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天,濕氣重沒力氣?這健脾祛濕補氣方,身體虛的救贖來了!

2023-06-29     愛你三年

原標題:進入夏天,濕氣重沒力氣?這健脾祛濕補氣方,身體虛的救贖來了!

進入夏季,很多人就會感覺身體氣力虛弱,更有甚者出現了怠惰的心態,即不想做飯、工作,一天到晚可能只想著躺著該多好。其實這都是脾胃虛弱的表現,如果將保持身體健康比作修建地基的話,那麼保養我們體內的脾胃就等於夯土,只有把這個土夯實了,地面的建築才能蓋得的更高更好。

感覺身體乏累,四肢沒力氣,什麼都不想做,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能躺著絕不坐著。總是不想吃東西,吃飯沒胃口,吃一點就感覺飽了,有時候還會感覺肚子脹,胃脹的難受。早上好一點,下午和晚上最明顯。總是低血壓、低血糖、營養不良,少吃一點或者運動量一大就頭暈眼花、心慌、身體軟綿綿的。入夏以後面色特別差,萎黃色或者慘白,沒有紅潤的光澤,有些人還會越來越消瘦,身體越來越弱。大便總是不成型,有時候還粘廁所。舌頭胖大,顏色淡淡的,兩邊齒痕特別多,舌苔白。

如果以上症狀時間變長,就還可能再度引發脾腎陽虛和脾胃虛寒、腎陽虛等現象,同時也有可能因脾虛化運不佳導致脾虛濕熱,重度者可能引起腎陰虛,再進一步有可能會表現出氣陰兩虛的情況,所以當你已經出現脾氣虛的症狀時,請一定及時調整飲食規律和調養脾胃。

濕熱之源:脾虛

《皇帝內經》曰:「濕氣通於脾。」脾,本來是喜燥惡濕的,如果濕邪留滯,便最易困脾。造成脾虛。中醫認為脾胃是身體的「後天之本」。且脾胃的主要功能就是「運化」,故而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

氣血是身體的根本,但氣血不能無中生有,脾胃消化吸收食物,把食物的營養運到體內,是身體氣血化生的根源。脾胃好,氣血就會源源不斷的化生,脾胃不好,吃不進東西或者吃進去吸收不好,身體必然越來越差,脾胃當然重要。

把吸收的營養運到全身,讓全身臟腑有飯吃,有時候這裡出問題,就容易產生痰濕。

脾胃一虛,消化吸收變弱,氣血生成的少,身體其他臟腑都會虛弱下來,脾虛則身體虛。脾主肉,四肢強健有力,必須靠肌肉,肌無力,甚至沒有肌肉的人想發力也發不出來啊,而肌肉有沒有力氣就要看脾胃給的營養多不多。

肌肉沒飯吃,全身細胞也沒飯吃,身體就會懶懶的,什麼都不想做,連慾望都會變懶哦。脾胃一弱,消化吸收食物就差,吃完胃就因為沒力氣幹活而堵堵的,脹氣,便便也會有問題。

而濕氣其實本質上分為內濕和外濕兩種,而排濕的方法上也各不相同,如外濕要以散濕為主,內濕要以內消為本。

是故《醫述》有說道:「濕為無住著之邪,必根據附於物而後行。外感之濕,非附於風寒,不能中於表;內蘊之濕,非附於寒熱,不能肆於里。」所以我們如果要祛濕,一般都要辨認清濕氣的勾結對象,然後才能下手,對付它們。

我們常見的祛濕手段有很多,紅豆薏米是最常見的祛濕能手,另外還有冬瓜、小油菜等等。另外,四川人愛吃紅油火鍋的習俗,還有各種號稱祛濕的茶飲、食藥同源的藥材。

紅豆薏米是一個常見組合,但是有適用範圍的,該組合最適合濕熱的人食用。

究其原因,還是紅豆薏米祛濕燥脾的特性正如《本草害利》中提到:「薏苡仁〔害〕此除濕燥脾之藥,凡病患大便燥結,小水短少,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忌。妊婦禁用。赤小豆〔害〕最滲津液,久服令人枯燥,肌瘦身重。凡水腫脹滿,總屬脾虛,當雜補脾胃藥中用之,病已即去,勿過劑也。」

所以你看,食療歸食療,千萬注意過猶不及。

過量食用紅豆薏米的後果,就是你的身體津液流失過多,人就好像缺水的樹木一樣,變得「肌瘦身重」,各種缺乏水分的現象也會在你身上體現出來。

另外,薏米性寒,所以紅豆薏米也不適合寒性體質的人食用。炒制或者配伍其它溫性食材,或有緩解,但是還是建議慎服。

芡實,是《神農本草》中記載的上品藥材之一。而上品通常服用對身體是無毒的,具有補養作用,可以久服,使人延年益壽,是故可以久吃的藥,現在也屬於藥食同源之中。芡實是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和蓮藕、茭白、荸薺等8種植物並稱為「水八仙」,並有著「水中人參」的美名,在南方是一種常見的食物。

因為它的果實很像雞頭,所以又稱「雞頭米」。古藥書中說它有「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之效。《紅樓夢》里有一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菊花題」,說賈寶玉讓人給史湘雲送吃的,其中有兩樣時鮮貨,一是紅菱,另一樣就是芡實。

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對芡實就「情有獨鍾」!蘇東坡是宋代大文豪,又是美食家兼食療專家,直到晚年仍身健體壯,面色紅潤,才思敏捷。他對食療養生頗有研究,著有《蘇東坡養生集》傳世。他的養生之道中有一條就是吃芡實,吃法頗為奇異:時不時取剛煮熟的芡實1粒,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咽下。

芡實最好的搭配就是蓮子,蓮子補脾的同時,可入心經,能補益心氣安神,可治心虛失眠,而且性平和。芡實和蓮子搭配增強健脾祛濕的同時,還能補益心腎,改善失眠,夏天脾虛濕重可以調,心神虛導致的失眠、心慌也可以調。

如果有慢性腹瀉的毛病,肚子裡有水流動的聲音,舌體胖大有齒痕,還有吃的少沒食慾,頭暈,四肢酸懶無力,心慌,夜尿多,大便不成型,或腹瀉長期不愈。就可以用芡實和蓮子,再加上白扁豆各15g,搭配小米煮粥喝。也可以用商城裡搭配好的芡實蓮子粉。

此外還可以試試【伏濕膏】,配料有紅豆、薏苡仁、芡實、橘皮、茯苓、大棗、魚腥草,最後加以蜂蜜調和,一般來說無論是寒濕還是濕熱,只要是濕氣重都可以吃這個,類似於糖漿,混於水中口感清甜,還有一股淡淡的橘皮香。

紅豆、薏米、茯苓健脾益腎,利尿消腫,芡實健脾除濕,橘皮可以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魚腥草清熱,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最後配以蜂蜜調和,這幾種食材都是健脾祛濕的好物。

據《唐史·長孫皇后》記載:長安夏日炎熱,長孫皇后又十分怕熱,所以尤其愛食用冰鎮葡萄酒,貪涼的後果導致濕氣內滯。濕氣過重導致長孫皇后精神變差、茶飯不思,尤其是身材嚴重走形水腫、膚色變暗沉長斑點。

孫思邈利用數十種草本,熬制了伏濕膏,長孫皇后每日用水沖飲,精神逐漸變好了,臉上也逐漸有了氣色、色斑也漸漸消掉了,身材也逐漸恢復,後來孫思邈的伏濕膏被王燾收錄在著名的《外台秘要》卷八的《延年密錄》中。

有精力的朋友可以自己試試熬制,方法如下

準備材料:芡實50克,茯苓100克,紅豆50克,薏米70克,甘草或魚腥草20克,陳皮若干

做法:

所有材料洗凈,泡製一段時間,一般1-2小時,越長時間越好,薏米先炒一下;材料下鍋加水,大火煮20-30分鐘,轉小火熬1小時,如果覺得未煮透,可加水熬第二遍;過濾後留下小火繼續熬制,注意攪拌不要糊鍋,湯水轉褐色可加入冰糖或蜂蜜熬化調口,不喜歡可以不加。湯變粘稠後收膏,成品伏濕膏就做好了。當然如果嫌麻煩可以選擇現成的伏濕膏,配料如上,更方便保存,每天1~2勺用熱水沖泡或者直接吃都可以,但要注意孕婦和哺乳期的女性,以及14歲以下兒童不宜食用哦。

推腹排濕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情緒不好的人非常多,這會導致肝氣不舒,肝氣不舒會導致陽氣閉塞在內,出現四肢冰冷,人也易怒心煩。還會出現痛經、經閉、崩漏、抑鬱症、頭暈目眩、身睏乏力、嘔吐、失眠多夢、易怒、食慾差、胸脅脹痛等問題。

肝木克脾土,又會引起脾胃問題,脾虛了氣血運化不佳,又會造成血虛問題,血虛了不能滋養肝木,肝氣鬱結的情況會更嚴重。循環往復。推腹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具體方法是道家仙人揉腹法里的一招,堅持做兩周,每天兩次,一次推揉21次,腰和肚子能瘦好多。方法很簡單。熟能生巧,經常推腹,手底下的感知越來越敏銳,肚子裡哪兒有結節,哪兒有疙瘩,一推就知道,然後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化解了。

推腹非常簡單,兩手中間三指相接,由心窩腹中線部位推下,直推至恥骨聯合處,共21次。

如果推腹時感覺到細微的硬塊、結節、氣團、痛點……記得著重按摩這些區域。以拇指外的四指,稍稍用力撥揉,可以把深部的毒素引到淺表來,把阻滯點揉開,散掉。用勁要靈活掌握,不要太大,以免傷到內臟。撥揉時,如果出現青紫的瘀點,不用怕,那些都是陳舊的淤血被翻出來,從此不再阻塞經絡了。而聽胃腸鳴叫,打嗝放屁更是常見的,暢通舒爽。

每天固定在睡前和醒來之後各做21次,睡眠會好,腰會瘦,大便也會變得成型和多。肚子暖起來,臉上氣色也會更明亮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1ce543fed98c1fb5d562283fe78dd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