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詩詞之美,幾點妙筆,點綴無盡的人物命運,悲歡離合

2022-02-09     生活幸福

原標題:《紅樓夢》的詩詞之美,幾點妙筆,點綴無盡的人物命運,悲歡離合

在封建社會由盛轉衰,即將走向窮途末路的大清乾隆年間,一位名叫曹雪芹的文人在北京西郊的破落祖宅中,創作出了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文學作品——《紅樓夢》。

當翻閱這部洋洋洒洒近百萬字的古典小說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或許是那個最後的封建王朝給予後世人最好的饋贈。

古典小說區別於現代小說的顯著之處就在於其中大量詩詞的使用,而《紅樓夢》正是詩詞運用的翹楚之作,通過130多首詩詞(包括詩歌、詞曲、對聯、歌謠等)的創作,曹雪芹將每一個人物的形象完整地勾勒出來,同時,暗含人物最終命運的伏筆,其筆法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

詩詞里的賈寶玉

"紅樓"者,富家女子居住之所。由此可見,作者將描寫的重點放在了女子身上,但作者另闢蹊徑,通過賈寶玉這樣一個男子而帶出了紅樓中所有女子的性格與命運。

賈寶玉由玉變石,所反映的正是他心路歷程的變化,在與女子的生活與交往之中,賈寶玉的性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開篇之時,所有人都對賈寶玉充滿了敵意,王夫人說他是"禍胎。"賈政說他是"酒色之徒。"

直到第三回,一個更為真實的賈寶玉開始呈現於讀者面前。

這一回目中,賈寶玉遇到了讓他流露真情的女子,林黛玉。當下,他吟詠了一首《西江月》: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在如此的對自己的嘲諷中,賈寶玉完成了對自己性格的展現,他是隨性的,他是詩意的,他是與那個門規森嚴的家族格格不入的。

在這個夫為妻綱,男權至上的時代,賈寶玉說出了:"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這種狂悖之語,他雖為男兒身,卻更欣賞女子,他開始脫離於所處時代,開始成為這個家族中的逆流。

第37回中,薛寶釵精準地評價賈寶玉是一個"富貴閒人"。一個家族的富少爺,身負家族興衰的重任,不想考取功名,光耀門楣,卻一心只想做一個閒人,如此的心性,是如何地與時代相對。

在78回以後,賈寶玉反抗時代的性格已經徹底形成,晴雯之死讓賈寶玉在心中無比的同情女子,他愈加厭惡起這個時代,在《芙蓉誄》中,賈寶玉通過詩詞塑造了一個他心裡最美好的女子形象:

"億女囊生之昔,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

詩詞里的紅樓女子

相較於寶玉的反抗似的詩詞描寫,《紅樓夢》中女子們的詩詞則含蓄了很多,作者在詩詞中處處留以伏筆,並暗含人物的最終命運,將紅樓女子的個性描摹得恰到好處,當人物的最終命運揭曉之時,又會讓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紅顏薄命林黛玉

眾所周知,林黛玉身體很弱而多愁善感,所以作者在描寫她時特意從細微的眉眼、形體之處著手,讓我們充分認識到林黛玉是如何嬌弱的: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當進入大觀園生活以後,林黛玉心情憂鬱,寄人籬下的她,處處小心謹慎,生怕有半點閃失,因此,她才在《詠白海棠》中寫道: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如此一首低沉的詩,已經讓林黛玉內心的仇怨躍然紙上,無需多言。

"黛玉葬花"是作者對於人物性格描寫的高峰,其中不僅僅體現出林黛玉的性格,更隱喻了林黛玉的最終命運。

在《葬花吟》中,林黛玉吟唱: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看似,林黛玉悲吟自己命運不公,感慨自己生活不順。但紛紛飄落的花瓣卻已經將她日後的命運隱隱地呈現在了觀者的眼前。

"質本潔來還潔去",黛玉的高潔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出淤泥而不染"之人,大多被世界所拋棄,黛玉就是如此,她的堅持已經註定她最終命運的悲劇。終究是紅顏薄命,"一朝春盡紅顏老。"

無處棲身史湘雲

她是一個命運坎坷的女子,登場之時,作者寫道:

"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

由此可見,她雖然生活於富家之中,卻不幸父母早亡,無法獲得應有的富貴生活,在賈府之中寄人籬下的生活,讓史湘雲的生活並不快樂。

如此的境遇讓史湘雲成為一個最不像富家女子的富家女子,她性格豪爽,喜好玩樂,不似黛玉一般沉悶,也因此,她成為了寶玉最好的玩伴,

"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雲飛。"

是她與寶玉一種特殊感情的暗喻,儘管她與寶玉有著無法訴說的情感,但思想上的難以溝通,讓史湘雲在賈府之中終究難以安身。

深藏於"雪"薛寶釵

賢良淑德,可稱作是封建社會女子之典範,翻遍《紅樓夢》,我們似乎找不到有任何一個人對寶釵有過不好的評價,但如此完美之人,如此符合封建道德之人最終結果又會如何呢?

終歸是"金釵雪裡藏",她苦心勸寶玉要讀書,要考取功名;勸黛玉要遵守女德,不要無病呻吟,最終之結果卻是被寶玉冷落乃至厭惡,深藏於"雪"中。

詩詞里的林黛玉與薛寶釵之比

《紅樓夢》是一部對女性極盡讚美的文學作品,作者用女性表達了對封建時代的不滿,作者想用女子與女子之間的對比,為讀者真正塑造出一個思想的世界。

林黛玉與薛寶釵,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作者將她們放在了一起,並做出了形象的比較。

第37回中,二人都寫了一首《詠白海棠》,雖然寫的事物是一樣的,卻給人一種截然不同的觀感,如此描寫讓讀者驟然明白,原來她們是如此的天差地別。

薛寶釵寫道:"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瓮灌苔盆。"

她的關注點在形,在於海棠花的姿態。這說明,她是一個缺乏個性的人,她願意為他人而去改變自己的想法,直白地說,她是一個符合古代"夫為妻綱"道德標準的人,一個賢良淑德的封建女子形象。

林黛玉則寫道:"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她的關注點在骨,在於海棠花的美感,林黛玉嬌弱的身體中蘊含著一種強大的抗爭力,她不會為別人而去改變自己,她敢於為自己心中所想去默默地抗爭。

作者用一種十分巧妙的寫法,使看客不由自主地把林黛玉與薛寶釵進行對比:林黛玉寄人籬下,孤苦伶仃,率性而為,孤傲無比;薛寶釵家庭和睦,端莊美麗,恪守女德而又頗具心機,而她們的最終命運又都與主人公賈寶玉連在了一起。

薛寶釵嫁給了寶玉,卻難得寶玉心中真情,寶玉整日魂牽夢繞於黛玉,而黛玉在傷心欲絕之中,早早夭亡。正所謂: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釵雪裡埋。"

"夢"者,不實之意。那麼《紅樓夢》里所描寫的一切是否真的只是一場夢呢?

應該說,大觀園裡發生的故事是假的,但其背後的感情卻是真的,所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如此荒唐的背後隱喻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結語:

不過百萬字的《紅樓夢》,卻有著一百三十多首詩詞,這些詩詞雖然服務於作品,但其自身又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如果脫離了詩詞,《紅樓夢》將會黯然失色,眾多的人物性格將無法展開,更無從談起當今盛行的紅學研究。

《紅樓夢》,讀的不僅僅是故事情節,還有潛移默化之中影響人們的詩詞之美。

參考資料:《紅樓夢詩詞全集》《紅樓夢詩詞與人物形象塑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10e6028f63b7d9a3c29889e9df11b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