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愛專欄|田朴珺:美麗和好運只屬於那些對自己下狠手的人

2023-01-20     時尚新娘

原標題:致愛專欄|田朴珺:美麗和好運只屬於那些對自己下狠手的人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因為如此,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對作品不同的定義和不同的想法,就像我們以往對田朴珺並不是很了解,但是,通過她的書,我們看到了更深層的生活意義,更積極的生活態度,更透徹的生活理念……更真實的田朴珺。

一直以來總有一些關於我的不符事實的爭議,但他們並不了解真正的我。我是一個普通的女孩,一路從上海到北京各種折騰,其實還真的挺幸運的。但這個幸運不是賭博能贏來的,我覺得是我對自己夠狠賺來的。在身材管理上,其實我很喜歡吃肉,但減肥期間幾個月只吃素食 ; 在時間管理上,我所有的日程都寫在一個日記本上,按時按計劃去完成。18歲時我沒有馬甲線,但現在30多歲的我有了馬甲線;18 歲時我笨手笨腳不會跳舞,但現在我在鍛鍊身體時學會了跳鋼管舞......

我從小對自律的理解來自外婆的「一二三等人理論 「 「一等人不教就會,二等人用嘴教, 三等人用棍敲。」她有時「罵」我是「三等人」,導致我從小就繃著一根弦,不要做被棍棒教做事的人,要做不教就會的人。所以在很多事上,我都會默默留心學習,很多事看別人做一遍就 儘量學會,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

我有很多自律的朋友,比如有些人早起一小時學英語,有些人堅持每天鍛鍊,還有的人會花幾個月學習一門手藝。詞人方文山會利用飛機上的三四個小時去寫歌,而老王會每天都去健身,強迫自己做很多不擅長的事。我們都認為,自律雖然並不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 但一定是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自己都無法管理自己, 是不會真正獲得成功的。

之前有一個著名的「史丹福棉花糖實驗」,是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於 1966 年到 1970 年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樣獎勵 ( 可以是棉花糖,也可以是餅乾、巧克力等 ),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 ( 通常為 15 分鐘 ),同時獲得兩個獎勵。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優異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然而現在有疑問提出,自制力,而非戰略策劃能力,是不是影響行為的因素之一。可是晚一些得到獎勵的小孩子,確實通常都比較成功,因為他們都能克制自己,自制力很強。換個角度,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關於自身「延遲享受機制」的測試。

我認為,雖然遺傳基因影響了一部分人自律的形成,但是通過後天的自我訓練,也能讓自己有更清晰的規劃,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自我鍛鍊,成為一個更自律的人。

一個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選擇安穩,還是看到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 而判斷這件事情要不要做,我把它細分為三點 : 第一,這件事情合不合法 ; 第二,這件事情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能夠完成 ; 第三,如果失敗,後果自己能不能承擔。

首先,找一個強人監督自己。所謂強人可以分為兩種 : 一種是找一個很熟悉的、和你有相似目的的朋友,兩人互相監督、互相鼓勵 ; 另一種是找一位教練性質的人,他應該是在某方面比你專業,請他不留情面地監督你。

其次,找一位「弱者」監督自己。我所說的「弱者」, 其實是指意志力可能比你還要薄弱的人。和他在一起,可以讓人產生責任感,在督促他人的同時,也能達到監督自己的目的。

最後,自己定下一個目標,然後下定決心去執行。如果達不到,內心應該會產生一些自責情緒;如果達到了,要及時地自我肯定。通過這樣的情緒對比,持續提升自律力。同時,也可以找一件常人不太容易堅持的事兒,去長期堅持,達到自我認同、建立自信, 這種方式就會成為不斷鞭策的動力。

這個世界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時也是留給有 目標肯對自己下狠心的人的。俄羅斯模特納塔利·沃佳諾娃 (NataliaVodianova) 曾說過 :「強大和美麗毫不衝突 , 甚至正是美麗的來源。

覺得自己胖那就下定決心努力減肥吧 ; 覺得自己皮膚不好那就堅持護膚吧 ; 覺得身材不夠好,那就努力鍛鍊吧 ; 覺得自己不夠成功,那就列一個清單,讓自己行動起來吧。

生活不會虧待認真生活的人,美麗也不會錯過願意對自己下狠心的人。只有對自己狠一點,你的未來才會美一點。

《謝謝你巴黎》榮獲中韓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紀錄片獎「

《謝謝你倫敦》榮獲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最佳微電影獎

田朴珺

集製片人、專欄作家、演員、設計愛好者、演說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熱愛演藝事業,於2013年創辦九天雲影視公司;為搭建國內文化文化交流平台、提高國民綜合素養,於2015 年創辦承禮;兼任北京當代藝術基金獨立理事、「宮頸癌早測「公益活動發起人、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錦標賽 (Formula E) 環保大使等。

作為 《共同說》節目總製片人兼主持人的田朴珺,繼《謝謝你,紐約》《謝謝你,巴黎》《謝謝你,倫敦》《謝謝你,米蘭》《謝謝你,加州》《謝謝你萬悟聲》等 6 部紀錄片及第一季《共同說》之後,帶領團隊再出發,深入梳理嶺南文化的肌理,探尋嶺南文化的根脈,力求用獨到的視角和細微的觀察,展現大灣區的發展、變化與革新。

灣區的綻放,既書寫大時代,也觀照常人百態。製片人田朴珺表示「我們希望讓世界聽到中國人的聲音,看到中國人的生活,讀懂中國的多元,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

節目製作橫跨 2022 年 4 月到 2022 年 12 月,歷時 9個月,尋訪香港、澳門、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六地,記錄快速發展中大灣區的城市人文和創新發展進程。這不僅源自節目訴求,更源於一個特殊的「使命」,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定位的重大國家戰略。記錄新時代下發展的大灣區,具有深刻意義。

《共同說》秉持「講好中國故事、彰顯時代精神」的理念,此次採訪的嘉賓名單,涵蓋何超瓊、黎姿、王石、蔡瀾、馬岩松等 12 位來自商業、人文、藝術、娛樂、建築等不同領域具有灣區代表性的傑出人物,帶領觀眾行進大灣區,聆聽灣區奮鬥者的築夢故事......這些人伴隨著大灣區的發展,在時間的洪流中凝聚成「涓滴之流 可匯江海」的灣區力量,展現著灣區的勃勃生機。

「這就是《共同說》大灣區篇拍攝的初衷,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遼闊的人生,無論你是什麼身份,做什麼工作,在進取中追求不斷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才是真正遼闊的生命」——田朴珺。

《共同說》謝謝你系列 第二季(大灣區篇)已在騰訊視頻播出,想要觀看更精彩更完整的節目,請大家前往並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ed8d0539cf080d39ef5e633af5a4e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