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後,秦國是什麼樣的?

2020-02-03     牛老師的歷史閒談

電視劇《羋月傳》播出後,劇中主人公秦宣太后的歷史,被媒體一再"普及"。其中最津津樂道者,莫過於秦宣太后超級開放的性觀念。史載,宣太后執政期間,韓國曾向秦求救。執政期間,宣太后曾與秦國北方強敵之主"義渠君"私通生了兩個兒子,換來秦國北方邊境的三十餘年平靜;晚年又在甘泉宮詐殺"義渠君",徹底剿滅了義渠國。此外,宣太后長期豢養情夫,也是當日人所共知之事。

這種開放被解讀為兩大原因:一、秦國地處西陲,受戎狄文化影響較大,故不似中原國家那般重視禮教;二、宣太后取得執政地位後,權勢熏天,自我放縱。其實還有第三大原因,也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原因——商鞅變法。商鞅曾把禮樂、詩書、良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非兵羞戰,列為毒害國家的"六虱"。認為國家要想強盛,必須先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只有杜絕了"六虱",兵民才會爭先恐後樂於被國君所用。儘管在孝公死,宣太后的丈夫秦惠文王即位後車裂了商鞅,但其法未變。秦國的立國理念,既然排斥禮樂、詩書、誠信、貞廉,宣太后如此作風,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商鞅為秦制定的國策是以農、戰為核心。生活在秦國的民眾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從事農耕,要麼出征作戰。如果想經商、求學,或者耕作不積極,達不到政府的要求,那麼,本人及妻子兒女要被抓起來淪為官奴。只有這樣統治者就容易制服管理他的百姓。

為此,商鞅一是驅逐知識分子,燒毀詩書;二是不獎賞戰功、農耕以外的任何百姓,如此,"則民不貴學問,又不賤農。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則勉農不偷;民不賤農則國家不殆"——民眾鄙視學問,就會變愚昧,就不會有多餘的外部交往,就會安心耕種,國家就不會衰弱。。

史學者秦暉曾謂:"秦制就是赤裸裸的強盜政治"。古人亦有定論,"秦國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利"。這種自商鞅時代開啟的強盜政治,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秦國社會的道德水準;

總之,經過商鞅變法,當時中原國家的一種原始的"輿論監督",也是中原國家的一種價值觀,但這種"輿論監督"和價值觀,在秦宣太后執政時期的秦國是完全沒有的,其原因是秦國搞了商鞅變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rUTD3ABgx9BqZZICq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