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高熱痙厥、多種腦病,一個奇效良方,可平肝息風力挽狂瀾

2023-08-15     醫者榮耀

原標題:高血壓、高熱痙厥、多種腦病,一個奇效良方,可平肝息風力挽狂瀾

在中醫發展的幾千年中,自《傷寒雜病論》誕生以後,傷寒學派林立,直到明清時期,溫病學派形成,成為了中醫史上最強的兩大學派。其實,寒溫並非是孤立存在的,清代名醫俞根初,寫成《通俗傷寒論》,雖然多以傷寒立論,卻也蘊藏溫病之法,尤其是他所創的一個經典名方,專治危急重症,更是既有傷寒意,又有溫病法,堪稱經典,而這個奇妙的方劑,就是羚羊鉤藤湯

羚羊鉤藤湯由「羚羊角片錢半(先煎),霜桑葉二錢,京川貝(去心)四錢,鮮生地五錢,雙鉤藤三錢(後入),滁菊花三錢,茯神木三錢,生白芍三錢,生甘草八分,淡竹茹五錢(鮮刮,與羚角先煎代水)」等10味中藥組成,水煎服。羚羊鉤藤湯的主要作用是涼肝息風,增液舒筋,主要適用於熱盛動風證,臨床上多以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等為主要表現,舌脈上常以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為特徵。

對於羚羊鉤藤湯的配伍,也是頗為奇妙。全方以羚羊角和鉤藤為君藥,羚羊角平息肝風、清熱鎮驚,鉤藤清熱平肝、息風定驚。以桑葉、菊花為臣藥,桑葉清肝熱、息內風,菊花解肝熱;以鮮生地、生白芍、生甘草、竹茹、貝母、茯神為佐藥,其中鮮生地、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陰,具有滋陰養液、柔肝舒筋的作用;竹茹、貝母清熱化痰,茯神平肝寧心;以甘草為使藥,兼以為使,主要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

對於羚羊鉤藤湯的方中要藥,歷代本草典籍有話說,《本草綱目》中對方中君藥的認識很明朗,認為羚羊角「平肝舒筋,定風安魂」「辟惡解毒」;鉤藤「通心包於肝木,風靜火熄,則諸症自除」。陳士鐸在《本草新編》中說,鉤藤「去風甚速,有風症者,必宜用之」。對於桑葉,《重慶堂隨筆》明確指出,可以「息內風」,而菊花,《本草正義》中說,「平肝火,息內風,抑木氣之橫逆」。茯神,《要藥分劑》中指出,「茯神本治心,而中抱之木又屬肝,以木製木,木平而風定,風定則心寧,而厥自止也」。

羚羊鉤藤湯原本是為肝經熱盛生風之證而設,病勢急暴,病情危重,而羚羊鉤藤湯全方10味中藥,意在清熱涼肝、息風止痙,同時兼以滋陰增液。全方的配伍,重在涼肝息風,同時兼容增液、化痰、寧神之法,法度嚴謹、主次分明,尤其是針對風動痰生、神魂不寧的病機,配伍祛痰、安神之藥來增強平肝息風之能,在同類方劑中,是開創者。

羚羊鉤藤湯出自清代名醫俞根初的《通俗傷寒論》,此書雖然名曰論傷寒,實則是融通傷寒與溫病,較為全面的論述了外感熱病,而羚羊鉤藤湯一方,卻是俞根初最為著名的代表方。只不過在《通俗傷寒論》原著中,並沒有說明羚羊鉤藤湯的主治功效和適應病症,只說了「涼肝息風法」五個字,真是惜墨如金吶!但是清代名醫何秀山卻給出了點評,認為羚羊鉤藤湯的主治證候乃為「肝風上翔」,對於臨床表現,主要為「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則瘛瘲,狂亂痙厥」。

對於羚羊鉤藤湯的君臣佐使,清代名醫何秀山認為,羚羊鉤藤湯以羚羊角、鉤藤、桑葉、菊花為君藥,主要起到息風定痙的作用;以川貝母、茯神木為臣藥,其中川貝「善治風痙」,茯神「專平肝風」;以芍藥、甘草、鮮生地為佐藥,酸甘化陰,「滋血液以緩肝急」;以竹茹為使藥,主要發揮「以竹之脈絡通人之脈絡」的妙用,有「同氣相求」之意。並讚嘆,羚羊鉤藤是「涼肝熄風、增液舒筋之良方」,「急瀉肝火以熄風,庶可救危於俄頃」!

但對於羚羊鉤藤湯的淵源,其實可以遠追隋唐時期的《古今錄驗》和盛唐時的《必效方》,二書均記載了「鉤藤湯」,其中《古今錄驗》中的鉤藤湯主要由「鉤藤,蚱蟬,蛇蛻皮,大黃,石膏,黃芩,竹瀝,柴胡,升麻,甘草」等中藥組成,而《必效方》中的鉤藤湯由「鉤藤,牛黃,龍齒,蚱蟬,蛇蛻皮,麥冬,人參,茯神,杏仁」等中藥組成。這兩個方已經將平肝息風止痙藥與清熱、化痰、養陰、安神等中藥配伍應用於小兒壯熱驚風。這是羚羊鉤藤湯的早期雛形。

但是,自唐代的兩個鉤藤湯問世之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沒有關於外感熱病熱盛動風的證治,直到明清時期才正式形成完整的體系。清代名醫葉天士、薛雪對內風證有所描述,但是未出專方,而俞根初所創羚羊鉤藤湯,為熱極動風證提供了有效專方。在現代的很多個《中醫內科學》的版本中,羚羊鉤藤湯被列為治療中風熱閉證的主方,可見羚羊鉤藤湯在現代臨床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羚羊鉤藤湯在臨床運用時,也會根據臨床兼變之證,進行加減化裁。一般來說,氣分熱盛而見壯熱汗多,渴欲冷飲,加石膏、知母;營血分熱盛而見肌膚發斑,舌質紅絳,加水牛角、牡丹皮、紫草;兼腑實便秘的,可加大黃、芒硝;兼邪閉心包、神志昏迷的,加紫雪或安宮牛黃丸;抽搐不易止息,加全蠍、蜈蚣、僵蠶、地龍;喉中痰涎壅盛的,加鮮竹瀝、生薑汁、天竺黃;高熱不退,津傷較甚,加玄參、天冬、麥冬;高血壓,頭暈目眩,加天麻、夏枯草、白蒺藜。如果在臨床中,沒有羚羊角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山羊角,或者選用珍珠母替代,但是用量一般需要是羚羊角的二至三倍,並酌情加入石決明等重鎮之藥。

羚羊鉤藤湯是涼肝息風的代表方劑,臨床中以高熱、抽搐為證治要點,在現代臨床中,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高血壓腦病、腦血管意外、妊娠子癇等辨證屬於肝熱生風或肝陽化風的;風濕性腦膜腦炎、急性菌痢合併腦病、重症肺炎伴中毒性腦病、面肌痙攣、癔病等引起的抽搐或痙厥辨證為熱盛或陽亢風動的,都可以運用羚羊鉤藤湯辨證治療,亦有良好療效[1]。

對於羚羊鉤藤湯的藥理研究比較少,這是目前的美中不足,但是它的現代臨床應用,卻一直在持續延展。羚羊鉤藤湯可用於治療急性腎功衰竭、風濕性腦病,急性菌痢合併腦病,先兆子癇,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血壓病三期,重症肺炎伴心衰,中毒性腦病等危急重症[2];結核性腦膜炎[3];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炎、腦型瘧疾、各種中毒性腦病、高熱痙厥[4];急性腦出血[5];經行頭痛[6]等疾病。對於羚羊鉤藤湯來說,融裁傷寒與溫病,是一個頗為特殊的奇效良方,但目前唯一的遺憾,就是藥理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有待進一步實驗和進展。

參考文獻

[1]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孫伯敬.羚羊鉤藤湯在危重病中之運用[J].河南中醫,1985,(6):39-41.

[3]郭堯樹.羚羊鉤藤湯新用[J].中醫藥學報,1993,(2):30-31.

[4]哈小博.漫談漫談羚羊鉤藤湯[J].開卷有益(求醫問藥),2003,(5):28.

[5]張玲珍.羚羊鉤藤湯加味治療急性腦出血22例[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誌,2006,4(5):403-404.

[6]劉瑜.羚羊鉤藤湯加減治療經行頭痛30例[J].湖南中醫雜誌,2012,28(5):52.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1468b6f2d68bbfe87b7d83a8521f5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