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攝可變光圈?華為Mate 50系列的這項影像技術好不好?

2022-08-25     電腦愛好者

原標題:主攝可變光圈?華為Mate 50系列的這項影像技術好不好?

點擊上方 電腦愛好者關注我們

最近手機圈最熱的新聞,就是蘋果iPhone 14系列和華為Mate 50系列的發布了。其中,華為有望在9月6日一口氣發布Mate 50、Mate 50 Pro、Mate 50 RS保時捷設計三款新機,搭載高通驍龍8移動平台,高端型號在搭配潛望式長焦鏡頭之餘,還(大機率)會引入可變光圈的主攝鏡頭,首發取代徠卡的自有品牌XMAGE,配合華為獨有的算法和系統調教,成像素質應該有驚喜。

在華為Mate 50系列的宣傳海報中,一個碩大的光圈橫跨山巒,也預示著新機會在光圈技術上有所突破。

早前網上曾曝光了一張華為的可變光圈專利圖,通過至少6個光圈葉片的調整來實現光圈變化,華為Mate 50系列大機率就會採用該專利涉及的技術。

那麼,可變光圈有什麼用?為什麼手機廠商要費力搞這項技術呢?

對手機而言,其拍照成像的本質就是獲得正確的曝光,因此一顆鏡頭進光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決定它拍照的品質高低(當然還會受到傳感器尺寸、單位像素麵積、ISP和成像算法等因素的影響)。

所謂「光圈」,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控制光線進入相機的一道門,它將決定單位時間內攝像頭的光線通過量,因此光圈越大在低亮度環境下的拍照效果就越好。在鏡頭領域,光圈值通常用F/x描述,其中x的數值最大可以達到F/0.95,最小則僅有F/32,X值數字越小,光圈越大。

光圈越大,同等曝光時長情況下不僅快門速度更快,還能獲得更出色的背景虛化能力,提升暗光條件下的亮度和出片率。不過,在環境亮度足夠高時,光圈太大反而容易出現過曝問題,此時選擇小光圈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手機領域曾出現過很多解決思路。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類似「電子光圈」這種依靠多幀合成的方式,來實現小光圈長曝光的拍攝效果。還有利用景深鏡頭,配合主攝完成背景虛化,這種基於雙攝虛化的人像樣張足以呈現「媲美單反效果」的淺景深效果。

再比如OPPO R11s,它配備1600萬+2000萬後置雙主攝,均採用f/1.7大光圈。1600萬像素攝像頭解析度高,白天拍人更自然;2000萬像素攝像頭會在暗光下通過「像素合成」這種類似多幀合成的技術重新生成一張新的照片,帶來更好的暗光成像效果。

然後就是可變光圈了,它無需其他鏡頭的輔助,依靠一顆鏡頭的光圈變化就能完美匹配亮光與暗光場景。

最早引入可變光圈的並非我們熟悉的智慧型手機,而是諾基亞時代的N86,這款手機曾配備過三檔可變的光圈。

三星旗下的W2018、GalaxyS9/S10和OPPO R17 Pro等少數產品也配備了可變光圈,其中R17 Pro能夠根據光線條件自動讓光圈在F/1.5或F/2.4間切換,三星S10同樣也可以在F/1.5或F/2.4兩檔光圈間切換。當環境光線昏暗,自動將光圈放大到F/1.5,在白天或光線明亮的環境,鏡頭光圈則會收縮到F/2.4,避免大光圈可能產生的邊緣畫質以及高光溢出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可變光圈指的是在兩個固定檔位進行切換,並非在一段光圈值範圍內實現自由變化。

OPPO R17 Pro的可變光圈

三星GalaxyS9的可變光圈

遺憾的是,當年三星和OPPO的可變光圈在軟體和算法上的適配不太理想,後續新品紛紛取消了這項技術。不知道華為Mate 50系列能否將可變光圈發揚光大?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09fe15b735890e39929174bc0646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