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遇見是為了離別,杭州動物園被救助的小獸和它們的故事

2023-02-02     娛樂寂寞淚

原標題:這裡的遇見是為了離別,杭州動物園被救助的小獸和它們的故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然 通訊員 戴雯琦

杭州動物園裡,養著幾隻藍孔雀。

原產地國外的藍孔雀,擁有藍紫色的羽毛,陣仗華麗的尾巴一展開,讓周邊動物都黯然失色。

它們在不同年份進入動物園,養在動物園後場。

後場,還養著幾隻行動不便的黃麂。

比起一直飼養著的同類,這幾隻黃麂明顯膽子很小,一點聲響,就會讓它們一動不動豎起耳朵警惕起來。

這是常年野生在外、防範敵人留下的習慣。

鱷龜、黃金蟒、短尾猴、貓頭鷹……在杭州動物園,這些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門類,類似於網紅兔猻「猻思邈」,它們都是被救助回來的動物,暫養在動物園內。

不同於網紅兔猻「猻思邈」,杭州動物園被救助的動物,很多喪失了野外生存能力,老弱病殘居多。

它們中的一部分在得到救助恢復健康後被放生;有的因受傷失去野外生存能力變成永久居留,還有些和藍孔雀一樣的非本土品種,也留在了動物園。

無論哪一種,在動物園的這段時間,都是被認真對待的時光。

8月1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走進了杭州動物園。

1】鳥常常撞到玻璃撞暈

成為了最常被救助的動物

杭州動物園的動物救助團隊有一個專業的名稱:動物救護應急專班。

專班20餘人,承擔了西湖景區範圍內的野生動物救助,去年又增加了杭州市應急動物的救護。

這些救助動物的線索,很多來自於110聯動機制,「比如遊客在西湖景區夜跑、夜遊或者爬山,遇到了野生動物,就打110,直接會分配到我們這裡來。」杭州動物園動物管理科樓副科長說。

今年截至8月份,已經救助了100來只動物,其中鳥類占了一半。

最常見的情況是,鳥類不小心撞到了玻璃,撞暈了。或者雛鳥掉到窩外,被好心人撿起來,然後送到了救助點。

鳥類的救護有明顯的季節性,「雛鳥一般是初夏的時候比較密集,成鳥救護的情況,全年都有。」

貓頭鷹是蠻常見的,每年都會救助20來只。

為什麼會這樣?

工作人員認為這和人們的保護意識有關:「大家都認得貓頭鷹是保護動物,雖然分不清具體門類,但是只要看到貓頭鷹,就想著要好好保護起來。」

陸生野生動物救護分隊合影

西湖景區內另外一個經常的救護物種是蛇。

「無毒的王錦蛇,有毒的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等都有,這些蛇,大多是遊客在夜跑、夜遊的路上發現的。景區就發現過五步蛇,也是我們去抓的,碰到蛇類,一般都建議不要自己處理,最好是等待專業人員最為安全。」

小獸類也有不少,鼬獾、果子狸、刺蝟等等,都被送進了這個大集體。

2】養大,放生,送別

遇見是為了更好地離別

「小不點兒」是一隻短尾猴的名字。

剛到動物園的「小不點兒」是個小寶寶,因為年齡小,保育員叫它「小不點兒」。

「小不點兒」脾氣溫和,日常伙食水果蔬菜,最喜歡吃香蕉,「 現在五六歲,適應得很好,是我們的團寵」。

被救助的短尾猴

野外救助,離別和相聚是繞不開的話題。

有貓頭鷹雛鳥被帶到救助點。從小小的雛鳥開始,工作人員把牛肉做成肉糜,一點點喂大,直到貓頭鷹羽翼時尚長成亞成體,達到可以放生的條件,然後放生。

養著養著,感情與日俱增。

放生也是很慎重的。

「快要放生前,要對鳥進行野生訓練,主要是鍛鍊它的自主覓食能力。等到完全適應,才會放生。」工作人員說,這份工作就是這樣,遇見是為了更好的離別,「它們最好的歸宿一直是大自然。」

那些因特殊情況永遠留在杭州動物園的野生動物也有。

杭州動物園後山的黃麂,已經在這裡呆了五六年,一直處於半散養的狀態。

工作人員初見它們,黃麂的腿被夾傷了,進行了截肢手術,才得以活下來。

它們,比起動物園同類,更容易受驚。「剛開始飼養員們進去,小黃麂會非常驚慌,亂蹦亂跳,有比較強的不適應的感覺。」

慢慢的,在工作人員的耐心安撫下,黃麂們逐漸安靜了下來。

這個過程,只有時間去成就,沒有什麼捷徑可走。

再養了一段時間去喂食,黃麂會主動走到飼養員身邊。

「現在,野生黃麂在動物園生活得挺快樂的,我們會給這些野生動物特別的照顧,比如半散養,儘量還原自然的環境,而它們也融入了進來,適應了這種生活。」

被救助的鱷龜

被救助的黃金蟒

很多非本地物種的生活會更加容易適應一點。

「一些可能是人工飼養,然後偷跑出來,所以對人類比較熟悉了。」

對於這些看起來被野外環境拒絕的「老弱病殘」,樓副科長把動物園比作它們的養老院:「我們會認真負責它們的生活,讓它們能夠安心生活在這裡,直到老去。」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0f85d1869baa464539189d3f64512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