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媽
01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說:「你要乖,要聽話」!總是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從家長的意見。
殊不知,把孩子養得太乖並不是一件好事!
菁菁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經常出差,她在家裡面主要是奶奶和爺爺照顧,幼兒園老師要求孩子中秋節要做一盞手工的燈。
回來菁菁就跟奶奶說了一下,爺爺奶奶說我們哪會做這東西,沒關係,不用做也行!
菁菁其實知道也可以去外面買那種簡單的手工燈籠,回來自己貼一下就行了,但是她知道爺爺奶奶很節儉,不給她亂花錢,總是讓她聽話,讓她乖一點,不要浪費,她就不敢再說了。
第2天上學的時候,全班只有她一個小朋友沒有拿燈籠去,老師雖然沒有批評她,但是她內心裏面非常的難受。
02
當天晚上我出差回來去幼兒園接她的時候,她看到我這眼淚就哇哇地流下來,當時我還以為是她在幼兒園受了什麼委屈。
後來找老師問了一下,老師說今天小朋友們都交燈籠了,就她沒有交,但是我沒有批評她,她可能看到小朋友們都有她沒有就比較難過。
後來我才了解到,原來孩子在家的時候,爺爺奶奶總是讓她聽話,不要給爺爺奶奶添麻煩。
當時我就覺得內心非常的愧對孩子,沒多久我就跟公司提出辭職,決定還是要親自在家帶孩子,否則老人家總是要求孩子要乖巧聽話,很容易把孩子養廢!
孩子在兩歲左右他會有一個叛逆期,什麼都說「不」,這其實是孩子自我意識的甦醒,這時候如果家長總是打壓孩子,讓孩子聽話乖巧,其實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從小「聽話」和「叛逆」的孩子,長大以後,這三個方面差距會越來越大
第1個:創新能力
未來社會更需要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從小聽話的孩子,因為習慣了循規蹈矩,習慣了父母告訴自己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所以他很難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很難能夠有創新的能力。
而從小叛逆的孩子有自己獨立的個性,他的大腦思想會更加開放,想像力也會更加豐富,更容易有創新的能力。
第2個: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因為自己有能力,自己相信自己,如果父母從小要求孩子聽話,那麼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得到父母的認可,這樣的孩子失去了父母的指導,他會很沒有方向感,容易膽小怕事。
但是從小比較叛逆,不是總是聽父母話的孩子,他反而更有自己的主見,反而更加獨立自主,這樣才能更加的自信。
第3個:孩子的獨立性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是獨立能力非常的差,這樣的孩子到了大學就很難獨立生活,所以他的智商再高,動手能力差,也很難在社會上適應良好。
而從小叛逆的孩子,因為不聽話,很多事情他更加希望自己動手,獨立能力也更強。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做過實驗,對2~5歲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和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少年。
發現有強烈反抗傾向的孩子,80%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作出決定的能力。
而沒有反抗傾向的孩子,僅有26%意志堅強,其他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優柔寡斷,難以獨立地承受責任。
所以孩子從小叛逆,代表著孩子成年以後更有成就感,更加獨立,更加有主見,更加能夠承擔責任。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而是給孩子制定一些原則,只要沒有觸碰到底線,沒有觸碰到原則,就讓孩子自由發揮。
這樣才能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才能讓孩子鍛鍊自己的能力,才能讓孩子以後更獨立以後更有成就。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