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東湖評論:發揚長江文化的精髓,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2024-11-02     天天正能量

首屆長江文化藝術季自9月14日在武漢啟航,將於11月4日晚在宜昌絢爛落幕,通過「學術長江」「點亮長江」「相約長江」 「錦繡長江」「映像長江」「新象長江」「靈動長江」「書香長江」「遇見長江」「唯見長江」等文化大餐,充分挖掘了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大力傳承弘揚了長江文化。

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兩支主體文化。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從青藏高原源起,穿越中國十一個省市,波濤洶湧,披波斬浪,匯百川入海。長江從遠古走來、是中華民文明的發祥地,滋養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哺育著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荊楚大地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長江承載著幾千年源源不斷的中華文化並不斷注入新質。長江孕育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長江承載著革命文化,長江發揚光大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長江文化的精髓。長江文化藝術季在黨的二十大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全國人民認真學習「二十大三中全會公報」精神的時候舉行,恰逢其時,意義深遠。

長江孕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並傳承著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文化根脈。長江文化包括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這三種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江文明的組成部分。

巴蜀文化綿長久遠。三星堆文化、成都文化、巴渝文化、蜀漢文化熠熠生輝。三星堆文化神秘而燦爛,三星堆的發現將中華文明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以上。使得中華文明的歷史更加悠久,更加底蘊深厚。三國文化源遠流長,三國文化是中國儒家文化和兵家文化的融合,呈現出既有忠君報國、「仁義禮智信」的文化內涵,又有從容應對戰爭殘酷狀態、具有高超的戰爭水平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諸葛亮「心繫天下、兼濟蒼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忠義智慧精神象徵。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殷周時期,生活在長江上游巴山渝水的先民便以勇猛強悍和歌舞著稱,就是在參戰時,也「歌舞以凌殷人」。蜀漢文化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發生在湖北,關公忠義故事也發生在湖北,荊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交融交匯,三國文化也延伸到吳越,吳國文化精勵圖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文脈。

荊楚文化浪漫輝煌。荊楚文化包括炎帝神農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巴土文化等。為中華民族文化奉獻了豐厚的物質財富和和精神財富。

炎帝神農文化是荊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荊楚大地的神農架,炎帝帶領荊楚大地的原始氏族先民,「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藥;日中為市,首辟市場;治麻為布,製作衣裳;削桐為琴,練絲為弦;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耕而作陶,冶制斤斧;建屋造房,台榭而居」,他帶領先民開創中華文化的火文化、農耕文化、醫藥文化、原始藝術等,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炎帝神農文化創造了豐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中華文明的發軔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準備了最初的物質文化基礎。

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楚文化燦爛輝煌,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屈原開創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在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爐火純青的青銅器、流光溢彩的漆器、美妙絕倫的絲織刺繡品美絕天下,古樸粗礦的編鐘樂舞、綺麗絢爛楚辭賦賦、崇尚自然的老壯哲學、恢詭譎怪的美術風格,構成了楚文化豐厚的內涵。偉大的愛國主義、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創作了《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作品。創立了「楚辭」開闢了「香草美人」的文學傳統,這些詩篇充滿了愛國主義力量、意象高潔、想像豐富,志存高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高尚精神。

湖北長江段是三國時期歷史事件發生和三國人物活動的最主要地域。劉備有借無還的荊州、諸葛亮火燒曹營的赤壁、劉備三顧茅廬的襄陽古隆中、張飛斷橋斷水的當陽長坂坡、吳王孫權定都的武昌(今鄂州)……《三國演義》中有七十二回的故事都發生在湖北長江段,構成三國文化的主要內涵。湖北還有豐厚的巴土文化。長江支流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勤勞樸實、熱情好客、勇敢善良。其獨特風俗習慣構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鮮明特色。湖北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長陽、五峰兩個自治縣,這裡的土家族和漢族、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相融、命運與共,共同構築中華民族共有家園。

吳越文化精緻典雅,是長江中下游的的文化類型。吳越文化是「吳文化」和「越文化」的合稱,兩者都源於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吳越都居於長江下游。吳、越文化漫長歷史發展中彼此交流交融,逐漸形成吳越文化。早期吳越民眾以尚武逞勇為風氣,晉室南渡(即永嘉南渡)後士族文化的特質改變了吳越文化的審美取向,注入了「士族精神、書生氣質」 開始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精緻典雅的代表。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的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刻苦自勵,發奮圖強的精神體現。

長江承載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並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長江是承載革命文化的重要區域,長江具備豐厚的紅色基因。長江流域的的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都是紅色文化的發祥地和傳播地,長江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文化內涵。革命文化在長江流域孕育,毛澤東出生在長江之流的湘江流域得瀏陽河畔,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董必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出生在長江流域,他們是革命文化的領袖、是紅色文化的種子,他們沿著長江走向全中國,把革命的火種播撒到全國各地。

1921年7月, 在浙江嘉興的南湖紅船,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而前赴後繼,英勇奮鬥。很多重要的革命運動都在長江沿線開展,武漢的「二七大罷工」、江西萍鄉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洪湖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很多重要的會議也在長江沿線的城市召開, 比如在武漢召開的「八七會議」,在遵義召開「遵義會議」。

紅色文學經典有大量第描寫長江流域的革命鬥爭歷史故事、描寫革命文化的作品。我們在毛澤東著名的詩詞《菩薩蠻 黃鶴樓》中看到了當時煙雨莽蒼蒼的長江,寓意大革命失敗前夕的中國形象。作為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的毛澤東,在革命的緊急關頭,他信念堅,心中已有關於中國革命的偉大宏圖。詩詞下闕從蒼涼變得激昂,顯現出毛澤東作百折不撓、險惡不懼的革命家的品格,從而呈現出「心潮逐浪高」的革命家的豪情。我們在紅色經典電影《風暴》中,看到武漢江岸的中共黨員林祥謙和施洋帶領工人群眾發動「二七「大罷工,與反動統治階級進行堅決鬥爭,為革命事業獻出寶貴生命。我們在紅色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看到洪湖的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武裝起來和反動統治階級英勇鬥爭,看到韓英在牢房中無比英勇地唱著「為革命,砍頭只當風吹帽;為了黨,灑盡鮮血心歡暢」。我們在紅色經典小說《紅岩》中,看到革命先烈許雲峰、江姐在重慶江南江北從事黨的地下鬥爭,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中保守黨的秘密,為革命英勇犧牲。革命文化包含不畏犧牲、英勇鬥爭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包括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戰勝一切敵人、克服一切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長江承載著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文化自信必須弘揚革命文化。

長江發揚光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長江文化在發揚光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56年6月,毛澤東從長沙到武漢。面對中國人民進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寫下了著名的《水調歌頭.游泳》,描寫新中國的長江。毛澤東主席乘船視察武漢長江大橋工地並詳細聽取建設彙報,非常激動,寫下了:「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詩句,展示了中國人民在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下闋中,詩人毛澤東將目光看向武漢上游,對三峽水利工程做了遠景規劃 。毛澤東在這裡運用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式,將心中關於三峽過程的宏偉藍圖描寫出來, 將中國人民戰天鬥地、 改造大自然為人民造福的遠景描寫出來。當時「天塹變通途」已是現實,而毛澤東當時規劃的遠景「高峽出平湖」當今也成為了現實。這是毛澤東用詩歌方式展示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面向未來的,面向現代化的文化,是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文學典範。

2018年4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從宜昌前往荊州。在荊州港碼頭登上輪船,順江而下,考察長江。船行4個小時,抵達石首港。隨後,他又驅車一個多小時,深入到長江湖南嶽陽段考察,調查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落實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與水的關係很重要。世界幾大文明都發源於大江大河。人離不開水,但水患又是人類的心腹大患。人類在與自然共處、共生和鬥爭的進程中不斷進步。和諧是共處平衡的表現,但達成和諧需要有很多鬥爭。中華民族正是在同自然災害做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總書記勉勵大家繼續做好長江保護和修復工作,守護好一江碧水。長江沿線的人民牢記總書記囑託, 發揚光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修復長江的生態環境,保護長江母親母親河。採取十年禁漁、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等措施保護長江的生態;將生態建設、綠色發展形成的生態產業和綠色產業,實現長江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如今的長江「水清岸綠,江豚逐浪」,如今的湖北成為長江文化新格局的先行之地。

當下的長江文化藝術,要弘揚光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這是新時代長江文化藝術發展的指導方針,也是首屆長江文化藝術節的「賡續長江文脈 共創時代華章」的初心所在。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楊彬(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王舒嫻

【責任編輯:伍佳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f69c13bf36fecb8d1ed37f3339c3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