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驚喜的電影,莫過於《自由之聲》,影迷不可錯過

2023-11-08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2023年最驚喜的電影,莫過於《自由之聲》,影迷不可錯過

本文作者:李嘯天

2023年,已經開始進入倒計時。進入歲末,等於進入了頒獎季,一些重磅作品開始陸續上線。這其中,大都是奔著中獎去的野心作品,驚喜之作很少了。

暑假檔上線的《自由之聲》就成為了全年度最驚喜的作品,沒有之一。

除《自由之聲》外,《奧本海默》與《芭比》是另外兩個年度驚喜。這倆屬於超出預期,是可以想到的還不錯,只是沒想到那麼好。

《自由之聲》則是平地起驚雷,一炸天下驚。主演吉姆·卡維澤,是一個過氣的中年男,即便最高峰時也沒有成為過頂流,現在更是少人關注的人物。

再看故事簡介:「聯邦探員蒂姆·巴拉德(吉姆·卡維澤 Jim Caviezel 飾)在把一個小男孩從殘忍的兒童拐賣犯罪中解救出來之後,得知男孩的姐姐同樣被拐,他決定冒險前去營救,但政府無法派兵到他國領土救援。時間緊迫,蒂姆辭去工作,深入哥倫比亞叛區叢林以身犯險,誓要把女孩從生不如死的命運中解救出來。」

提煉一下,就是在輕鬆救下弟弟後,發現小男孩還有一個姐姐,於是主角不辭勞苦,單槍匹馬深入到極其危險的地方,去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營救任務。

如果這個任務再加上點動作戲,或者追逐戲,就是一部標準的狗血營救模式的電影。跟「營救哥」連姆·尼森的諸多「營救」中的任何一個看起來都沒什麼兩樣。

隨便看一下營救哥近兩年的一部半新的影片《冰路營救》,其故事主題就是連姆·尼森要穿越兇險無比的地帶,去完成看似難以完成的營救任務。這個脈絡與《自由之聲》似乎沒什麼區別。只是營救哥要去的地方是冰海,面臨的危險是大自然,而《自由之聲》里的危險地區是叢林,兇險來自不從管制的叛軍。

吉姆·卡維澤的影響力遠不如「營救哥」連姆·尼森,也不如「陷落哥」傑拉德·巴特勒,所以他主演的這部《自由之聲》早在2018年就拍攝完成,結果被雪藏了5年,遲遲上映不了。本片的版權原本屬於福斯,結果福斯被迪尼斯收購,在迪尼斯眼裡這片完全不入法眼,然後就被束之高閣,在片庫里乾耗了5年,製片人愛德華多·維拉斯特吉(Eduardo Verástegui)說因為擔心虧錢,沒有任何工作室願意接手,網飛和亞馬遜也都拒絕了,最後版權才被一家名叫天使的小公司買走,並眾籌形式籌集了500萬,方才終於開始發行。

再然後,這部影片就因為不俗的口碑,火了起來。成為了年度驚喜。

與此同時,《自由之聲》也捲入了政治鬥爭之中。因為負責發行的天使公司以及影片原型,都與政治牽扯在了一起,他們都是特朗普的擁躉,而特朗普又善於運用粉絲的力量為自己造勢,於是說不清道不明,一團漿糊。

《自由之聲》是根據一名叫做蒂姆·巴拉德(Tim Ballard)的聯邦探員的故事改編的。蒂姆·巴拉德就是特朗普的鐵粉。特朗普專門在他的高爾夫俱樂部里播放了《自由之聲》,表示對本片的讚賞與支持,並作為對於粉絲觀點的一種呼應。受人矚目的是,蒂姆·巴拉德現實中的確從事了打擊販賣婦女兒童的違法案件,但是他的自我宣傳被發現存在擴大事實誤導聽眾等虛假宣傳的情況,而且愛心捐款也存在被濫用的情況,使得巴拉德形象嚴重受損。所以,本片的原型以及根據原型的故事改編的劇本,在批評者眼裡,都存在嚴重問題,不值得被推崇。但是,特朗普與支持特朗普的媒體認為這是惡意醜化,是民主黨人的陰謀。狗咬狗,一地毛。

(特朗普在新澤西的俱樂部主持放映《自由之聲》。自左至右依次為:巴拉德、特朗普、製片人埃杜瓦多·維拉斯蒂吉、男主角吉姆·卡維澤。)

再有,就是《自由之聲》的發行方天使公司,更是與特朗普陣營存在數不清的瓜葛,因為天使公司與一個極右組織「匿名者Q」(QAnon)有深度關聯。「Q」通常指白宮的最高機密。「匿名者Q」經常性地發布一些號稱是內部機密的文字,最後逐漸如病毒般擴散到全美,並形成了一個類似宗教的秘密社會。

「匿名者Q」的主要觀點是,在里根總統之後,真正掌控美國的是「深層政府」(deep state),由一群邪惡的撒旦教團體所組成,其成員由民主黨高層、好萊塢精英、猶太金融家、慈善家等構成的美國精英集團組成,包括資本家如比爾·蓋茨和總統、政客如柯林頓家族等各界精英,這群人都是戀童癖,甚至靠販賣兒童、殺害兒童提取「腎上腺素」獲得永生。也有更誇張的說法,這些人並非真正的人類,而是「蜥蜴人」;而特朗普就是真正要清理這些「沼澤」的天選之人,可以用他的「秘密計劃」把正義歸還於民,與「深層政府」進行戰鬥。在「匿名者Q」的原則中,一切對其質疑和反對,都是因為「深層政府」不想讓人知道,或者質疑者本身就是戀童癖。

誰敢反對「匿名者Q」,誰就是戀童癖。信「匿名者Q」者得永生,只有特朗普才能拯救美國,拯救全世界。

(2019年1月,巴拉德在白宮參加特朗普主持的活動。)

「匿名者Q」認《為自由之聲》是一部為自己站台的作品,所以對這部作品傾訴了大量力量去鼓動宣傳,拉動更多的人去觀看。

本片主演吉姆·卡維澤為了推廣本片,也自覺站隊,參與了一系列推廣影片的行動。不僅與原型蒂姆·巴拉德成為好友,還與巴拉德一起出入於特朗普的俱樂部,與特朗普把手言歡。而且,卡維澤更是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過對「匿名者Q」類似陰謀論的支持,宣稱「我們可以讓《自由之聲》成為21世紀的《湯姆叔叔的小屋》」。

我們都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促成了美國廢奴運動和內戰。卡維澤的意思是美國被吸食「腎上腺素」和人血的撒旦團體所控制,大家都要來支持《自由之聲》,都要來支持特朗普,只要特朗普一上台,世界就立馬清凈了,就安寧了。卡維澤甚至公開表示如果你不去看這部電影,那麼你就是「販賣兒童」的支持者,就是「戀童癖」的一分子。

《自由之聲》這部電影本身沒有直接提及「匿名者Q」的這些陰謀論,只是個別鏡頭有所暗示,然而這些陰謀論卻是整部電影揮之不去的背景。

就這樣,無論《自由之聲》的實際意圖如何,但是從劇本、從原型角色、從演員、從外部輿論來講,本片都像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為「匿名者Q」(QAnon)站台的影片,支持特朗普的群體自然對本片大加推崇,而民主黨和其喉舌當然也不甘示弱地吹響了對本片詆毀的號角。

圍繞在《自由之聲》之外所展現這些亂象,無疑是觀察美國社會政治的一個絕佳的窗口。但拋開所有這些表面的紛擾,回到影片之上,讓電影回歸到電影,它依舊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年度佳作。

吉姆·卡維澤之所以不計手段地去宣傳這部影片,在於他的全情投入。在《自由之聲》里,吉姆·卡維澤展現出了絕佳的演技,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每一個眼神,都不像是演的,而是飽含深情,儼然是在看紀錄片,卡維澤貢獻出了《耶穌受難記》之後最佳的表演,甚至演技超過了《耶穌受難記》,他將一部商業題材的電影生生演出了文藝片的效果,讓這部影片化腐朽為神奇。

上面說過,這部影片的題材與故事簡介怎麼看都像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商業題材影片。但是主演吉姆·卡維澤與導演亞歷杭德羅·戈麥斯·蒙特維爾德硬是將這部作品打造成了一部絕佳的寫實性十足的佳作。

吉姆·卡維澤主演的影片,只有《耶穌受難記》是佳作,但也是影片主演不紅的典型。其他由他主演的影片,也只有《使徒保羅》《玩命記憶》兩部還值得一看,但都不算太火。參演過的影片倒是有《細細的紅線》《勇闖奪命島》這樣的大片,但他混雜其中沒給人留下特別的印象。在大螢幕領域,吉姆·卡維澤實在是混得不怎麼樣,但在小螢幕上,他倒是擁有《疑犯追蹤》這部高分美劇,從2011年到2016年連拍了5季,每一季都大火。《自由之聲》拍於《疑犯追蹤5》之後,按說可以趁勢營銷一下,結果拍完了一下就被擱置了5年。這幾年裡,吉姆·卡維澤甚至都沒有什麼作品出來,耗到2023年,已經徹底失去了觀眾緣了。如果沒有《自由之聲》,估計很多人已經忘記他的存在了。

亞歷杭德羅·戈麥斯·蒙特維爾德作為導演,在名氣上更是比如,他的履歷上,只有一部上映於2015年的《小男孩》打分還可以,然後就沒有其他作品了。這樣的一位完全不知名的導演,再加上一個徹底過氣了的男演員,《自由之聲》沒有發行公司願意購買,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吉姆·卡維澤為了選擇影片,各種口不擇言,各種宣揚陰謀論,也值得理解。能否翻身,只有這一次機會,就像救命的稻草一樣,肯定要努力去抓住它。

《自由之聲》對得住吉姆·卡維澤與亞歷杭德羅·戈麥斯·蒙特維爾德的努力,儘管整部影片沒有什麼大場面,甚至沒有槍戰,也沒有動作戲,只有一點點不值一提的追逐戲,看起來一點都不商業,但是在劇情上,整部影片的節奏非常緊湊,非常抓人,導演貢獻出了極佳的創作狀態,讓整部影片呈現出了紀實的效果,效果驚人,觀看效果極佳。

對於我來說,《自由之聲》以點帶面的紀實形式,簡直就是一個新聞寫作的絕佳的範本。讓我回憶起了媒體生涯中的重要瞬間。

時間回到2008年,那一年裡,北京舉行了奧運會,舉世矚目。但同一年裡,汶川地震同樣舉世矚目。猶記得,在地震發生的瞬間,時間是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那時候我正在位於北京五道口的辦公室里開會,在清華科技園22層靠窗的辦公室里,我們組裡的幾位同事正在談事,正常地討論選題。正聊著天,對於我來說,是突然覺得自己的椅子壞了,那種帶輪子的辦公室座椅,好像某個輪子鬆了,然後整個椅子開始向窗邊滑動。疑惑間,看向其他同事,發現他們也在我們的目光都在相互打量,似乎都遇到了問題正在尋求幫助。也就那麼幾秒鐘之後,不知誰問了一句「地震了吧?」然後大家才意識到不是自己的椅子壞了,是真的遇到了地震。汶川地震的餘波,傳導到了北京這麼遠的地方,震動了22層高的我們。

隨後傳來的消息,就越來越不好了。然後我們就知道必須做點什麼了,作為媒體,必須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必須要一線記者深入前沿,去帶回第一手的信息,傳遞給大家。

但是,我們該怎麼做?去做什麼?

新聞,需要策劃,也需要故事。毫無目的地前往鎮區,只能是添亂,而幫不到任何幫。於是,我們從眾多紛亂的信息中,發現了一張鎮區發現的照片。照片是一位姑娘,面貌很清秀的一位女孩子,在地震的核心區被發現,但是姑娘在哪裡,卻沒人知道。於是,我們快遞覺得,這是一個新聞的點,記者有了方向,目的就是去尋找這位漂亮的姑娘。

在我們內部,我們將這個新聞策劃成為「尋找最美姑娘」,然後派出了精幹的隊伍,深入災區,去尋找這位姑娘。

我們也深知,尋找這位姑娘,其實並不是全部的目的,尋找的過程中,前線記者將所見所聞所感全部紀錄下來,這些素材的重要性更為重要,這才是紀錄地震的第一手材料。至於尋找姑娘這件事,大家可能很快就會忘記,但是可能尋找的路上的某張照片,某個見聞,卻能夠永久地被大家記住,成為經典瞬間。

所以,這個新聞策劃的核心是過程,而不是目的。

至於結果,其實很簡單,那個時候的網絡已經相當發達了。我們的記者還沒有深入震中,那個姑娘已經知道了我們在找她,就主動來聯繫我們了。因為,她只是照片在震中被發現,她的人其實並不在震中。我們的策劃實際上烏龍了,所有人都以為會有一番在震中艱苦的尋找,結果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剩下的事,記者已經到了前線,還得繼續往前走,然後又回到了這個新聞策劃之前的狀態,漫無目的,只是往裡走,看到什麼就寫什麼,報道缺乏了策劃性與整體調性。

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失敗的策劃。對於地震這麼大的報道場來說,我們的報道從新聞學的意義上實際上是失敗了的了。

回到《自由之聲》上,如果影片泛泛地談販賣兒童的危機,那麼也就像我們的系列報道一樣,是很難出差的。但是它就極好地做到了從點到面,在整個販賣兒童的大型犯罪事實的基礎上,提煉出了一個救助一對姐弟的過程,先救弟弟,然後再去救姐姐。看似整個故事變得狗血了,但是確實做到了精鍊。然後,所有的精彩都是通過救助這對姐弟的過程所傳達出來的犯罪性,讓觀眾意識到了全球販賣兒童危機的嚴重危害性。

這一點,跟我們要求的尋找小姑娘的故事線索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尋找過程中傳達出來的地震信息更為重要,簡直事實一脈相承的。只是,我們的新聞策劃是失敗的,而《自由之聲》則是成功的,它恰如其分地通過救助姐弟的過程,將犯罪現實完整地刻畫了出來。讓觀眾看到的不是狗血的營救故事,而是觸目驚心的犯罪事實。

至於影片之外美國極右與極左之間展開的另一番權力鬥爭,對中國觀眾來說,就不必關心了。只去看電影就好了。

2023年度最大驚喜之作,非《自由之聲》莫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eca2e07f9726519df9780ab53a64a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