩子那裡。使得一部分新一代,以擺爛的姿態為榮,以認真前進為鄙。

如果我們的心靈,可以有一個怎樣都可以、不以結果買單的空間,那也不失為一所心靈的後花園。

用它來盛放對自己墮落和下墜的恐懼。

有一種策略性擺爛,是退出思維。

一段關係處不來,不處了。一件事情搞不定,不搞了。這個階段能力突破不了,也這麼地了。

人生如果沒有些微小的擺爛還真不好弄。

有一個朋友曾經買了一個廠房想建中央廚房,裝修過程中,得知這個廠房無法辦理正規的食品手續。

當他最後確認,這個手續的困境會成為一個既定的事實,他果斷認栽了沉沒成本。

整不成,不整了。此時,擺爛是一種甘心的能力。不失為一種智慧,不再為不合適的慾望去做沒有必要的付出。

這種局部擺爛,是一種壯士斷腕,為了之後的浴火重生。

他這樣一種簡單果斷的做事邏輯,在後來也漸漸成就了他的事業。

某些情境下,誰說頑強抵抗是光榮的,放任結果是可恥的?

這之間,只是一個選擇,一種人生的策略。你在這裡擺爛,讓自己釋放一些心靈的彈性,獲得了在其他更願意投入精力的區域去努力的自由。

擺爛心態之時,也許我們的價值觀更多元。這是在說,我可以不在這個結果里賦予自己意義。

在天天向上與擺爛人生之間,是屬於一個人自我的位置。

當自我模糊,就會在兩極二元的選項中固著在某處。

當自我明晰強大,自我的寬度就可以涵蓋從向上到擺爛。因為這兩者之間的部分,是一楨楨尋常的人間煙火,它可以沉澱進我們的內在體驗,豐富我們的自我。

作者:關常晶,UM心理第三季傳播師學員,深耕於精神分析的心理諮詢師。

編輯 | 花花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衝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近期課程 (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課程表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項目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劃】

以性為議題自我探索體驗工作坊(5.1-3)

張沛超家庭深度動力工作坊杭州站 (5.2-4)

陳燦銳榮格曼陀羅繪畫療法連續培訓 (5.13-15)

羅家永全國心理拓展實操高級班(5.20-22成都)

張海音客體關係精神分析連續培訓(5.20-22貴州)

蔡仲淮國際臨床催眠師認證系統培訓(5.26-29)

張維揚博士覺夢工作坊第三期廈門站 (6.10-12)

金天博士人本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坊 (6.24-26)

李曉駟心理諮詢技能深化連續培訓(8.5-7 貴陽

徐鈞自體心理學連續培訓項目( 廣/深/長 8.5-7 )

邱麗娃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連續培訓(8.25-28)

zvika舞動 |身心之戀 系列 (大理8.26-29)

陳伯煒國際潛意識引導OH卡系統培訓( 9.10-11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2cdd89ed79a03a9218619c5a94fc3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