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美食」打卡拍照~主打「聽勸」的老李太太熏醬館,要打造文化館了!

2024-08-07     新晚報

「顧客們再來,就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老李太太』。」最近,老李太太熏醬館的負責人李明發正忙著為店內裝修,還特意邀請了朋友為他「出謀劃策」。「熏醬食品還是那些熏醬食品,但我想讓更多人知道,這些食品背後的故事以及熏醬文化。

老李太太熏醬館裝修前

李明發告訴記者,「龍江老字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僅僅作為一塊牌匾掛在牆上「看得見」,還要讓市民、遊客真切的感受到哈爾濱的餐飲文化,尤其是讓外地遊客知道,哈爾濱不僅僅是燒烤、鐵鍋燉等美食出名,冰城美食有多樣化的特點,有更多的美食可以「講故事」。

從走街串巷找買家到一天1500斤熏排骨供不應求,「老李太太」做生意主打「聽勸」

「我姥爺是闖關東過來的,當時就是靠著這一手做燒雞、豬頭肉的手藝,才能有今天的老李太太熏醬館。」李明發稱,1901年,外祖父將祖傳的手藝帶到哈爾濱,當時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城市裡,只能靠走街串巷賣熟食。「哪裡熱鬧,姥爺就去哪裡賣熟食。」李明發告訴記者,那時候的哈爾濱,戲院、澡堂、大市場裡是人最多的地方,尤其是好京劇開場前,人們喜歡買點熟食一邊看戲一邊吃。

「時間長了,很多人喜歡上我姥爺的手藝。他們就經常問,平時去哪裡能買到。」正是買家的這些問題,讓李明發的外祖父意識到一個固定的銷售點對於提高熟食銷量具有很大的作用。「最開始姥爺在道里『三十六棚』租了一個十多米的攤床,後來又將買賣搬到了道外。」李明發外祖父的手藝被其母親繼承了,並開了一個專營熟食的餐館,取名老李太太熏醬館,成為當時的第一批個體工商戶,開啟了品牌化經營之路。

「當時店裡的產品主打的還是燒雞、豬頭肉、豆腐絲『老三樣』,一些經常來買熟食的老鄰居就會問,有沒有啥新品。」李明發母親在原有產品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豐富了產品種類,熏醬食品由原來的十幾種增至幾十種,尤其是首創了熏排骨,因其味道好、創意獨特,日後成為了暢銷美食。

「剛開始熏排骨賣得並不好,只有周邊鄰居買,之後『一傳十,十傳百』,熏排骨銷量打開了。」李明發稱,當時家裡的熏排骨一出鍋,香味四溢,周邊的鄰居都知道排骨出鍋了,趕過來「買個新鮮」。喜歡吃熏排骨的人越來越多,很多飯店都到老李太太熏醬館裡進貨,有時一天能賣出1500斤熏排骨。

「後來顧客常常會問店裡除了熟食有沒有炒菜,餐館立馬上了炒菜。」菜的花樣越來越多,食客也越來越多,店面不斷地在擴大。如今,老李太太熏醬從最初的十幾米的攤床到獲得「龍江老字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稱號,擁有300多平米的經營場所。李明發覺得,餐館有如今的成就,「聽勸」是原因之一。

「傳統+創新」走出「文旅范兒」,餐館裡賣的不僅僅是熏醬

老李太太熏醬館的裝修已進入尾聲,新牌匾還在製作中。李明發展示了新牌匾的效果圖,餐館名字的字號、logo依舊傳承著最初的樣式,但牌匾上卻多了一行字——哈爾濱首家熏醬文化館。

「店裡的老顧客很多,有的是家裡三、四代人都在店裡用過餐,他們喜歡『老味道』,但有些人也喜歡『新感覺』。」李明發稱,現如今,很多年輕人、外地遊客進入店中,他們更想看到「不一樣」的老李太太熏醬。在朋友的建議下,李明發要把文化融入到餐館裡。

在這次裝修中,老李太太熏醬館的牆壁上特地打造了一面展示牆,李明發打算將外祖父傳下來的「老物件」擺放上。「像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秤、製作熏醬食品用的工具、晾曬肉製品的老式搪瓷盤子,還有我們家經營餐館的一些老照片,都是對老哈爾濱餐飲文化的一種展現。」李明發稱,很多人了解哈爾濱是從冰雪開始的,其後延伸至美食,但能對哈爾濱美食背後的歷史與文化了解的人卻不多,餐館這次裝修將「熏醬文化館」納入進來,是想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向市民、遊客傳遞哈爾濱的美食特色與地域文化,為宣傳哈爾濱助力。

還原七八十年代裝飾特色,將現代裝飾元素納入其中,李明發希望新的老李太太熏醬館能為顧客帶來更多回憶、留下更多記憶。老李太太熏醬館嘗試著用「傳新融合」為遊客打造旅遊目的地的「下一站」。

最近,李明發和朋友正研究為店內增設一些網紅設施,定製一些毛絨玩具,造型以雞爪、豬手等熏醬製品為原型,讓到店的顧客可以拿著「美食」打卡拍照。

來源哈爾濱日報記者 李佳琪 文/攝/視頻拍攝製作 部分素材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丨李楠

責編丨郭啟迪

審核丨劉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03fae543828f9ee47ef6666bbe22ca8.html


















孫穎莎退賽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