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數據派
相關閱讀:
2022年31省院士總人數及單位產量排名:江蘇總數第一,浙江人均第一
剛剛,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中國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業單位眾多頂尖人才榜上有名。
中國科學院:
關於公布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的公告
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推薦工作已經結束。經第九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第十次會議審議,中國科學院黨組審定,確認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583人。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試行)》的規定,現將有效候選人名單予以公布。
中國科學院
2023年8月31日
中國工程院:
關於公布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的公告
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提名工作已經結束。經中國工程院第八屆主席團第六次會議審議,中國工程院黨組審定,確認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655人。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的規定,現將有效候選人名單予以公布。
中國工程院
2023年8月31日
1 2023院士增選第一輪候選人人數排名(高校版)
基於今天剛剛出爐的兩院院士第一輪候選人名單,我們對其中來自於高校的部分候選人進行了梳理和排序,統計出本屆增選各大名校上榜人數的排行榜。
從人數分布看,高校整體格局非常穩定,與各大名校的綜合實力高度吻合,不同實力層次高校的表現基本與各自實力強弱成正比。
清華北大繼續占據總候選人人數的前兩名,清華在中科院、工程院兩院的候選人數均排名全國第一,不僅保持了原有工科方面的優勢,在自然科學上的進步有目共睹。
華五繼續保持清北後第一集團的位置,但內部分化明顯:浙大、上交在華五中遙遙領先,復旦居中,中科大和南大守門,不過本次南大守門失敗,被北航無情攻破。
北航攜手同濟加入華五集團:北航超過南大,同濟追平南大,兩校繼學科評估取得佳績後在院士候選人方面繼續保持華五之下第一集團的地位。
哈西華武川候選人人數排名與國際四大榜單均值排名基本吻合;北理工、東南在院士增選上表現優異,候選人人數排名高於國際四大榜單排名,作為工科大學,兩校在科學院院士增選中的競爭力也有較大提升。
中國農業大學學術實力一向不容置疑;中大、天大表現尚可;南開、北師大遺憾跌出前20,凸顯了工科不夠強勢的文理綜合大學當下的困境;山大、廈大、吉大表現相當;人大近年來自然科學發展較快,本屆擁有兩位科學院院士候選人,打破純文科大學的固有印象。
蘇州大學表現優異,成為211高校的領頭羊;首都醫科大學則是最強雙非和四非院校;地礦油在院士增選方面一向表現強勢,本屆依然如此。
本次候選人最少的985大學依次為:東北大學、人民大學、西北農林、海洋大學、華東師大、重慶大學、廈門大學、國防科大、吉林大學,均在4人及以下。
本次候選人最多的211依次為:蘇州大學、中國礦大、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南京理工大學、華中農大、北科大、北郵、海軍軍醫大學、西北大學及江南大學,其中江蘇一省就占據4個席位。
本次候選人最多的四非大學依次為:首都醫科大學、昆明理工、浙江工大、廣東工業大學、南華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西建大等,均為各地強勢的醫科大學或工科大學,尤其是北京、浙江、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四非高校,發展迅速,表現良好。
2 中國科學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小知識:
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於1949年,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中國工程院(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成立於1994年,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
中國科學院包括院機關、派駐機構、分院及直屬機構,中國科學院,集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於一體,確立了「民主辦院、開放興院、人才強院」的發展戰略,以及「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辦院方針。全院共擁有11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與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68個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20個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承擔30餘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正式職工6.9萬餘人,在學研究生7.9萬餘人。
3 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中國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以下是來自各大高校的候選人名單截選部分。
小知識:
中國工程院主要職能和中心工作之一是組織院士開展戰略諮詢研究、為國家決策提供支撐服務,建設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核心。中國工程院組織開展的戰略諮詢研究,主要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組織研究工程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關鍵性問題,接受政府、地方、行業等的委託,對重大工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計劃、方案及其實施等提供諮詢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